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唐会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唐会要》《唐会要》
北宋王溥撰。王溥(922~982)字齐物,并州祁县人。后汉乾祐进士。仕后周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宋初进位司空。一生好学,手不释卷,聚书至一万余卷。著述除《唐会要》外,另有《五代会要》30卷,《周世宗实录》40卷,《文集》20卷等。该书共100卷。记述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各项制度的沿革变迁。体例上按类编撰,分为514目,目下分条记载史实。如在官号目内,有识量、忠谏、举贤、委任、崇赏等条,并记载有关事迹,又细琐典故,编为杂录,附于各条之后。内容与《通典》相近,但对于制度沿革的记载更为完备。该书是在唐代史学家苏冕所作唐高祖至唐德宗九朝的会要基础上加以修订而成的,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会要。因该书修成于宋初。其主要部分撰定于中唐与晚唐时期,故书中所保存的唐代史料,十分丰富,多为新、旧《唐书》所不及者。如第47至50卷记载唐代佛寺道观之多,僧道权势之大,说明后来韩愈之辟佛,唐武宗之毁佛自有其客观背景。第73卷《职官》项下记载单于、安北、安东、安西、安南五都护府以及营州、灵州、姚州三都督府的设置情况,也十分详尽。第89卷中设有《疏凿利人》、《硙碾》等专目,记载唐代的水利情况,可与《新唐书·地理志》相补充,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该书同时还开创了会要的编纂体例。其后南宋徐天麟撰《西汉会要》70卷,《东汉会要》40卷,元虞集、欧阳玄等撰《经世大典》即元会要880卷,明董说撰《七国考》即战国会要14卷,清龙文彬撰《明会要》80卷,孙楷撰《秦会要》26卷,杨晨撰《三国会要》50卷,朱铭盘撰《西晋会要》80卷、《宋会要》50卷、《齐会要》40卷、《梁会要》40卷、《陈会要》30卷等,均仿该书体例而成,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该书说:“于唐代沿革损益之制,极其详核。《官号》内有《识量》、《忠谏》、《举贤》、《委任》、《崇奖》诸条,亦颇载事迹。其细琐典故,不能概以定目者,则别为杂录,附于各条之后。又间载苏冕驳议,义例该备,有裨考证。”该书在清代以前,未有刊本,而传抄本则多有脱误。清乾隆年间开四库存馆的,曾据他本加以校订。通行刊本以武英殿聚珍本为最佳,其余各本均据之翻刻刊印。1955年中华书局出版有标点本,全3册,1990年再版。 唐会要 《唐会要》北宋初王溥所撰写的一部典志体史书。原书共100卷,编成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书中第三十二卷至第三十四卷为音乐专部,共3卷。其中第一卷叙述自唐高祖至唐玄宗时期的雅乐制度;第二卷补记雅乐乐舞乐章及关于凯乐、宴乐、清乐、散乐、《破阵乐》、《庆善乐》、诸乐、四夷乐的重要制度和史实;第三卷记述唐代的音乐理论和奏议。书中最具史料价值的部分在第二卷,特别是其中关于“诸乐”的部分。“诸乐”记载了梨园法曲曲名及天宝十三载太乐署供奉曲曲名。后者按宫调分列,包括218曲及其改用的新名,是研究唐代燕乐宫调系统及中西音乐融合过程的重要史料。 ☚ 《旧唐书·音乐志》 《旧五代史·乐志》 ☛ 唐会要书名。宋王溥撰。一百卷。记述唐代各项制度的沿革变迁。唐德宗时苏冕编高祖至德宗九朝事,为《会要》四十卷。为“会要”体例之始。宣宗时崔铉、杨绍复等又奉诏续修四十卷。宋初王溥因两家原本重加整理,并补收唐末史事,编成此书。凡分514目,不能定目者别为杂录附于各条之后。内有帝号、储君、封禅、郊议、明堂制度、庙议、学校、论赦宥、五礼篇目、定格令、议刑轻重、君上慎恤、定赃估、浑仪图、封建、举贤、贡举、选部、府兵、租税、官号等目。 唐会要书名。宋王溥撰,100卷,514门。是记述唐代各项制度变迁的史书。分帝号、皇后、储君、储王、公主、封禅、郊议、藉田、明堂制度。餮明堂议、禘袷、庙议、定格令、议刑轻重、君上慎刑、臣下守法、定赃估、论赦着等类。其中有新旧唐书所未载入的史实。原本残缺,今本出于乾隆年间整理重编。是研究唐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 《唐会要》唐德宗(780~804)时苏冕编高祖至德宗九朝事,为《会要》40卷,是《会要》体例之始。其后宣宗(846~859)时杨绍复续修40卷。宋王溥重加整理并补收唐末史事,编成《唐会要》一书。