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周原遗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周原遗址位于扶风县北和岐山县东北的两县交界处。是周人由豳迁岐以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地下埋葬着极为丰富的周代文物,是重要的周文化宝库,是西周青铜器的主要出土地点之一。近几十年来发掘出多座周代墓葬和不少窑藏铜器群。现已查明,今岐山县京当乡的贺家村、礼村是密集的西周墓葬区,凤雏村周围是西周宫殿(宗庙)建筑群遗址区,扶风县黄堆乡云塘村南是西周制骨作坊遗址,齐家村东是西周平民住宅和制陶作坊遗址,在齐镇东有西周制铜作坊遗址,在任家和召李也有西周制陶作坊遗址,召陈村北直下樊村有大型的西周中、晚期建筑群遗址。 周原遗址 周原遗址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岐山、扶风两县的北部,东西约3000米、南北约5000米,是西周的发祥地和周人灭商以前的都城遗址。周原自公元前12世纪末(或前11世纪初)至西周灭亡,一直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故遗存相当丰富翔实。其遗迹有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铜器、甲骨窖藏和墓葬。遗物有铜、陶、骨及建筑材料等。现已发掘的建筑基址在岐山的凤雏和扶风的召陈两处。凤雏的建筑基址是一种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性院落。该院落建在东西宽32.5米,南北长43.5米,高1.3米的夯土台基上,以门道、前堂、后室为中轴,东西各配8间厢房。前堂为主体建筑,东西长17.2米,南北宽6.1米,它的四周设有陶水管道或暗槽构置的排水设施。建筑基址覆盖着一层很厚的红烧土,表明其毁于大火。此建筑基址形制尚属商周考古史上的首例。召陈发现的15处建筑基址布局较松散,不讲究中轴对称,其中最大的是3号夯土台基,它东西长24米,南北宽15米,现存高度0.73米。手工业作坊遗址很多,如云塘村南的制骨作坊,齐家村东的制陶作坊,齐镇东的制铜作坊等,均属大型手工业作坊。其中最大的是云塘村南的制骨作坊,它属西周中期的作坊,以制骨笄为主,已发掘出的大量骨制料半成品,刀、锯、砺石等各种工具表明,需经过截剪骨料、剖骨条、削锉、雕刻、磨光几道工序方能完成一个骨笄的制作。铜器窖藏数量相当多,据不完全统计,80余年来,已发现了近30起,出土铜器千余件。仅新中国成立后,就发现了10余起,其中最重要的有1975年岐山董家村出土的包括“裘卫四器”(通指恭王前后的十七年卫簋,三年卫盉,五年卫鼎和九年卫鼎)在内的37件铜器。四器与𠑇匜(夷厉时期器)是研究西周中晚期土地交换和诉讼制度等的重要资料;1976年扶风庄白出土的103件微氏家族铜器群,学术价值相当高,以史墙盘为代表,有铭文器达74件,最多达284字,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可靠的标尺,也为研究微氏家族史的珍贵资料。这些铜器窖藏的发现,是西周考古的一大收获。周原遗址出土的甲骨很多。仅1977年在凤雏一个窖穴内,就出土了卜甲和卜骨1.7万余片,以卜骨居多。其中200多片卜甲上有刻辞,最多的一片刻辞达30字。它们或记述周人与商朝以及其它方国的关系,或刻画着易卦及一些重要朝臣的名号,如太保、毕公等,大大丰富了西周甲骨的内容,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新的史料。墓葬一般为中、小型的长方型土坑竖穴墓。早期的在岐山贺家村,中期的多在云塘和庄白村,晚期的多在齐家村。周原出土的铜器除来自窖藏外,多发现于墓葬,种类有鼎、簋、爵、尊、鬲、甗、卣、觯、盉、壶、盘等。在庄白伯墓出土的鼎和簋上的长铭,记述了伯率师追击、获俘𣼲戎一事。陶器有豆、鬲、簋、罐及仿铜式陶器等。建筑材料多为各式瓦,有板瓦、筒瓦和半瓦当等。其上多饰有绳纹、三角纹和重环纹。有些瓦上还有瓦钉或瓦环等。周原遗址是一处埋藏甚丰的地下文物宝库,1982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半坡遗址 丰镐遗址 ☛ 周原遗址 周原遗址周原遗址在岐山县岐山脚下,横跨扶凤、岐山两县的大部,范围东起武功,西至宝鸡。这里是周人的发祥地和灭商前的都城遗址。 ☚ 蓝田猿人遗址 秦雍城遗址 ☛ 周原遗址 258 周原遗址周人的发祥地和灭商前都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岐山、扶风两县西北。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约5公里。古公亶父自邠迁至此地,始营建都邑,时代约公元前12世纪末或11世纪初。文王迁丰后,此处仍为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西周末年西戎入侵后而废。自西汉以后,即不断有西周铜器出土,清代末年在岐山出土大量铜器,著名的大丰𣪕、盂鼎、毛公鼎等即在其中。1976年以后,又发现一批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西周时期的甲骨文和多起铜器窖藏。已发掘的建筑基址有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两处,夯土筑成,规模巨大,结构复杂,遗址中发现很多各式板瓦、筒瓦和瓦环。这类大型建筑很可能是当时贵族宅院,也有人认为是周人宗庙或宫殿建筑。此外,还发现周人墓葬和大批随葬品。 ☚ 三星堆遗址 琉璃河遗址 ☛ 周原遗址 周原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横跨扶风、岐山二县。为周人发祥地和灭商前都城遗址。北倚岐山,南临渭水,形如高阜,海拔900米。《诗经·大雅·绵》:“周原,堇荼如饴。”公元前12世纪末11世纪初,古公亶父率周人自豳迁至此,开始营筑城郭,建造都邑。公元前11世纪后半叶,周文王迁都丰邑后,周原仍为周人重要的政治中心。西周末,西戎入侵,遂成废墟。周原京城遗址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数以千计。著名的毛公鼎、大小盂鼎和大丰簋等,均系清道光年间出土于此。其中毛公鼎铭文多达497字,为世传青铜器铭文最长者。1974年扶风庄白村出土窖藏青铜器103件,有铭文者74件,是研究商周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1975年京当乡董家村出土一窖铜器37件。1976年在岐山县凤雏村、扶风县召陈村发掘出西周大型宗庙、宫殿、住宅遗址和骨器陶器作坊、窖藏遗址多处,出土青铜器与甲骨文骨甲片近万件,被列为新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凤雏村宗庙或宫殿建筑基址,有夯土台基,为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式院落,有陶水管道,排水设施完备。遗址出土卜甲卜骨1.7万余片,多为卜甲,刻有文字者290余片,最多者30字。其文字有的细如发丝,小如粟米,可见我国微雕艺术历史悠久。建筑遗址上发现数以千计的板瓦、筒瓦和瓦当,打破了“秦砖汉瓦”的传统说法,把我国建筑用瓦的时间上推六、七百年。现已基本查明,凤雏村周围属宗庙建筑群遗址,召陈村为贵族住宅遗址,黄堆乡云塘村以南为制骨作坊遗址,齐家村以东是平民宅区和制陶作坊遗址,贺家村和礼村一带乃墓葬区遗址,召陈村北至下樊村为西周中、晚期建筑群遗址。西周青铜器博物馆,设在召陈村附近。 ☚ 法门寺 马援墓 ☛ 周原遗址周灭商以前都城遗址。位于陕西岐山、扶风两县北部。面积约15平方公里。据史籍载,古公亶父约于公元前12世纪末自邠迁至此,后文王自此迁都丰。西汉以来,此处就不断出土西周重要青铜器。1949年后文物部门多次调查,1976年起大规模发掘。先后发现一批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和制骨、铸铜、制陶、制玉作坊遗址,以及甲骨文、铜器窖藏、墓葬等。所出1.7万余片甲骨片有刻辞者200余,内容涉及商周关系、祭祀、田猎、征伐、职官人名、月象计时、卦画等。对于研究先周历史意义特别重大。 周原遗址周人的发祥地和先周时期的都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岐山、扶风两县的北部,东西约3000米,南北约5000米。史籍载明,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由豳率众渡漆沮,踰梁山,止于岐下,在此地开始营建城郭,成为周人的早期都邑。后来,文王、武王迁都丰、镐,这里仍然是西周的重要政治中心。至西周末年,由于西戎入侵而成废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