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周围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又称Leriche综合征。多是全身性的疾病,但好发于腹主动脉末端和下肢动脉,病变多呈节段性。多见于中老年男性(50~70岁),闭经后妇女偶可发生。诱发因素有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体重增加及糖尿病等。动脉病变先由血脂沉积,内膜和中层遭到破坏,最后形成粥样斑块;以后血液成份积聚,逐步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病变一般均呈慢性进行性过程。有时栓子脱落,栓塞远端动脉可突然闭塞产生急性缺血症状,狭窄或闭塞处可发生动脉瘤。常发生在动脉分叉处或动脉弯曲受压部位,如腹主动脉末端、髂总动脉、股总动脉及腘动脉的分叉处和股内收肌管中的股浅动脉。常见的闭塞部位可分为骨盆型(主髂动脉段),大腿型(股浅动脉段)和小腿型(腘动脉段分支) 三种类型。有时病变广泛,形成混合型。单侧或双侧肢体均可发病。
症状因轻重不同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无症状期或肢体仅有轻度冷感,麻木和易疲劳; 第二期为间歇性跛行期,主髂动脉闭塞者常出现下腰酸痛、坐骨神经痛,阳萎。股动脉段闭塞者则发生腓肠肌缺血性疼痛症状。腘动脉以下血管闭塞的疼痛在足部;第三期为静息痛期,在休息时尤其在晚间,血压稍低,疼痛更重。时可发生肢端坏死。根据典型病史及体检,一般不难诊断。如闭塞动脉远侧脉搏减弱或消失,阻塞局部可闻及血管杂音,远侧肢体缺血性营养障碍,皮肤变薄、发亮、肌肉萎缩、足或趾端溃疡或坏死,及趾甲变形等。本病应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鉴别。可进一步作皮温及四肢血压测定、行走试验和肢体抬高下垂试验、动脉平波仪检查、多普勒超声波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应用肢体体积描记法及核素133Xe廓清率可测定肢体血流量,但一般并无必要作。动脉造影可显示动脉病变部位、范围、程度等。以制定手术治疗方案。
内科治疗应对各种诱发因素,如饮食、体重、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加以控制和治疗。对第二、三期病例,应在内科治疗基础上施行动脉重建手术,以进一步恢复肢体血流。主髂动脉段闭塞可作动脉血栓内膜剥除术,如动脉闭塞范围广泛,可采用人造血管作旁路移植术。股动脉段闭塞亦可作血栓内剥除术,或用自体大隐静脉作旁路移植术,股深动脉开口闭塞应作血栓内膜剥除或加作血管成形术,以扩大该处管腔,使血流通畅,增加手术疗效。腘动脉以下的血管闭塞手术效果不满意。近年显微外科的发展,扩大了血管旁路移植术的范围,自股动脉和腘动脉及其下的分支血管作自体静脉血管旁路移植术取得一定的疗效。对年老体弱、伴有冠心病患者,为缓解症状,保全肢体,可作腹膜外或称经解剖外途径的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术,如腋-股动脉、股-股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可在局麻下进行,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可降低手术死亡率。若肢体或足趾已有坏死,则须作截肢或截趾术,以预防引起全身中毒感染。2~4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只能改善肢体皮肤血流,促进溃疡愈合,但并无增加肌肉血流的作用。因此必要时在血管重建术的同时加作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可能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血管重建术可改善肢体血流,减轻症状和防止肢体坏死,但要延长患者寿命,主要是进一步控制全身性动脉硬化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