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咏史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咏史诗

咏史诗

抒情诗之一种。借吟咏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抒发怀抱,讽刺时事。以咏史为题始于东汉班固《咏史》,西晋左思《咏史八首》是早期著名代表篇章。其后历代皆有,是中国古代抒情诗中的一种常见体裁。

☚ 咏怀诗   游仙诗 ☛
咏史诗

咏史诗

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诗歌。晋左思有《咏史》八首,辟借古抒怀之蹊径。至唐有汪遵的咏史诗六十一首,周昙的咏史诗八十首,胡曾的咏史诗一百五十二首,孙元晏的咏史诗七十五首。其后历代作者如林,不胜枚举。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太冲(左思)咏史,不必专咏一人,专咏一事,己有怀抱,借古人事以抒写之,斯为千秋绝唱。”方薰《山静居诗话》:“咏史诗,今人皆杂议论,前人多有案无断之作,其讽刺劝谕,意在言外,读者自得之耳。”

☚ 锁南枝   咏物诗 ☛

《咏史诗》

咏史诗

(其二)

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

图穷擢匕首,长驱西入秦。

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

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

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入秦国刺杀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帝)出发时的情景: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征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己不顾。”荆轲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们为民除暴的精神一直为后人所称赞。阮瑀的《咏史诗》其二所咏的就是易水相送这一悲壮场面。 “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 《史记》说燕太子丹曾在秦国受到侮辱,逃还以后,便倾意交接蓄养壮士以图报身家之仇,那时秦国已灭了韩、魏,燕国已岌岌可危了。太子丹企图用刺客或者劫持秦王以迫使他归还所侵占的土地,并订约不再东侵,或者刺杀秦王,以挽救国家。荆轲表面上很怯懦,但实际上是个真正的勇士,被田光推荐给太子丹,太子丹很器重他,奉为上客。 “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太子丹为刺杀秦王,以百金购得赵人徐夫人匕首,淬以毒药,让荆轲卷在亢督地图中。荆轲见了秦王,假装割地求和,向秦王展示地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提匕首刺向秦王。这个场面极为悲壮、极为震撼人心,实际上是后来的事,但诗人挪前与“长驱西入秦”写在一起,以突出表现荆轲的威武形象和英雄气概。荆轲入秦,无论事成与否,结果都将是一死,所以太子丹与宾客中知道内情的人都“白衣冠”即身着丧服前往易水边送行,诗中说“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古代的车有各种装饰,但丧葬时用的车则不能有饰物,无饰物的车即素车。太子丹与宾客既然是乘驾着丧葬用的素车白马,则必然也穿着丧服,这里是互文见义。《史记》上说荆轲的朋友高渐离击筑(一种似琴的乐器,以竹击之发声),荆轲唱歌,但是诗与历史不同,诗注重的是感情的表达,不一定要与历史一样严谨,所以诗说“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高渐离击筑发的变征之声是比较哀伤的,所以送行者皆悲注;而羽声则是悲壮慷慨的,于是众人都发上指冠。诗人从另一个角度来写送者的感动,说“悲声感路人”,路人都已被感动,则相送的人自不待说了。 “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送者和行者都慷慨叹息,他们豪迈的气概象青云一样高亢辽远。诗到这里好象没有结束便突然停住了,但细细读来,就可知道,诗确实已写完了,诗人所要歌咏的易水相送这一悲壮场面的气氛至此已表现得淋漓尽至,诗中人物的情绪已被推到了最高潮。

咏史诗始于班固,一直到阮瑀所处的汉末,还是比较新的诗歌题材,作的人不多。现存的后汉人所作的咏史诗绝大部分都是就古代的某一件史事,在叙述、描写中表示自己的认识,抒发感慨,而不是象后来左思那样借咏史以咏怀。阮瑀的《咏史诗》其二是现存最早的咏荆轲之作,诗人以易水相送这一场面表现荆轲事迹的英勇悲壮,这对后来的诗人有很大启迪。后来的诗人如左思、陶渊明等人咏荆轲的诗,都是撷取荆轲事迹的一点来表现他的节概,而不是注重于对整个事迹的描述。因此,阮瑀这首诗的开创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咏史诗

