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隶塔城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北纬46°48′,东经85°42′。民国33年(1944)设县(时名和丰县),1954年改现名并成立自治县。人口4.95万人,面积2.77万平方千米。2002年生产总值3.11亿元。辖2镇(和什托洛盖、和布克赛尔)、5乡(夏孜盖、铁布肯乌散、查干库勒、巴音敖包、莫特格)、4牧场(那仁和布克、巴嘎乌图布拉格、布斯屯格、乌图布拉格)。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县级民族自治地方。1954年9月10日建立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因境内有和布克河和赛尔山而得名。面积30400平方公里。人口47500人。主要有蒙古、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乌孜别克、回、汉等民族。县政府驻和布克赛尔镇。境内地形复杂,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南部土地肥沃,为主要农业区,盛产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豌豆、烟叶、胡麻等。森林茂密,资源丰富。地下矿产有煤、铁、石油。建有煤炭、水泥、电力、农机、粮油与皮毛加工等工业。文教卫生、交通、邮电事业发展迅速。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954年9月10日建立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县。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北部, 因境内有和布克河和赛尔山得名。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和布克赛尔镇。唐属北庭都护府,清属伊犁将军统辖。1888年(光绪十四年)后隶伊犁府。1929年设和什托落盖设治局,后改和丰县。居民有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汉、回、塔塔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哈同、哈拉得克两山,由西北向东南斜贯中部。以牧为主, 和布克河两岸为主要牧区,水草丰美,畜牧业较发达。南部土地肥沃,为主要农业区,盛产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豌豆、烟叶、胡麻等。矿产有煤等,盐、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解放后,煤炭、水泥、电力、农机、粮油和皮毛加工等地方工业以及交通、邮电、文教卫生事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公路通布尔津、克拉玛依、塔城及阿勒泰等地。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1954年9月10日成立。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和布克赛尔镇。辖5个乡、4个牧场、2个镇。总面积30600km2。居民有蒙古、哈萨克、汉、维吾尔等16个民族。总人口5.81万人(2000),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24万人,占总人口的55.76%。境内物产资源丰富,野生植物种类约1000种,占新疆野生植物种类的1/4,国家保护的动物有鹅猴羚、石貉、雪兔、金雕、盘羊等10余种。已探明矿藏有20多种。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豌豆、烟叶、胡麻等7种。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2.9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22元;工农业总产值3.51亿元,人均工农业总产值6051元;粮食总产量11858t,人均粮食产量204kg;农民人均纯收入1750元;地方财政收入3977万元。公路总里程238km。程控电话装机总容量15236门。全县有各类学校39所,在校生10000余人。医疗机构28个,病床位180张,医务人员342人。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西与哈萨克斯坦为邻,南靠克拉玛依市。1954年9月成立自治区,次年改为自治县,隶属于塔城地区。现有人口44405人,居民除蒙古族外,主要有汉、哈萨克、维吾尔等民族。境内多山地和丘陵,草场广阔,宜于畜牧,畜牧业生产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居主要地位。平原较少,农业生产不发达,主要的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煤、铁、石油蕴藏量丰富,工业生产有采煤业、盐业。 ☚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焉耆回族自治县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