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唐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唐音 唐音唐诗选本。元杨士弘编次。士弘字伯谦,襄城(今湖北襄樊)人。是书十四卷,始编于至元元年(1335),完成于至正四年(1344),书前有元虞集《序》。杨氏自序云其幼小即喜唐诗,有感于前此诸选本或多主于晚唐,或驳杂简略,所择不精,乃起意编此书。书前有杨氏《唐音姓氏》、《凡例》等,正文凡始音一卷,正音六卷,遗响七卷(或云正音十三卷,另附一卷为遗响,总数称十五卷,明刻有此种本)。始音唯录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家,以“自六朝来,正声流靡,四君子一变而开唐音之端”也。正音则诗以体分,再创以初盛、中、晚三唐之别,计武德至天宝末入选自王绩至张志和等六十五人为初盛唐,天宝末至元和间自皇甫冉至刘禹锡等四十八人为中唐,元和至唐末自贾岛至韦庄等四十九人为晚唐。遗响则诸家之作咸在,而附以僧诗、女子诗。《百川书志》谓其书共选入一百七十五家,诗一千三百四十一首。然是书不选李、杜、韩三家,其《凡例》称因三家诗世多其集,故弗录。后人对此颇多诟病。亦有批评是书仍详于晚唐或间有舛谬,为未尽善者。但三唐说及始音、正音之分由其首创,影响颇大。高棅《唐诗品汇》即因其体例而稍加变化,将三唐改为初、盛、中、晚四唐,又设正始、正宗、大家、名家诸类以细析唐诗人,皆源自杨氏此书。虞集《唐音序》、李东阳《怀麓堂诗话》皆颇推许是书,虞曰:“昔之选唐诗者非一家,若伯谦之辩识,度越常情远哉。”李谓“选诗诚难,必识足以兼诸家者,乃能选诸家;识足以兼一代者,乃能选一代。一代不数人,一人不数篇,而欲以一人选之,不亦难乎? 选唐诗者,惟杨士弘《唐音》为庶乎!”是书版本甚多,卷数亦多有出入。十四卷之元刻本平津馆、铁琴铜剑楼曾藏有,现存《唐诗始音》一种,藏北京师范大学。明刻本种类甚多,有十卷者、十一卷者、十四卷或十五卷者。元人颜润卿曾为是书作注,成《唐音辑释》,然久佚,今据宋讷《西隐文稿》卷六《唐音缉释序》,知颜氏喜《唐音》诸体皆备,为便初学,乃考诗之事与景,欲使观者知其事出某代,某景在某地,引经援史,据传摭记,训解注释,略无遗阙。间有正杨氏之误及辨疑(转引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明人张震亦有辑注,《四库全书》集部即以此本收入,《提要》谓震字文亮,新淦人,仕履未详,又谓其注“极弇陋”。又有明王庸注本,书名《七体唐诗正音补注》,二卷,成化十一年(1475)刻,天一阁藏(据陈伯海等《唐诗书录》)。另有明人顾璘批点本,于各诗的题下、句中、诗尾分别写有批语评点,并画夹圈以示激赏,偶于某些诗体前作总论,辨明风格体势之特点,评述代表作家优劣得失,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 风雅翼 唐诗鼓吹 ☛ 唐音 《唐音》 二十二卷,元襄城杨士弘伯谦选。凡百七十五人,分始音、正音、遗响,别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审定音律,选择精严,非诸家所及。通一千三百四十一首。 近世襄城杨士弘所编《唐音》,其始终正变,区别特异诸选,然亦未免遗珠之叹。 选诗诚难,必识足以兼诸家者,乃能选诸家; 识足以兼一代者,乃能选一代。一代不数人,一人不数篇,而欲以一人选之,不亦难乎? 选唐诗者,惟杨士弘 《唐音》为庶乎? 汉魏而下诗载《文选》,《选》 之后莫盛于唐。唐三百年,诗之音几变矣,文章与时高下,信哉! 襄城杨伯谦诗好唐,集若干卷,以备诸体,仍分盛中晚为三。