以史事为题材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诗歌。现存诗以汉班固《咏史》为最早。晋左思《咏史》代表着晋代咏史诗的最高成就。梁萧统《文选》录有《咏史》诗。唐胡曾始以“咏史诗”名集。咏史诗有咏史、怀古、咏怀古迹三种类型。咏史乃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抒发作者见解和感情,一般述写比较具体,寓意明直。怀古诗多为作者亲临古地追怀往事以寄感慨,多借眼前古迹挥写大意,涵概一切,艺术上多虚实相间,北魏诗人常景首创。咏怀古迹则融咏怀、咏史、怀古为一体,托古迹起兴,抒发怀抱,肇自杜甫。三者的共同特点是往往亦古亦今,重在抒怀,并非纯粹发思古之幽情。

咏史诗

咏史诗

以史事为题材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诗歌。现存诗作以汉·班固《咏史》为最早。晋·左思《咏史》代表着晋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梁·萧统《文选》列有“咏史”一目,唐·胡曾始以《咏史诗》名集。包括咏史、怀古、咏怀古迹三种形式。咏史乃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抒发作者见解和感情,一般述写比较具体,寓意明了。怀古为作者亲临古地追怀往事以寄感慨,往往借眼前景象浑写大意,涵概一切,艺术上虚实相间。由北魏诗人常景首创。咏怀古迹则揉咏怀、咏史、怀古为一体,托古迹起兴,抒发作者怀抱。肇自唐代诗人杜甫。三类咏史诗的共同特点是往往亦今亦古,重在抒怀。它不纯粹是诗人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借史事、古迹表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总结历史教训,以期抑恶扬善,褒贬是非,间接地反映现实生活。

☚ 边塞诗   咏物诗 ☛

咏史诗

二卷。唐胡曾 (约877前后在世)撰。胡曾字不详,长沙人《全唐诗》作邵阳人。生卒年不详。曾诗有云:“故园寥落在长沙”,故从)其天分高爽,意度不凡。初累举不第,咸通中,始中进士,尝为汉南节度从事。高骈镇蜀,辟为书记。曾居军幕,每览古今兴废陈迹,慷慨怀古,作咏史诗三卷,(《唐才子传》作一卷,此从全唐诗)有咸通时人陈盖为之注,及《安定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本集是编杂咏史事,各以地名为题,自共工之不周山,迄于隋之汴水,不分卷数,此诗共一百五十首七言绝句,并分为二卷。附有注释,在每诗之下汇录史书以为证,其中颇有张冠李戴之处。《四库全书总目》对本书评价不高,认为 “其诗兴寄颇浅,格调亦卑”;诗命意缺乏深警之旨,词句也颇浅显直露,可正是因此,所以这些诗在民间较为流行,历史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就曾一再引证有关各篇。此集为 《四库全书》本; 《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均著录有三卷本;《四部丛刊三编》收有 《新雕注胡曾咏史诗》三卷本。

咏史诗yong shi shi

history verse

咏史诗

东汉文人五言诗,班固作,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诗中记叙的是孝女缇萦救父的故事。《史记·孝文本纪》载:“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太仓公无男,有女五人。太仓公将行会逮,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其少女缇莹自伤泣,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者也。妾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乃下诏除肉刑,竟乃得免。”此诗叙咏故事,中杂感叹,但乏形象,更少文采。钟嵘《诗品》曰:“班固咏史,质木无文。”这说明文人初学五言新体诗,技巧还不够熟练。《咏史》虽没有多大的艺术价值,但在中国诗歌史上,意义却非常重要,它说明五言诗到了班固所处的时代,已开始受到文人的重视和模仿,文人诗也日趋发达起来。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9: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