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唐诗中的山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唐诗中的山水

台湾学者李瑞腾认为,我国的名山胜水在唐诗中呈现着千姿百态的面貌。 诗人们一面写景,也一面抒情,其心态也有种种不同的类型。 “出世者易兴神仙之思、逍遥之想,入世者则易感江湖多风波、心怀国计民生;谪官叹身世,游子会将归。”因此,山水意象与诗人心态是密不可分的,这正是所谓的“山水之情”。
一、仙境与追寻之思
原始人类所寄身的林莽,也是神话产生的温床,如《山海经》所记帝女的神话,即发生在山区水域。李白的《远别离》(“……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和李贺的《巫山高》(“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 ……)即以此为原型。李白诗中的“帝子”,是居洞庭山的“帝之二女”娥皇、女英。李贺诗中的“瑶姬”为赤帝之女,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因此叫“巫山神女”。这种诗所展示的是一种追寻仙乡的情境。李白的《游泰山》写了“飘飖下九垓”的玉女,“踌躇忽不见”的青童,他们来去无踪。 诗人面对仙人兴起了弃尘世而遨游太空的想望,但也知道仙境可慕而不可攀。“这代表李白仙道信仰之外另一层次的人间性思考与感情”。总之,仰慕仙道、充满玄思的诗人,每登临山水,“或生羽化登仙之想,或思及美丽的神话故事而凄然感怀,想来是一种必然”。
二、幽境与隐居之情
仕隐观念一直支配着古代文人对于人生的抉择。 孔子认为,“邦有道”,“不仕无义”;“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对于隐者而言,虽有“大隐隐于市朝”之说,一般却厌烦尘世喧嚣,要觅得一个幽静的环境。有唐一代,隐风盛行,有大宗写隐者与山水结缘的诗,如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和《竹里馆》、祖咏的《苏氏别业》、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韦应物的《秋夜寄丘员外》、贾岛的《题隐者居》等等。诗人们或写己身,或写他人,均在山林之中或依山傍水的“人境”之外的“幽处”。这是“一个特殊的空间”,隐者的“一个良好的活动场地”,其重要的特点是境“幽”身“闲”。 但这种“闲”并非“无聊”,“而是指一种涤除尘念、悠游自适的心境”。
三、山水与漂泊之心
官吏会因遭受贬谪而在偏远的穷山恶水之间辗转流徙;征人会因战争发生而滞留边地,久戍不归。“于是一曲唱不完的漂泊之歌恒响在山山水水之间了”。对于“逐臣”来说,“处处山川同瘴疠”,归期难料,死亡在即,有一种强烈的“归”的意愿。如沈佺期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即是典型的逐臣“去国离家”的悲吟。诗中写到身临“崇山瘴疠”,却思念“重谒……明君”。 有时诗人的归思因流水而引发,如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边塞异于中原,边塞诗里的山水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下面的诗句:
❶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❷白日登山望峰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❸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已时。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❹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第一组的山水纯为视觉经验,所造之境,气象雄浑,且透露一种亘古而庞大的悲壮气氛。 第二组写征人行色匆匆,令人感到那山水也紧张起来了。 第三组的两个“望”字写对于京师或故地的怀念。 第四组的河水传出了死亡的信息,河水恒流,如永无休止的呜咽。
总之,“诗人面对山水以经营山水意象,或雄浑、秀丽,或悲壮、暗淡,自有诗人的创作心态以为主导,我们必得在诗之脉络中去寻思,才能掌握其意义所在……。”(摘自《唐诗中的山水》,载于《古典文学》第3集,台北,198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