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唐子西文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唐子西文录 唐子西文录诗话著作。宋唐庚述,强行父记。唐庚(1070—1120),字子西,眉州丹陵(今属四川)人。与苏轼同郡,诗亦学苏轼,故时称“小东坡”。哲宗绍圣进士。宰相张商英荐为提举京畿常平。商英罢相,庚亦坐贬,安置惠州。徽宗大观五年(1111)遇赦北归,复官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于返蜀道中病卒。强行父(1091—1157),字幼安,馀杭(今浙江杭州)人。曾官睦州、宣州通判。该书一卷,又称《唐子西语录》、《唐庚诗话》。据卷首强行父所记,系宣和元年(1119),他与唐庚同寓于汴京城东景德僧舍时,“日从之游”,“退而记其论文之语”所成;后因“兵火无复存者”,于二十年后即高宗绍兴八年(1138)又凭回忆所追记。然“衰病废忘,十不省五六”,已非原帙。今传本三十五则,另在《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中还存有若干佚文。该书内容以论诗为主,兼及文、赋。论诗主张造语简妙自然,推崇苏轼和陶渊明。如评苏轼诗“潜鳞有饥蛟,掉尾取渴虎”,认为“言‘渴’则知虎以饮水而召灾,言‘饥’则蛟食其肉矣”,“叙事言简而意尽”;评陶渊明诗“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认为与唐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比较,“便觉唐人费力”。但书中又很重视诗律和炼字,认为应像苏轼所说的那样“敢将诗律斗深严”,强调“诗在与人商论,深求其疵而去之,等闲一字放过则不可”。可见其所推崇的简妙自然,与刻意锻炼分不开。有《历代诗话》本。 ☚ 漫叟诗话 唐子西语录 ☛ 唐子西文录诗话集。一卷。又名《唐子西语录》、《唐庚诗话》。北宋唐庚述,强行父记。唐庚(1069—1120),字子西。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哲宗绍圣间进士,旋为宗学博士。宰相张商英荐为京畿常平,后贬惠州。大观年间遇赦,复官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归蜀,卒于途。强行父(1091—1157),字幼安。余杭(今属浙江)人。曾官睦州、宣州通判。与唐庚为文字交。 此书之撰,据强行父所记:“宣和元年,行父自钱塘罢官如京师,眉山唐先生同寓于城东景德僧舍,与同郡关注子东日从之游,实闻所未闻,退而记其论文之语,得数纸以归。”后稿毁于兵火,复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追记得三十五则,凡一卷。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有称引,或为今本所无,可见尚有脱漏。 唐庚论诗,最重诗律。他说:“诗在与人商论,深求其疵而去之,等闲一字放过则不可,殆近法家,难以恕也,故谓之诗律。东坡云:‘敢将诗律斗深严’,余亦云:‘诗律伤严近寡恩’。大凡立意之初,必有难易二途,学者不能强所劣,往往舍难而趋易,文章罕工,每坐此也。作诗自有稳当字,第思之未到耳。”其自述作诗之苦,亦谓“悲吟累日,仅能成篇”,必待反复改正,方敢示人。另一方面,他也主张平时的创作素材积累,认为“凡作诗,平居须收拾诗材以备用”。他特别推崇司马迁和杜甫,称:“六经以后,便有司马迁;三百五篇之后,便有杜子美。六经不可学,亦不须学,故作文当学司马迁,作诗当学杜子美。”所重在二人之工于造语。此书也兼及散文辞赋评论。全书无甚高论,但属于较早出现的语录体诗话。 有《历代诗话》本、《萤雪轩丛书》本。 唐子西文录诗话。宋强幼安辑。一卷。幼安字行父,余杭(今属浙江)人。此编成于绍兴八年(1138),书中记唐子西论文之语。子西,名庚,眉山(今属四川)人。第进士,为宗子博士,终承议郎。强氏于唐庚去世后追记其言,故名。计三十五条。多直陈文学见解,所论较杂,语多精粹。其他多为论评诗句、诗篇。不乏精深之见,而终未见鲜明之文学主张。有《历代诗话》本。 唐子西文录 唐子西文录诗话集。一卷。又名《唐子西语录》、《唐庚诗话》。北宋唐庚述,强行父记。唐庚(1069—1120),字子西。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哲宗绍圣间进士,旋为宗学博士。宰相张商英荐为京畿常平,后贬惠州。大观年间遇赦,复官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归蜀,卒于途。强行父(1091—1157),字幼安。余杭(今属浙江)人。曾官睦州、宣州通判。与唐庚为文字交。 ☚ 冷斋夜话 诗话总龟 ☛ 唐子西文录一卷。旧本题宋强行父(1091—1157)辑。强行父,字幼安。余杭(浙江杭州)人。曾官睦州、宣州通判。本书所载三十五条,皆述所闻唐庚(字子西) 论文之语。卷首有绍兴八年(1138)强行父自序称: “宣和元年 (1119)罢官京师,眉山唐先生同寓于城东景德僧舍,与同郡关注子东日从之游,退而记之论文之语。更兵火无复存者。子东书来,属余追录,十不省五六,乃为追录云云。”清《四库全书》编撰者考证后认为:“唐庚以张商英罢相之后,坐为商英赋内前行贬惠州。大观五年会赦北归,道卒。大观五年即政和元年(1111),下距宣和元年(1119),庚没九年矣,安得同寓京师?其说殊为可疑。”今据马良春、李福田《中国文学大辞典》,吴海林、李延沛《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及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历代名人辞典》载,唐庚生于宋熙宁四年 (1071),卒于宋宣和三年(1121)。其卒年比清《四库全书》编撰者考订的大观五年(1111)晚十年。宣和元年为1119年,唐庚仍在世。所以,“同寓京师”之说不无可能。清《四库全书》编撰者又引刘克庄《后村诗话》:“子西诸文皆高,不独诗也。其出稍晚,使及东坡之门,当不在秦、晁之下。”进而断定:“是庚平生未见苏轼。”又谈到本书言及轼者共八条,其中一条称 “余雅善东坡”,一条称 “东坡赴定武,过京师,馆于城外一园子中,余时年十八,谒之,则与轼甚稔 。”清《四库全书》编撰者倾向刘克庄观点,认为 “克庄不应如是之舛”。但,据现代资料 (诸如上述三种工具书)认定,苏轼生年为1036—1101年。唐庚十八岁时,苏轼五十三岁,均在世。从时间上不能否定唐庚与苏轼交往的可能性,根本谈不上“其出稍晚”。《中国历代名人辞典》载: “他 (唐庚) 与苏轼相善。”《中国文学大辞典》则更明确说:唐庚“十八岁时曾谒见苏轼”,他 “才气甚高,文采风流与苏轼相似。他们都是眉州人,并且都曾贬官惠州,身世也有相似之处。因此,当时人称为 ‘小东坡’。”并进一步说明:“他既然阿附张商英,以后就很难入东坡之门。”由此看来,清《四库全书》编撰者所做“唐庚平生未见苏轼”的结论并不确实。虽然否定清人的上述考证并不能说明本书即真,但他们藉此做出本书“殆好事者依托为之”的两条主要理由显然都不成立。至于他们谈到的本书“记庚论 《史记》、《汉书》一条,与徐度 《却扫编》所记庚语同,剽剟之迹显然”之类,亦缺少令人信服的根据:甲、乙两者相同,并不能认定一定是甲剽剟乙,何况《却扫编》 为宋人所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