世道升降,声文之成安得不随之而变也? 襄城杨伯谦审于声律,其选唐诸诗,体裁辩而义例严,可谓勒成一家矣。惟李、杜二作不在兹选,昔人谓其有深意哉……独于初唐之诗无“正音”,而所谓“正音”者,晚唐之诗在焉;又所谓“遗响”者,则唐一代之诗咸在焉。岂亦有深意哉! 宋元以来,选唐诗者,独襄城杨士弘有《唐音》,新宁高棅有 《品汇》,大行于世,皆为词林所尚。然沿流不溯其源,效音不论其心,虽诲淫乐祸之词,亦以为工焉。《三百篇》之旨,凡其咸发善心,惩创逸志,如吾夫子所云“思无邪”者,泯而弗闻矣。 唐至宋元,选诗殆数十家,……数百余年未有得要领者。独杨伯谦《唐音》颇具只眼。然遗杜、李,详晚唐,尚未尽善。 元杨士弘选,十五卷。始音一卷,正音十四卷,余响附之。内五言古诗,独取盛唐; 七言古诗、五言律绝,兼取中唐; 七言律绝,兼有晚唐。序云: 自六朝来,正音流靡,四子一变而开唐音之端。然其律调初变,未能皆纯,故列为唐诗始音。又云: 唐诗至开元、天宝间,始浑然大备,遂成一代之风。是编专取盛唐者,欲以见其音律之纯,系乎世道之盛。故自大历以降,虽有卓然成家,或沦于怪,或迫于险,或迫于庸俗,或穷于寒苦,或流于靡丽,或过于刻削,皆不及录。其遗风之变而仅存者,略附焉。 杨伯谦 《唐音》,自言得诸家唐诗,手自抄录,日夕涵泳,审其音律正变,择其精粹者为始音、正音,遗响,总名《唐音》。故其选,详初盛而略中晚,选唐诗者至是始为近之。首以初唐四子为始音,而不名古律,最当。然盛唐五言古取储光羲、王摩诘、孟浩然,而舍岑嘉州,则似全不知古; 晚唐七言律以李商隐、许诨载诸正音,则于律诗正变,亦未有得也。至若五言律、排律,有沈佺期而无宋之问,当是未见其集耳。 杨仲宏 《唐音》,品第略具而又多纰漏,不及高氏 《品汇》之详审。 杨仲弘选《唐音》,自言详于盛唐,略于晚唐。许浑,晚唐之尤劣者,取之极多。 其书积十年之力而成,去取颇为不苟。明苏衡作刘敬伯《古诗选序》,颇以是书所分始音、正音、遗响为非。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则曰:“选诗诚难,必识足以兼诸家者,乃能选诸家; 识足以兼一代者,乃能选一代。一代不数人,一人不数篇,而欲以一人选之,不亦难乎? 选唐诗者,唯杨土弘《唐音》 为庶几”云云。其推之可谓至矣! 高棅《唐诗品汇》 即因其例而稍变之。 唐音 《唐音》 二十二卷,元襄城杨士弘伯谦选。凡百七十五人,分始音、正音、遗响,别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审定音律,选择精严,非诸家所及。通一千三百四十一首。 近世襄城杨士弘所编《唐音》,其始终正变,区别特异诸选,然亦未免遗珠之叹。 选诗诚难,必识足以兼诸家者,乃能选诸家; 识足以兼一代者,乃能选一代。一代不数人,一人不数篇,而欲以一人选之,不亦难乎? 选唐诗者,惟杨士弘 《唐音》为庶乎? 汉魏而下诗载《文选》,《选》 之后莫盛于唐。唐三百年,诗之音几变矣,文章与时高下,信哉! 襄城杨伯谦诗好唐,集若干卷,以备诸体,仍分盛中晚为三。世道升降,声文之成安得不随之而变也? 襄城杨伯谦审于声律,其选唐诸诗,体裁辩而义例严,可谓勒成一家矣。惟李、杜二作不在兹选,昔人谓其有深意哉……独于初唐之诗无“正音”,而所谓“正音”者,晚唐之诗在焉;又所谓“遗响”者,则唐一代之诗咸在焉。岂亦有深意哉! 宋元以来,选唐诗者,独襄城杨士弘有《唐音》,新宁高棅有 《品汇》,大行于世,皆为词林所尚。然沿流不溯其源,效音不论其心,虽诲淫乐祸之词,亦以为工焉。《三百篇》之旨,凡其咸发善心,惩创逸志,如吾夫子所云“思无邪”者,泯而弗闻矣。 唐至宋元,选诗殆数十家,……数百余年未有得要领者。独杨伯谦《唐音》颇具只眼。然遗杜、李,详晚唐,尚未尽善。 