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唐代天文历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唐代天文历法

在天文、历法上,唐代有许多创造发明。
浑天仪是古代研究天文的唯一测器。至唐初,李淳风用铜造浑天仪,表里三层:最外层是六合仪,中间是三辰仪,最内层是四游仪。其中,三辰仪是李淳风所创。运用这一仪器,能较正确地测定黄道、赤道和地平经纬。
玄宗时,一行僧和梁令瓒共同研造黄道游仪,用以观测日、月、星辰运行。发现太阳在黄道上所作的运动(实际是地球绕太阳运动)并不是匀速运动。此外,还发现二十八宿及其它星辰位置有数十颗与古星经所载不同。例如,他们测得从牵牛到东井十四宿,距(北)极度之数是古测大,而唐时测小:这是恒星在千百年间自南向北作极其缓慢的移动之故。这类恒星移动现象的发现,一行僧要比西方哈雷要早一千多年。
一行僧的另一伟绩是造《覆矩图》,发起实测九州晷影和北极高度,用以确定各地食分的多少和南北昼夜的长短。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的长度。
在实地测量时,天文观测家元太在交州(今广州)观测星象,发现老人星下“环星灿然,其明大者甚众,(古代星)图所不载,莫辩其名……乃古浑天家以为常没地中,伏而不见之所也。”(《旧唐书·天文志上》)可惜,未及时替这些星座命名,并将它们的位置记录下来。
在历法上,唐代前后造有《皇极历》等十种历法。其中,以傅仁均《戊寅历》、李淳风《麟德历》、一行《大衍历》最有价值。
我国古代使用太阳历,主要依据是月球和太阳的运行、日月相合之日等等,以每月朔(初一)望(十五)为标准。
武德二年(619),傅仁均造《戊寅历》,废平朔(每月的长度一定,取平均值),用日月的实际运行来确定合朔(日月相合之日)的日期,称“定朔”,这是历法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用定朔推算,历法比前准确。
至高宗时,“太史奏旧历加时寝差,宜有改定”。于是,李淳风受命造《麟德历》。造历须推算历元。古人把夜半作为一日之始,朔日作为一月之始,冬至为一年之始。历元,就是要以正好是夜半、朔旦、冬至的那一个甲子日子时作为起算的开始。此外,还要求得日月合璧(同升)、五星联珠(金、木、水、火、土五星见于一方)之日,定为“上元”,作为总起点。李淳风废去以“章、蔀、纪、元”来确定“演纪上元”的烦琐推算方法,立总法以为推算的基础。这种运算方法比古人更简便,被历家遵用,直至宋元。
玄宗时,一行僧造《大衍历》。他以观察天文为推算基础,先造黄道游仪,测知黄道进退,然后造《大衍历》,更为精密。《旧唐书·历志一》说:“近代精(历)数者,皆以淳风、一行之法,历千古而无差。后人更之,要立异耳,无逾其精密也。”此后历家,均沿用《大衍历》的格式。直至明未,才改用欧法编历。这足以说明《大衍历》在我国历法史上的地位何等重要。
“天人相应”学说,自汉代起,就弥漫于整个古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天文的变化,预示着人间的吉凶祸福。隋末道士傅仁均向唐高祖李渊建言“戊寅岁(武德元年)正得上元之首,宜定新历,以符禅代,由是造《戊寅历》”(《旧唐书·历志一》)。天文学家的预言,可以巩固统治,也可涣散民心。因此,唐代规定:“凡天文图书、器物,非其任不得与焉。”(《新唐书·百官志二》)私习天文,要依法治罪。这是我国古代天文、历法,自唐以后,长期停滞不前,终于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