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发愤之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发愤之作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对前代许多著作家身困逆境刻苦著书的原因概括和总结,也是他身遭凌辱不缀著书的思想的表白,同时,“发愤著书”几乎成了封建时代有卓见的知识分子的座右铭。《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诗书是为了遂人之志的。在封建社会里,“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进步的知识分子往往受到压抑,其理想抱负无从实现难以伸展,因此发愤著书,述往事,思来者,得以遂志达心。司马迁将创作的动因归之于怨愤,未必全面,其列举的事例也与历史不符。但发愤著书的精神实质是强调文章要针对现实,有感而发;而且发愤著书也确实反映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创作的实际,因此对后世影响很大。东汉桓谭言“贾谊不左迁失志;则文彩不发”,唐韩愈提出“不平则鸣”宋欧阳修认为“诗穷而后工”等都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继承和发展,都在说明文章是作家或诗人在生活中遭遇不平、受到不幸的打击,与社会产生了矛盾,就产生了激愤忧苦的真情实感,发而为文为诗,自然感人。因此,“发愤著书”,概括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一种普遍现象,启示和鼓舞封建社会的进步作家进行创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