共100卷、514目。分为帝号、皇后、储君、诸王、公主、封禅、郊议、籍田、明堂制度、餮明堂仪、 唐会要 唐会要会要体唐代典章制度史。一百卷。题北宋王溥撰。王溥(922—982),字齐物。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五代时后汉乾祐进士,授秘书郎,迁太常丞。后周时历官至中书侍郎、平章事,兼礼部尚书。恭帝嗣位,加右仆射。入宋,进位司空,“十年作相,三迁一品”,封祁国公,位极人臣。他一生从事政治活动,曾监修国史,熟悉各种典章制度。好学不倦,聚书至万余卷。另著有《五代会要》、《周世宗实录》等。 ☚ 旧唐书 五代会要 ☛ 唐会要 唐会要书名。北宋王溥撰。王溥 (919—981),字齐物。并州祁 (今山西祁县) 人。唐德宗时的苏冕曾做《会要》40卷,记唐高祖至德宗九朝史实。唐宣宗大中七年 (853),杨绍复、崔瑑、薛逢、郑言等又由崔铉监修作《续会要》40卷,记德宗至宣宗大中六年的历史。本书在上述两书的基础上分类整理并续撰宣宗至唐末史事而成。宋太祖建隆二年 (961) 由当时任宰相的王溥奏上,故书只署了他一个人的名字。原书名 《新编唐会要》,后简称《唐会要》。共100卷,分帝系、礼、宫殿、舆服、乐、学校、刑、宗教、选举、职官、民政、封建、历数、灾异、刑法、佛道、食货、外国……等514目,下再细分,如食货下就有租税、杂税、盐铁、搉酤、泉货、漕运、硙碾、杂录等细目。该书与通代记载典章制度的 《通典》 不同。专记唐代的政事,其保存唐代史料的丰富,多为新、旧唐书所不及。其中帝系、礼、乐、宫殿等目对唐代帝王和宫廷制度的记载,很有参考价值。《修撰》项,详细列举唐宣宗以前唐代官修各书以及已奏于朝的私修各书的撰写过程; 《疏凿利人》、《硙碾》等专篇介绍唐代水利情况; 这些文化经济的记述为以后史书的撰写提供了资料来源。但该书分目琐碎,又没有总的分类,致使后人对其类目的划分和统计不尽相同。《唐会要》在清代以前没有刻本,传抄中脱讹舛误甚多。如第8卷题为 《郊议》,实际载的是南唐史事。第9卷题《杂郊议》,实际是唐朝初年大臣们的奏疏。第7、第10卷也有不少错入的文字。清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对该书加以校订,据他本重排第7、8、9、10这四卷的史实; 并将9、10两卷各分上、下; 又在各标题之下,注明补入部分。这样一来,《唐会要》 虽已不全是王溥旧本形式,但原书主要内容得以基本保存。以后通行之本,以武英殿聚珍版为最佳。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本子,即以此本为底本。1955年中华书局重印此书。 ☚ 册府元龟·帝王部 唐大诏令集 ☛ 唐会要 唐会要(宋)王溥撰。100卷。综合唐苏冕《会要》和唐崔铉、杨绍复等《续会要》,另自采唐末事迹,合编成书,记载唐代各项制度的沿革变迁。分15门,凡难于归目之事,别为杂录。清四库馆据别本补入所缺,成为今本。所载以天宝后典制为最宝贵。以《国学基本丛书》本、中华书局1955年重印本通行。 ☚ 唐六典 五代会要 ☛ 唐会要分立门类汇辑唐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之书。成书于北宋王溥。一百卷。分五百一十四目。唐德宗时苏冕撰有九朝(唐高祖至德宗)《会要》四十卷,后杨绍复续修四十卷。王溥(宋)补以唐末史事,整理成定本。体例类似《通典》,内容可补新旧《唐书》之缺。原本残,今本为清乾隆间整理而成。 唐会要táng huì yào《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1)。类书名。北宋初王溥撰。成书于961年,一百卷。系综合唐苏冕所撰唐祖迄德宗九朝《会要》和唐崔铉监修、杨绍复等所撰德宗迄宣宗七朝《续会要》,另自采续唐末事迹,合编成书。内载唐代典制沿革甚详,识量、忠谏、举贤、委任、崇奖等条兼载人物事迹,包含唐代实录和唐人著述等原始资料颇多。可视为《通典》续编。 唐会要一百卷,五代王溥撰。王溥 (922—982),字齐物,并州祁 (今山西祁县)人,五代后周至宋初“十年作相”,又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后汉乾珰元年 (948),状元及第。隐帝即位后,为枢密使、同平章事郭威幕僚,随郭威征讨三叛。郭威以后周代汉,王溥累官户部侍郎,由翰林学士改端明殿学士。显德元年(954),郭威病危,委任王溥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进入宰相班子。周世宗继位后,王溥力赞亲征北汉,三征淮南,推动了后周 “混一天下”的进程。显德六年(959),周世宗病逝,薛帝即位。作为监修国史的宰相,王溥上表请修《世宗实录》,撰成四十卷。