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呻吟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呻吟语 思想杂著。六卷。明吕坤撰。初刻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 吕坤,字叔简,号新吾。生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卒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今河南宁陵人。明代哲学家。万历进士。三十八岁始官,历任户部主事、陕西左、右布政使、左、右佥都御史、刑部左、右侍郎。后辞官归乡著述二十余年。为明中叶反理学的先驱者之一。 《呻吟语》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全书共六卷,二千零七十二条。卷一论性命、存心、伦理、谈道。卷二讲修身、问学。卷三讲应务和养生。卷四论天地、世运、圣贤、品藻。卷五讲治道。卷六论人情、物理、广喻、词章。后有附录《陆清献公呻呤语疑》一卷。“呻吟”,病痛之声。“伟人亦在乎能知其病而已。知其病而呻吟者,治之也易。”此乃该书名之意也。 卷一,于《性命》篇中先论“性”与人品。认为“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还认为,人的精力与气血同为消长。次论性与欲问题,该书认为“性分不可使亏欠,故其取数也常多。曰穷理、曰尽性、曰达天、曰入神、曰致广大极高。明情欲不可使赢余,故其取数也常少。曰谨言、曰慎行、曰约己、曰清心、节饮食、寡嗜欲”。对于性善与性恶问题,该书认为,“性者,理气之总名,无不善之理,无皆善之气。论性善者,纯以理言也,论性恶与善恶混者,兼气而言也”。关于“存心”。该书认为,“心平气和”四字是人的最高涵养,并用很大篇幅论述了静心的好处和动心之恶。《伦理》篇论述了家理与国理。家理中论述了“母爱子不求子爱”之理,“仁者之家”与“义者之家”之特征,还论述了治家、养家、长幼、尊卑之礼节等。关于国理问题,该书认为,天下不可一日无君,否则乱臣贼子接踵而来。天下不可一日无民,民可防止暴君乱主之产生。《谈道》篇将“道”释之为“道理”之“道”,谓任一事均有道理可循。又认为:“天地人物原来只是一个身体,一个心肠,同了便是一家,异了便是万类。而今看着风云雷雨都是我心中发出,虎豹蛇蝎都是我身上分来,那个是天地,那个是万物。”还认为,“知是一双眼,行是一双脚。不知而行,前有渊谷而不见,傍有狼虎而不闻”。说明该书在知行观上是持“知先行后”意见的。 卷二,于《修身》篇不讲“气功”之修心养性,专讲作人之道,多有深刻道理。如“做人要做个万全,至于名利地步,修要十分占尽,常要分与大家。”“财色名位四字,考人品之大节目也。”以上为清心寡欲之意。“攻我之过者,未必皆无过之人也,苟求无过之人攻我,则终身不得闻过矣。我当感其攻我之益而已,彼有过无过何暇计哉。”则意为严于己而宽于人。“人生于天地间,要做有益于世底人。纵没这心肠、这本事,也休作有损于世的人。”此教人勤奋向上,功事于社会。如此等等,均表现该书的处事哲理。该卷《问学篇》讲“学”之道,不讲“学”之法。如“古之学者,在心上做工夫,故发之外面者为盛德之符。今之学者在外面做工夫,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之病”。 卷三,于《应务》篇首先论到,作事应有所准备或预测,否则措手不及。然后论人不能只顾眼前,应有长虑。还论述爱人之心:“古人爱人之意多,今日恶人之意多。爱人,故人易于改过。”关于听言问题该书认为,欲听其言要先知其人品、意向、见识及气质。另外还谈到君子之处事,智者之处事的特征及其他应务问题。该卷之《养生》篇内容较少,主要论及养生之意义及养生与养德之关系问题,认为“养德尤养生第一要也”。 卷四,于《天地》篇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所成,独得阴者避阳,独得阳者避阴。阴阳相分合是一种自然现象,合极必分,分极必合。主张“任自然”和“夺自然”。所谓“任自然”即为顺应自然规律,所谓“夺自然”即为驾驭自然、改造自然、努力进取。