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咸同贵州各族人民起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咸同贵州各族人民起义清咸丰同治(1851—1874)年间贵州苗、侗、布依、水、汉、彝、瑶、回、仡佬等族人民先后爆发的反抗斗争。雍正四年(1726),清廷在贵州地区改土归流,加强直接统治;在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又通过加重田赋、捐输、匣金等方法,充作饷银,致使矛盾激化。1854—1858年(咸丰四至八年), 有三十余支起义军在贵州崛起, 其中以张秀眉为首的台拱苗族起义军, 姜映芳为首的天柱侗族起义军, 潘新简为首的荔波水族起义军等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他们相互呼应,配合作战,曾攻下黔东南和黔南的一些城镇,参加者达百余万人,坚持斗争达十八年之久。同时还有潘名杰等的贵定苗族,杨元保等的独山布依族、九松岩大五等的清平苗族、陶新春等的黔西北苗族, 杨凤等的黔北汉族, 张凌翔等的黔西南回族以及汉族为主的白莲教红号、白号、黄号、青号起义军等等。声势浩大,汇成一股反对清王朝统治的洪流。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 清廷以湘军为主力,集结湘、川、滇、桂、黔五省兵力进行镇压。各路义军浴血奋战, 坚持斗争。1868年(同治七年)清廷以席宝田代兆琛为统帅,装备洋枪洋炮,围剿黔东南苗、侗起义军。在拉锯战中, 起义军曾获黄飘、羊安两次大捷。但因各路义军、号军先后失败, 陷于孤军作战地步。主要根据地台拱、凯里先后失守。1872年于乌鸦坡决战,经过十七天的搏斗,众多义军将领被俘牺牲,败退乌东山,起义失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