建隆元年(960),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王溥以宰相进位司空,以个人之力撰录成《唐会要》一百卷、《五代会要》三十卷。后又“三迁一品”,自太子太保迁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宋太宗继位,封祁国公,卒后谥为文献。早在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苏冕兄弟便纂集唐高祖至德宗九朝沿革损益之制,撰成《会要》四十卷。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宰相崔铉主持纂集唐德宗以下至宣宗朝的典制故实,撰成了《续会要》四十卷。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周世宗命窦俨编纂《大周通礼》,窦俨奏请“依唐《会要》门类,上自五帝,迄于圣朝,悉命编次。”(《玉海》卷六九《礼仪》)王溥在这样的背景下,取苏冕《会要》和崔铉《续会要》,重新厘订,又采集唐宣宗以下史事,编纂成一百卷。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 正月献上。因当时苏冕 《会要》、崔铉 《续会要》尚存,故称该书为《新编唐会要》。最迟不过宋仁宗庆历年间,即在苏州刻印刊行。元、明两朝,几乎不见流传。苏冕、崔铉两书,约在此时亡佚。王溥新编,也出现缺卷和错杂。全书大体含帝系、礼、宫殿、舆服、乐、学校、刑、历象、封建、佛道、官制、食货、四裔等基本方面,分540余目,记各类沿革损益之制,亦兼载事迹。其有细琐典故不能确定立目者,则别为 “杂录”或“杂记”,附于相关各目之后,约30处。记述之中,又间录苏冕驳议若干则。该书最可宝贵的价值在于,它实际上保存了苏冕、崔铉二书的原始素材。《旧唐书》中的音乐、天文、五行、舆服、食货等志以及南蛮、西南蛮、西戎、北狄等列传,大部分内容与今本《唐会要》记述全同,甚至连文字都如出一辙。研洽唐代典故,玄宗以前《通典》所记为早,玄宗以后则该书为最早,价值自在两《唐书》之上。该书刻本至清初已属罕见,仅常熟钱氏写本,亦非足本。乾隆年间,四库馆搜访遗书,汪启淑所进抄本较钱氏写本,卷九二不残缺,卷九三、九四两卷首尾完具,收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为清代第一个刻本,成为通行本。同治年间,江苏书局翻刻,校勘颇精,改正了其中一些错处,为清代最后一个刻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学丛书”本,即以聚珍本为底本。1955年,中华书局又用商务印书馆纸型重印出版。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江苏书局本为底本,参以聚珍本和上海图书馆藏的四个抄本,校点出版,并附录《玉海》中的《唐会要》佚文36条,按原目编次。 唐会要 《唐会要》典章制度专史之一。王溥撰。成书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全书内容包括帝号、礼乐、学校、职官、选举、诸使、租税、官俸、少数民族、外国等五百十四目,计一百卷。它的编成几经时日。德宗时苏冕编高祖至德宗九朝的《会要》四十卷。宣宗时杨绍复等为《续会要》四十卷。王溥又采集宣宗至唐末事续之, 为新编《唐会要》一百卷。原本残缺, 今本系清乾隆年间重编而成。 ☚ 贞观政要 五代会要 ☛ 唐会要北宋王溥撰,共一百卷,五百四十目。记述了唐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唐德宗时苏冕首撰《会要》四十卷,述高祖至德宗九朝事,创 《会要》体例。宣宗时崔铉、杨绍复作《续会要》四十卷,记德宗至宣宗间事。宋初王溥重加整理,并补以宣宗至唐末史事,撰成此书。记载详核,内容体例与《通典》相近,可补新旧《唐书》之不足。原本佚缺四卷,别本补足,不知谁作,《四库全书》据以补录,并加以注明,以示区别。 唐会要记载唐代典章制度的书籍。一百卷,宋王溥撰。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在此书之前,唐德宗时人苏冕曾把唐高宗至唐德宗九朝的制度沿革损益情况编撰为《会要》一书,共四十卷。后来宣宗时人崔铉、杨绍复又把唐德宗以后到唐宣宗大中年间的典章制度之变化撰次为四十卷。王溥在这两部书的基础上补充了宣宗以后的有关材料而成此书。全书共五百一十四个条目,其中一些内容为《通典》、新旧《唐书》所不载。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