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鼓管异常开放
咽鼓管过分通畅或经常处于开放状态而引起症状者,称咽鼓管异常开放。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咽鼓管软骨周围的淋巴组织或脂肪垫的萎缩有关,故本症常见于体重迅速下降的消耗性疾病患者。有些学者分别提出鼻咽部术后瘢痕,萎缩性鼻炎和咽炎,大剂量放射治疗后,重症肌无力,扁桃体肥大,腭帆提肌瘫痪或腭帆张肌张力过度等亦可引起本症。鉴于临诊时不易找到明确病因,亦有人试图将本症归咎于先天性因素。
主要症状是自声增强(autophony)、低频耳鸣及耳胀满感。自声增强指聆听自身的声音,如咀嚼、说话、呼吸等声增强。因此,讲话时感耳内似有空桶回响,呼吸时有同步节律的吹风样耳鸣,甚至感觉有气流冲入鼓室,以至影响听力。患者不愿多说话。这些症状均可在运动及过劳后加重,急促吸鼻或平卧后缓解。此外,许多患者可有头痛、失眠、多梦、心悸等神经衰弱症状。检查时常见鼓膜随呼吸扇动,吸气时向内凹陷,呼气时向外膨出; 用听诊管可经患者的外耳道清晰听到其呼吸音与说话声; 鼓室功能曲线呈波动型(见“阻抗测听法”); 用Hartmann法测量,咽鼓管阻力小于20mm汞柱; 鼻咽镜检查可见咽鼓管隆突变薄或咽口扩大,有时则见咽隐窝有瘢痕粘连。听力一般正常。若压迫患者颈部或使其端坐低头于两膝之间,则各种症状体征均暂时消失。本病诊断不难,但应注意与咽鼓管阻塞鉴别,以防误诊误治。
本病的治疗,Bezold和Sebenman于1908年推荐的1:4柳硼酸粉流传颇广,沿用至今。用时经咽鼓管导管吹入咽鼓管咽口内,有时能立见功效,每2~3日一次,至症状减轻后停药观察,但疗效不稳定。亦有学者主张以化学腐蚀剂,如10~15%硝酸银、5~10%三氯醋酸、5%石炭酸、7%铬酸、碘酊、碘甘油等涂布咽鼓管咽口或管腔,或以硬化剂或自家血注射于咽鼓管咽口,使咽口产生瘢痕狭窄。1957年Simonton推荐经腭进路作咽鼓管咽口软骨的切断缝合术,以使咽口缩小。1966年Thaler经鼓膜切口安装聚乙烯钮环管 (通气管)而获得疗效。1974年Misury介绍腭帆张肌改路术,在低倍手术显微镜下作腭部切口,暴露翼状钩突,将附于钩突前面的腭帆张肌肌腱游离后改置于钩突后方,使该肌延长约4~5mm,以解除其过度张力,从而使软骨段管腔能于静止时保持闭合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