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和县猿人遗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和县猿人遗址 和县猿人遗址旧石器时代早期(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的人类文化遗存地。位于安徽省和县陶店镇汪家山北坡的龙潭洞。1980—1981年发现并发掘。出土了人骨化石,动物化石,骨角器,牙器及烧骨,灰烬等一批文物。其中人骨化石包括一个近乎完整的头盖骨,一段下颌骨,一块顶骨,二块头骨碎片,一块额骨眶及12枚牙齿。头盖骨属于青年男性,是现存唯一较完好的旧石器时代猿人头盖骨。研究表明:和县猿人一方面与北京人(见“周口店遗址”条目)较为相似,有直立人的许多典型特征,如颅穹窿低矮,额骨明显后倾,颅骨骨壁厚,脑容量较小(约1025毫升)等;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一些更为进步的特征,如眶后缩窄较不明显,颞鳞相对较高且顶缘呈弧形上曲等。动物化石大约有50种。包括哺乳类的中国鬣狗、剑齿虎、东方剑齿象、葛氏梅花鹿肿骨鹿、大熊猫等更新世动物中常见的种属。爬行类的有龟、扬子鳄、鳖等。除此而外,还有属于鸟类的马鸡等。以上表明,与和县猿人伴生的动物是属于南北过渡性的动物群组合。和县猿人遗址的发现,丰富了旧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为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探索中国文化的渊源以及南、北方古人类的共性与差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1988年,此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遗址 明中都城遗址 ☛ 和县猿人遗址 和县猿人遗址位于和县城北15公里的陶店乡大陈村汪家山北麓龙潭洞内。1980年在此发掘出一具完整的猿人头盖骨,该具头盖骨脑壳厚额骨低平,眉梢粗隆,特征和北京猿人相近。经专家鉴定,属5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属于一种新的种类,故被命名为“和县猿人”。在挖掘出猿人头盖骨的同时,还挖掘出犀牛、剑象、野猪、鬃狗、河狸、肿骨鹿、牛、虎、熊等动物的牙齿、骨骼化石十余种,属旧石器时期的遗物。和县龙潭洞出土的这具古猿人头盖骨化石,成为中国目前惟一保存得最为完整的标本。它为人们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南北方古人类的共性和差异,以及探索中华民族古文化的渊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该遗址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 陈独秀墓 桐城文庙 ☛ 和县猿人遗址 和县猿人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西北陶店乡汪家山北坡,为寒武纪石灰岩洞穴堆积。1973年冬修渠开山时,发现洞内埋藏不少动物化石,人称“龙骨”,山洞也便名“龙潭洞”。1980年10月,开始正式发掘,先后出土南方中国犀剑齿象、鬣狗和北方巨河狸、肿骨鹿、剑齿虎等动物的牙齿、骨骼化石50余种,表明当时长江下游北岸,具有南、北方动物杂处的过渡地带特点。同年11月,出土猿人头盖骨1具、上臼齿4颗、左下颔骨1块。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旧石器时代猿人头盖骨。根据考古分析,它具有眉脊粗隆,颅骨宽低,顶骨平,脑容量小等特点,其地质年代属于50万年前更新世中期,被称为“和县猿人”。这一发现,为研究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研究南、北方古人类的共性与差异,探索中华文化的渊源和长江阶地的发育史,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 霸王祠 8. 无为县 ☛ 和县猿人遗址 和县猿人遗址在安徽省和县陶店镇汪家山北坡。为寒武纪石灰岩洞穴堆积。1974年发现,1980年10月和1981年6月两次发掘,获旧石器时代猿人头盖骨一个,下颌骨一段,顶骨和额骨各一块,上下臼齿11颗,门齿1颗。在发现人类化石同一层位上,还发现有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近50种,如龟、鳖、扬子鳄、鬣狗、剑齿虎、中华猫、豹、大熊猫、棕熊、狼、豺、狐、猪獾、水獭、田鼠、硕猕猴、马、东方剑齿象、貘、野猪、野牛、麋、鹿等。还发现有骨、角器和灰烬遗迹。和县猿人头骨较北京猿人头骨在总的形态上相似,同时也有较为进步的特征,初步认为其系统位置与晚期北京人相当。和县猿人的发现,为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南北方古人类的共性与差异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南召猿人遗址 巢县猿人遗址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