释义 |
商文化外传商代文化向四邻地区的传播。以中原沿黄地区为中心,以青铜器冶炼的繁盛为主要特征的商文化,对四邻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向南方 在江淮地区,湖北黄陂盘龙城是一处最重要的发现。此城属商代二里冈上层时期,南北长约290米,东西宽约200米,方向北偏东20度,城墙的夯土每层厚约8厘米~10厘米,夯筑技术比较原始; 城内东北部发现了第一号宫殿基址,这是一高出地面的台基,东西长39.8米,南北宽12.3米,中央有东西并列的4室,四壁为木骨泥墙,台基周围还有一圈桅柱,根据遗迹可复原成一座四周有回廊、中央为四重的四阿重屋的高台寝殿建筑; 在第一号宫殿基址的南北中轴线上,还有2、3号基址。盘龙城发掘遗物及建筑式样与殷诸都文化内涵基本相同,是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典型代表。再往南,湖南宁乡,江西清江及鄱阳湖地区等地,都有追随中原样式的各式青铜器物发现,其用途有作为日用品、皿器、祭器等。 向北方 考古学家在比较殷商后期的安阳殷墟与西伯利亚南部叶尼塞河上游米努辛斯古盆地发展起来的卡拉苏克文化(前1200年~前700年)时,发现有许多共同之处,在初期的卡拉苏克文化曾将欧洲伏尔加河和奥格河的塞伊玛文化(前1600年~前1300年)中的白玉指环、弯形刀、空銎斧、杖形矛等兵器、工具传入安阳,但商文化以其高超的制陶、铸铜技术对卡拉苏克文化给以更大的影响。在外贝加尔湖地区发现的卡拉苏克文化遗物中有陶鼎和陶鬲,多达30余件,还有青铜弯刀的半圆形装饰品,这些在蒙古地区出现过它的过渡形态,是由河套地区向北传播的。叶尼塞河流域则直接受到商文化同型器物的影响,青铜小刀和两头弯曲中间平直的弓形器都酷似安阳发掘品,青铜矛和铜簇都与商代器物相似; 商代晚期的曲柄剑也影响及外贝加尔湖地区。商文化在北方传播的中介是分布在北方和西北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北方,鄂尔多斯和阴山附近的漠南草原处于十字路口,向西通过居延海南部进入天山北麓,直至伊犁河流域; 向北通过蒙古草原民族与西伯利亚西部地区和欧洲文化发生了接触。人类学的研究已证明: 南西伯利亚的卡拉苏克人,实际上是以自中国北部的蒙古人种华北类型成分为主,和少量阿凡纳谢沃、安德罗诺沃成分的混血种。 向东北方 商文化从辽宁已影响及朝鲜。据中朝两国历史文献记载: 商朝末年,王族箕子因进谏纣王被监禁起来,西周武王灭殷后,命召公释放了箕子,箕子不忍看商朝灭亡惨状,遂率5000人逃往朝鲜,并建立了国家,定都于王俭城(今平壤市),史称箕氏朝鲜。周武王给箕子加封为箕侯,遂为周之藩属。箕子去朝带去了中国沿黄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如 “田蚕织作” 、“诗书礼乐” 、“医药卜筮” 、“设禁八条” 等,从而促进了朝鲜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现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都平壤还存在着箕子墓、箕田,其中箕田井井方方,与商代甲骨文 “田” 字相合,所分的一区70亩又以孟子“殷人七十而助” 为证。在中国辽宁喀左县发现的青铜器窖藏群中, 曾有相当于殷末时期的 “侯亚𠤗”方鼎出土, “” 即 “箕” , “箕侯”显然是箕族支裔。同时,在朝鲜半岛出土的青铜器中,有很多中国系统的细型铜剑、铜铧、铜镞等武器和铜铎、装饰品、铜镜等,它们有时与中国古钱一起出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