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陵墓唐代18个皇帝的陵墓。集中分布在陕西省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6县,东西绵延100多千米。除乾陵外,其余各陵皆被盗掘。 唐代的陵墓自乾陵开始形成定制,早于乾陵的献陵和昭陵各具特色。高祖献陵封土为陵。石刻较少,内城4门各有1对石虎,内城南门以南有石犀和石华表各1对。太宗昭陵号山为陵,由于山南地形险阻,石刻群则集中在陵北山后的司马门内,有高宗永徽年间所立的14尊 “蕃酋”像,东西两庑还雕有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战马——昭陵六骏。自乾陵始,虽有封土为陵和号山为陵之别,但陵园布局、陵前石刻相同。墓室在北部,前者夯筑高大的封土堆,后者挖在山南半腰处,为全陵主体建筑,四面筑围墙,称 “内城” 。四面有门。其外筑外城墙,南面设3道门。从南向北第一道门内分布着皇族和文武大臣的陪葬墓。第二道至第三道门之间置石刻群,由南向北为华表、鸵鸟、石马、石人、碑石、王宾像和石狮。内城南门内修筑献殿。各陵西南设有下宫(俗称“皇城” ),是守陵人居住之所。 石刻大致可分为4期。(1)初唐时期: 献、昭陵石刻群组合尚无定制,献陵门前置虎,是魏晋南北朝遗风; (2)盛唐时期: 乾、定、桥3陵,石刻群组合制度化,石刻群高大气派; (3)中唐时期: 泰、建、元、崇、丰、景、光和庄8陵,石人中出现相对而立的文臣和柱剑武将,石马矮小,石刻制作粗疏,线条松散,体态无力,说明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 (4)晚唐时期: 章、端、贞、简和靖5陵,石刻体态瘦小,神情萎靡,反映了唐王朝已岌岌可危。各陵现存石碑计有献陵2、昭陵41、乾陵2、桥陵5和泰陵1,是研究唐代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陪葬墓也是唐代陵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帝王给予皇室成员和文武大臣的一种特殊荣誉。贞观二十年(646年)又进一步制定了父祖陪葬,子孙从葬的制度。著名的陪葬墓有昭陵的长乐公主墓、城阳公主墓,乾陵的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等,以及昭陵的魏征墓、李靖墓、李勣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