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技与手工业唐代的商业(包括对外贸易)十分活跃,它推动着手工业的发展,并与视为国本的农业一起,构成了繁荣强盛的经济体系。科技,则是它的支撑点之一。 织紝业是唐代最广泛的手工业之一。起初,北方诸州工于织绢绸;南方诸州长于织麻布。在敦煌千佛洞,我们发现唐代的绢绸,薄得几乎透明,而绘在上面的图画却清晰可见。它是唐代高超的纺织技术的见证。此外,特色丝绸织品尚有:用“三交五结”之法织成的“八梭绫”,毫州出产薄得如雾似烟的无花轻纱,长达四丈、重仅半两的轻绢,以丝织成的红地毯,织出多种花样的缭绫等。这些独特的丝绸技术使我国赢得了“丝绸之国”的美称。 染色业是在织紝业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在盛唐,有柳氏所创的印花法。其法“使工镂板为杂花(各种花样),象之而为夹结”,花样新颖,玄宗见了非常喜爱,“因敕宫中依样制之。当时甚秘,后渐出,遍于天下,乃为至贱者所服”(《唐语林》卷三)。染料则博取中外的植物。见于诗歌的苏方木,就是红色染料。 开矿、冶炼技术也十分发达。《新唐书·食贷志》说:陕、宣、润、饶、衢、信六州有“银冶五十八,铜冶九十六,铁山五,锡山二,铅山四。”其他州的矿坑、冶炼业和私开之矿,尚不计在内。唐代诗人,有的崇尚游侠,有的入幕府为吏,他们对宝剑怀有感情。从唐人诗中知道:刀剑已用纯钢打造,锋利异常。 建筑园林技术也十分高超。武则天曾在洛阳造明堂,堂分三层,高二九四尺,中间用粗十围的大木作总柱。安乐公主造定昆池,周围四十九里,假山垒得象华岳,假山间的涧水象天河;又造九曲流杯池,中有石莲花台,台中泉水涌出,十分精巧(《朝野佥载》)。桄榔造船业与贸易同步发展。《岭南录异》说:“贾人船不用铁钉,只使桄榔须(根须)系缚,以橄榄糖(采粘性树脂,与树叶、皮同煎,至膏糊状。极粘,遇水更牢)泥(涂)之。糖干甚坚,入水如漆也。”唐代贸易大船,长至百尺,载货上万石,可能采用了这种技术。 烧瓷业在唐代也举世闻名。越州青瓷的烧制技术比前代有所突破,北方白瓷以邢州窑最为著名,瓷的洁白度已和清初的景德镇瓷器相当。经科学测定,它的烧结温度的约在1300—15000℃之间。湖南长沙窑,还制成了釉下彩瓷器,突破了单色釉的传统。在长沙县铜官镇窑出土的青瓷釉下彩绘有褐、绿、红三色,釉采用CaO釉,彩用氧化铁、氧化铜着色。能烧制“唐三彩”的还有洛阳窑,它用氧化钴着色,烧出含蓝色的“三彩”。唐人咏瓷器的诗歌不少,特别对越瓷更为推崇。 在造纸技术上,唐人也有创造。因原料和制法的不同,造出的纸各有特色。初唐时有回锋纸,盛唐时,萧诚用野麻和土谷造纸,纸面光滑呈五色,称“斑石纹纸”。中唐,有以藤为原料制成的“藤苔纸”,四川则有麻面、屑未、滑石、金花、长麻、鱼子等“十色笺”,韶州有以竹为原料的“竹笺”,蒲州有白薄纸、临川有滑薄纸:这些名称就体现了它的特色。宋州、毫州则有“织成界道绢素,谓之‘乌丝栏’、‘朱丝栏’。又有茧纸”(《国史补》)。著名诗人许浑的诗,就是用“乌丝栏”写的。以后,还有著名女诗人薛涛自制,专用于写诗的“薛涛笺”。 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印刷技术也有所提高。刻板印刷始于隋朝,至唐应用已很广泛。唐初,玄奘利用印刷术,大印普贤像,施给僧尼和信徒。从成都出土的印本《陀罗尼经咒》来看,图中佛象四周,环以梵语经文和各种小佛象,图象清晰,可见当时印刷水平之高。 在农业科学技术上,足以自豪的是发展了茶树的栽培、茶叶采摘、烘焙技术和饮用方法。名茶有剑南的蒙顶石花、湖州的紫笋、东川的神泉小团、昌明兽目等十余种。白居易《琵琶行》中提到的“浮梁”茶还排不上号。唐代的茶叶大量出口,销往世界。至今英文称中国为“CHINA”,音译就是“茶叶”。日本的最澄禅师,也曾在浙江天台学习种茶、制茶、饮茶之法,带回日本,促进了日本栽茶业的发展和“茶道”艺术。其二是已能利用温泉、暖房,培育越冬植物。其三是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蔬菜、瓜果品种,菠菜、胡椒、西瓜、波斯枣等等,都是从国外引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