《世运》篇对历代兴亡加以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另外还有《圣贤》、《品藻》两篇,专论人之品行。 卷五为《治道》。主要讲治国之道。该书认为,天下之存亡只是两字“天命”。“天命”之去也是两字“人心”。该书列举许多事例,说明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卷六首篇论人情,包括喜褒己贬他;露己之美、非他之美;以其所能者病人等许多人情事故多有论述。《物理》篇论人之戒。另还有《广喻》、《词章》两篇,前者以喻讲理,后者讲文理。 《呻吟语》从“情”与“理”两个方面论述了人的处事哲学,包括家庭成员之间,以朋友之间,与不同层次的人之间打交道的原则和方法问题。书中即有理,又有方法,使理和方法溶汇贯通,让人觉得身有所感。在精神实质和语言叙述中,人情味相当浓,又使人心有所触,实为严谨的做人之道。在哲学上,他主张顺乎自然,改造自然,人主命运,事在人为。同时也反对理学,认为理学是儒者之异端。该书的天人关系主张、处事哲学在当时影响均很大,且对后世也有深远作用。 《呻吟语》最早有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刻本。撰者晚年对此书又删补为《呻吟语摘》三卷。有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刻本。有文选楼本和《四库全书》本。 呻吟语书名。明吕坤撰。六卷。前三卷为内篇,后三卷为外篇。为古代道德修养名著。提出善与恶均是人的本性,“义理之性有善有恶,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气质亦天命于人而与生俱生者,不谓之性可乎?”(《性命》)认为“道者,天下古今公共之理,人人都有分底”,“非圣人之言所能限”,“非圣人之制所能尽”(《道体》)。认为道就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饥食渴饮,倦眠醒起,冬炉夏扇,喜歌悲哭,如此而已矣”。在道德修养上重视涵养和省察,做到“涵养要九分,省察只消一分”(《涵养》)。重视道德动机,提出“每日检点,要见这愿头自德性上发出,自气质上发出,自习识上发出,自物欲上发出”(《别录》)。提倡在道德原则的制约下合理地满足人的需要,“天欲即好的人欲,人欲即不好的天欲”(《理欲》),“天欲”不可灭,“人欲”不可有。其谈心性修养不语精微,不谈高远,惟以躬行实践为主,劝善祛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呻吟语 呻吟语明代批评理学的著作。共六卷,前三卷为内篇,后三卷为外篇。明吕坤著。吕坤(1536—1618),字叔简,号新吾。河南宁陵人。明万历二年中进士。其为官,较关心民众疾苦;其为学,敢于蔑视道学权威,坚持独立见解。他在《呻吟语》中写道:“人问:君是道学否?曰:我不是道学。是仙学否?曰:我不是仙学。是释学否?曰:我不是释学。是老、庄、申、韩学否?曰:我不是老、庄、申、韩学。毕竟是谁家门户?曰:我只是我!”(卷一《谈道》)反对依傍门户,盲从他人,声称:“此心果有不可昧之真知,不可强之定见,虽断舌可也,决不可从人然诺。”(卷一《存心》) ☚ 胡子衡齐 焚书 ☛ 呻吟语六卷。明吕坤 (见《呻吟语摘》)撰。此书上卷为内篇,下卷为外篇。书中所论涉及到 “性命”、“伦理”、“修身”、“问学”、“天地”、“治道”、“人情”等方面,多为应时治世之理。如他在书中认为,道为天下古今公共之理。然道无津涯,非圣人之言所能限。事有时势,非圣人之制所能尽,后世者能发圣人所未发,为圣人所未为,此为圣人的深幸。如又认为,学问二字,原自外面得来。盖学问之理虽全于吾心,而学问之事则皆古今名物。人人而学,事事而问,积零合整,融会贯通,然后心与道才能浃洽畅快。懒散二字,为立身之贼,千德万业因怠废而无成,千罪万恶因横恣而无制。再如认为,以患难之心居安乐,以渊峪视康庄,以疾病视强健,以不测视无事,则无往而不安稳。此书刊于万历二十年(1592)。作者晚年又亲自删补为《呻吟语摘》,故此本附存其目。有《吕新吾全集》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