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和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和市hé shì

官府作价收购货物。王梵志《富饶田舍儿》:须钱便与钱,和市亦不避。

和市hé shì

官府作价收购货物。王梵志《富饶田舍儿》:“须钱便与钱,和市亦不避。”

和市

官府以议价购买货物为名掠夺民财的一种变相赋税。《宋书·武帝纪下》:“台府所须,皆别遣主帅与民和市,即时裨直,不复责租民求办。”《通典·历代盛衰·户口》:“顷年国家和市,所由以刻剥为公,虽以和市为名,而实抑夺其价。”

和市

官府向民间百姓议价购买货物。唐代顺宗时因宫市之害酷烈,明令宫市者须出正文帖,依市价买卖,不得侵扰百姓。宋沿袭唐宫市之制,按坊郭户户等的高低实行摊派,其收物的时估价格低于一般市场的实际物价,时估由官府招集行会人每十天商定一次。此制在北宋前期执行较好。宋中后期,科配的农物种类繁多,需量增大,官吏借机上下其手,遂使民间百姓负担日重。元明两代,屡次定制,和买不许扰害百姓,对官府缺用物品,依时价收,随即给价,违者以不应治罪。但这种不等价的交换由于得到政治特权的助力极度发展着,冲破了法律的束缚,对商品生产,流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都起到了破坏和干扰作用。

和市

和市

宋夏双方认可的边境民间贸易。又称民市。《文潞公文集》说: “自来蕃、汉客旅博易往还之处,相度设立和市,须至两界首开置市场。差官监辖蕃、汉客旅,除违禁物色外,令取便交相博易,官中止量收汉人税钱,西界自收蕃客税例。”和市是西北沿边各族交换生产生活用品的主要渠道,在山西、陕西宋夏边境广有设置。

☚ 榷场   通济监 ☛
和市

和市

又称“和买”。政府向百姓议价购买货物。和市最早本指按市价或高于市价招诱人户自愿入纳官需物品,始见于南朝宋武帝时期。《宋书·武帝纪下》载永初元年( 420 )制: “台府所须,皆别遣主帅与民和市,即时裨直,不复责租民求办。”其后和市发展很快。南齐永明九年( 491),京师及四方出钱亿万,和市籴谷丝绵属,则不仅仅限于京师“台府所须”。《通典·历代盛衰》“户口”条载唐朝情况云: “顷年国家和市,所由以刻剥为公,虽以和市为名,而实抑夺其价。宋代和买有广、狭两义。狭义和买专指和买绢,又称“预买绢”、“和预买”。真宗咸平二年( 979)由户部判官马元方创议。大中祥符( 1008—1016 )初由王旭、李士衡分别实行于颍州和河北。其法:政府于青黄不接之时预支价钱给农民,至夏秋,农民输还紬绢,以供军需。初期因优与其值,民甚便之,先推广于京东路,又推广至京西路,至天禧三年( 1019 )令各路蚕桑产地仿行。仁宗时,因西夏战事,增加了和买数量,开始出现抑配现象。神宗后,逐步向赋税演变,假和买之名,配以钱而取五分之息, 并推广到非蚕桑地区。徽宗时, 变本加厉, 预买之息, 多于常平数倍。至南宋, 改为直接征收和买折帛钱, 折价屡增, 按等第、资产、物力摊派, 成为正式税收; 广义和买指政府按市价向民间(包括乡村户、坊廓户)购买一切官需物品。宋廷虽禁州县官吏以和买之名下行科索, 事实上往往抑配等第人户, 使和买成为变相科索, 在这种情况下, “和买”与“科买”又可混称。官府以低价购买人民粮食称“和籴”。无论是和市或和籴都演变为巧取豪夺的手段。参见“折帛钱”、“科配” 。

☚ 四、商业   三国军市 ☛
0000127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1:5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