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咂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 ![]() 古代名物 > 飲食類 > 酒部 > 酒名 > 約藤酒 > 咂酒 咂酒 zājiǔ 即約藤酒。 咂酒彝、藏、土家、羌等族人民传统饮用的酒。藏、羌族称咂酒,彝族称竿竿酒,土家族称罐罐酒。将大麦、青稞或玉米煮熟,加入酒曲,盛于坛,用草覆盖发酵成酒。饮时启坛注入凉水或开水,将细竹管插入坛内,轮流吸吮。吸完后再添水,直至味淡。最后吃去酒渣。称为 “连渣带水,一醉二饱”。 咂酒彝、羌、傣、仡佬、壮、侗等南方少数民族酒类饮料。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区。起源甚古。其制法是将麦子、苞谷、高粱等蒸熟拌以酒曲,装坛密封,使之发酵而成。饮用时启坛,注入开水,插入二、三根通心细竹管或泡木杆,宾客们围坐四周,扶竹竿轮流俯首咂饮,每饮一轮,加水一次,使酒汁保持满坛。饮咂酒时,通常要将酒坛置于堂屋或大门外屋檐下。此酒是招待亲朋宾客或喜庆宴客的常用饮料。 咂酒羌族人民喜欢饮用的酒。以青稞、大麦煮熟后和以酒,放入罈内用草覆盖发酵而成。饮时启罈注入凉开水,插上细竹管轮流吸吮, 吸完后再添水入内,至味淡乃止。 咂酒 111 咂酒土家族饮料。以糯米或高粱、玉米、小麦酿制,储存经年,掺入凉水。饮时用竹管吮吸。 ☚ 金包银 腊马肠 ☛ 咂酒 咂酒土家族、侗族传统酒饮。亦称“杂酒”,古称“打甏”,又名 “钩藤酒”。流行于湘西、湘南地区。起原甚古,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 中已有记载。明代土兵为能按时奔赴抗倭前线,即将酒坛置于道旁,内插竹管,每过一人咂酒一口,以此传习成俗,故名。以糯米、玉米、高粱、小麦或大麦酿成,其制作、储存、饮用方法因地而异。大致为: 粮食蒸煮熟后,拌以酒曲,装于坛甏之中,密封发酵而成。储存可达一年或数年。饮用时以凉水冲泡,用芦管或竹管吮吸。多于招待亲朋戚友或喜庆宴会时饮用,平时亦吸用以驱除疲劳。因其饮法独特,古人赋诗相赞: “万颗明珠共一瓯,王侯到此也低头,五龙捧着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倒流。” ☚ 枕头棕粑 岩耳蒸鸡 ☛ 咂酒酒名。今四川羌、彝、藏族地区自酿的一种低度粮食酒。用青稞、大麦、玉米煮熟后拌以酒曲,置入罐中,外复以草发酵而成。味醇而带酸甜。因饮用时,用当地特产的箭竹杆数支,插入酒罐中吸吮,吸完后注入清水再饮,至味淡乃止,故名咂酒。当地男女老少均喜饮用,为节日、婚丧和待客之佳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