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命门元气三焦病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命门元气三焦病证

命门元气三焦病证

中医学有关元气病变临床表现的概括。《难经》谓元气是人体先天根本之气,源于父母,化生于命门,由三焦敷布至全身。脏腑经络赖以进行机能活动,维持生命,其实是人体生命先天本能及其物质基础的概括,生命力强弱的标志。因此,元气病变总是关乎生命存亡。病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元气虚损衰竭命门是元气化生之源,元气的虚证主要责之于命门之虚衰。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人事、疾病的耗损,导致命门虚衰,元气之虚证即随之发生。其病理过程是由虚而损,由损而衰,由衰而竭,竭尽人死。为把握命门元气病理过程的机制与规律,中医学常从阳虚和阴亏两个方面归纳其病证。
❶元阳虚证:每见寒象,临床多表现为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减弱。在脾则火不生土,水谷无以化运而腹痛吐泻;在肺则火衰金冷,呼吸无力、动则气喘、痰嗽不愈;在肾则不能蒸化水气,水聚而为浮肿、腹水,肾不固摄而为二便、精液滑脱不禁。
❷元阴亏证:每见热象,临床多表现为心肝肾三脏功能虚性亢奋。在肝则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而眩晕失眠;在心则水火不济,心火上亢而腰酸腿软、梦遗盗汗、心烦不寐;在肾则阴精不足,骨髓空虚而骨蒸潮热,水液枯涸而小便癃闭。以上元阴、元阳虚亏病证,久则病深,元气衰竭,出现阴阳两衰或转化,病情迅速恶化以至死亡,如元阳衰竭的二便滑脱不禁、肢冷卷卧、精神萎顿,发展为亡阴失水而元阳欲脱的面红如妆、烦躁大汗;元阴衰竭的眩晕、烦躁,发展为阳衰不固的夜尿多、高度水肿、喘逆抽搐,极危极险。
元气运行滞闭三焦是元气敷布的道路,脏腑经络、官窍组织无所不在,元气的实证即敷布障碍责之于三焦不畅,临床称作“三焦气化失司”。由于外邪侵袭、情志过激、饮食失调,或因疾病过程中所生之气血痰浊水饮停滞,阻碍三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❶三焦气机不利:上焦气机不利则胸闷心痛、咳喘,中焦气机不利则脘腹胀满、胁痛呃恶,下焦气机不利则少腹胀满、小便淋涩、便秘。
❷三焦津液不化:上焦痰饮停聚则咳喘痰喘、心悸胸闷,中焦水湿停聚则腹水膨胀,下焦水浊阻闭则小便癃闭、大便不利、下肢浮肿。以上三焦敷布障碍是临床常见的元气病变的实证,障碍之极就会导致三焦气道闭塞,元气升降出入的运动由紊乱失调到停止,脏腑经络的机能活动即会因失去元气而衰竭停止,亦是极危极险之证。此外,在中医学文献里又有另一学派的观点。一是命门附于肾,命门的病证即是肾阴虚、肾阳虚证(参见肾阳虚和肾阴虚证)。二是将三焦视作3个部位,用于温病学对温热邪气侵犯心肺(上焦)、脾胃(中焦)、肝肾(下焦)的病变进行辨证。具体证候是:
❶上焦证:温病开始,邪犯肺卫,表现为肌表营卫之气和肺的症状,即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亦可在犯肺之后突然出现舌蹇言语不利,四肢厥冷,神昏谵语,叫“逆传心包”。
❷中焦证:温病传至中焦,表现为脾胃症状,即燥热证的面目俱赤,呼吸粗急,便秘,腹满,口干咽燥,唇裂舌焦;湿热证的面目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畅,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
❸下焦证:温病传至下焦,表现为肝肾症状,若燥热证演变而来则消耗肝肾津液,见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口干舌燥、神疲耳聋,或手足颤动,心悸不宁。若湿热证演变而来,其发展有两个途径,或化热伤肝肾津液见症同上述;或化寒而见肾阳虚寒湿盛的神疲乏力、形寒肢冷浮肿、心悸头晕、小便不利或久痢不止,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 肝火犯肺证   奇恒之腑的病证 ☛
0000643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