元杨士弘选,十五卷。始音一卷,正音十四卷,余响附之。内五言古诗,独取盛唐; 七言古诗、五言律绝,兼取中唐; 七言律绝,兼有晚唐。序云: 自六朝来,正音流靡,四子一变而开唐音之端。然其律调初变,未能皆纯,故列为唐诗始音。又云: 唐诗至开元、天宝间,始浑然大备,遂成一代之风。是编专取盛唐者,欲以见其音律之纯,系乎世道之盛。故自大历以降,虽有卓然成家,或沦于怪,或迫于险,或迫于庸俗,或穷于寒苦,或流于靡丽,或过于刻削,皆不及录。其遗风之变而仅存者,略附焉。 杨伯谦 《唐音》,自言得诸家唐诗,手自抄录,日夕涵泳,审其音律正变,择其精粹者为始音、正音,遗响,总名《唐音》。故其选,详初盛而略中晚,选唐诗者至是始为近之。首以初唐四子为始音,而不名古律,最当。然盛唐五言古取储光羲、王摩诘、孟浩然,而舍岑嘉州,则似全不知古; 晚唐七言律以李商隐、许诨载诸正音,则于律诗正变,亦未有得也。至若五言律、排律,有沈佺期而无宋之问,当是未见其集耳。 杨仲宏 《唐音》,品第略具而又多纰漏,不及高氏 《品汇》之详审。 杨仲弘选《唐音》,自言详于盛唐,略于晚唐。许浑,晚唐之尤劣者,取之极多。 其书积十年之力而成,去取颇为不苟。明苏衡作刘敬伯《古诗选序》,颇以是书所分始音、正音、遗响为非。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则曰:“选诗诚难,必识足以兼诸家者,乃能选诸家; 识足以兼一代者,乃能选一代。一代不数人,一人不数篇,而欲以一人选之,不亦难乎? 选唐诗者,唯杨土弘《唐音》 为庶几”云云。其推之可谓至矣! 高棅《唐诗品汇》 即因其例而稍变之。 唐音即日译唐音。 一种日本汉字读音。 日本江户时代, 由黄檗宗的僧人和长崎的翻译及一些商人传入日本的明代至清 (十四到十八世纪) 的南京话和杭州话读音。 唐音对研究近代汉语音韵有一定参考价值。 唐音诗总集。元杨士宏编。十四卷。士宏字伯谦,襄城(今属湖北)人。积十年之功编成此唐诗选本,成书于元至正四年(1344)。书分“始音”一卷,“正音”六卷,“遗响”七卷。“遗响”又有一子卷,故士宏自称十五卷。“始音”录初唐王、杨、卢、骆四家;“正音”中以初唐、盛唐为一类,中唐为一类,晚唐为一类,各类中又诗以体分。“遗响”中诸家之作咸在,附录诗僧与妇女之诗。取舍颇为严谨,有唐一代诗人之重要诗作,多被选人,后人评价甚高。书中未收李白、杜甫、韩愈三家诗,《凡例》谓:三家世多有全集,故弗录焉。后人有辑注与评点者,促进了此书之流传。有明初刻本,《四库全书》本。 唐音十四卷。元杨士宏(生卒年不详)编。杨士宏,字伯谦,襄城 (今属河南)人。是书收诗一千三百四十一首,卷前有杨士宏所撰 《唐音姓氏并序》。是书分为始音一卷,正音六卷,遗响七卷。编者自记称十五卷,系遗响有一子卷。其 “始音”只录王、杨、卢、骆四家;“正音”则诗以体分,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又以时代划分,以初唐、盛唐为一类共六十五人,中唐、晚唐各为一类,分别为四十八人和四十九人。“遗响”则选收诸家之作,且附以僧诗共十三人,不分诗体,女子诗,然李、杜、韩三家不录。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曾备述选诗之难,谓选唐诗者唯杨士宏之 《唐音》; 而 “排律”之名亦即始于本书。是书题为张震辑注,其人仕履、朝代未详,其注颇为弇陋,只可做一家之言。然此书积十年之力而成,取舍很得功力。《唐音》成于至正四年 (1344年)。除有 《四库全书》本外,有《湖北先正遗书》本、明初建安叶氏刊本等版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