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商人会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商人会馆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地方乡土性的商人组织。出现于明末,盛行于清代前期。原是同乡人在外埠的寄居场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贩运贸易有了比较稳定的市场。商人即借用会馆的形式,在通商大埠营建房舍,作为来往住宿、贮货、交易以及酬神、议事、晏乐的场所。通过会馆组织,抵制外邦的竞争,办理一些同乡公益事情。商人会馆主要是按省、县乡土组织的,也有专业性的。遍及较大的商业城市,如北京、汉口、苏州、佛山等地。商人会馆渐变为商人公所,是商业同业公会的前身。 商人会馆又称“商人公所”。中国明清时期商人在京城、大商埠按乡缘或行业设立的机构。商人会馆最早出现在明代万历年间,多按同乡关系组建。清代,随着商业的兴盛,各地商人行业组织有较大发展,按同业关系组建的会馆,如上海的商船会馆、木商会馆,北京的颜料行会馆等逐渐增多。称做“公所”的商人组织也不断增加,“公所”开始成为“会馆”的同义语。公所一般都订有同业必须遵守的行规等。行规因行业不同而繁简不一,其基本精神是对外实行排他主义,对内尽力防止竞争与分化,维护本组织成员的既得利益。会馆和公所一般都设有神堂等,定期进行祭祀宴会,借此增进同乡或同业商人之间的联系,商讨共同关心的事项。进入近代后,进出口贸易带动商业进一步发展,按行业设立的新会馆或新公所不断出现,为20世纪初期的商会及商人同业公会组织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商人会馆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中的一种同乡或同业的封建性的商人组织。名称最早见于明代,盛行于清代。一般以县、府、省为单位,遍及较大的商业城市,如浙江会馆。也有以相邻地区合组的如山陕会馆、两湖会馆等。会馆的宗旨一般是防范异乡人或行外人的欺凌,扶植本帮在商界的势力,并为同乡和同行业内部的狭隘利益服务,如营建房舍,作为来往住宿、贮货、交易以及酬神、议事、宴乐之用。会馆由乡绅集资筹建,业务常为本组织内有势力者把持。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市场进一步扩大,商人会馆逐渐分裂而转化为近代按行业组织的近代意义的商人公所,成为后来商业同业公会的前身。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