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周公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周公旦周公名旦,叫姬旦,史称周公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曾助周武王灭商。周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联合东方夷族等反叛。他率兵平定叛乱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河南洛阳)作为东都。相传他制定周礼,建立各种典章制度。周公后归政于成王,并作《多士》、《无逸》,以训诫成王。他为周朝强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后病死于丰镐,葬于咸阳以北的毕原上。 周公旦 周公旦?—前1095Zhougongdan文王的儿子,曾助其兄周武王灭殷。周武王死后,由于成王年幼,周公曾摄政当国,平定了周贵族勾结殷贵族发起的内乱,为西周的巩固和发展立了大功,作出了贡献。周公是西周最重要的思想家,他曾制礼作乐,建立了一整套西周的典章制度。他的言论保存在《尚书》中的《大诰》、《康诰》、《酒诰》、《无逸》、《多士》、《君奭》、《立政》诸篇中。在周公的思想中,伦理思想占最重要的地位。周公从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中看到了道德的重要性。他感到,夏、商灭亡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天命”,而是夏桀和殷纣的骄奢淫逸,他认为上天只保佑那些有道德的好人。治理国家要“明德慎罚”,把道德放于高于法律的地位。周公在实践中提出了一整套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求国王和贵族们在顺利的环境中不要忘记忧虑。还提出以“敬”为道德原则的规范体系。“敬”就是“警”,主要是小心谨慎,兢兢业业,忠于职守。他还同时提出无逸,即勤俭,他指出,要做到无逸,关键在于了解人民生活的困苦和从事劳动的艰难。周王还强调“孝友”。他反对子不孝父,父不爱子;弟不敬兄,兄不友弟。周公提出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主要是针对贵族的,但是他对“民”也很重视,要求他们勤俭孝友,“克勤乃事”。此外,周公还提出“心”和“性”的概念,并认为它是道德的来源和本质。周公的伦理思想总结和发展了夏商伦理思想,他对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思想有重要的先导影响。 ☚ 朱德 老子 ☛ 周公旦又称叔旦。西周初杰出政治家。武王弟,姬姓,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史称周公,也称周公旦。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诵年幼,由他摄政。纣王子武庚勾结三监(管叔、蔡叔、霍叔)和东方夷族叛乱,他率军二次东征。经三年苦战,平定了武庚和管、蔡、霍等之叛乱,攻灭东方十七国。后继续分封诸侯,并兴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统治中原的政治中心。他建立了周朝的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奖励农桑,民食充裕, 一度出现“成康之治”。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周公旦姬姓,名旦。武王弟,文王第四子。初封采邑于周(在岐山之阳),故称周公。周初政治家。同姜尚等辅佐武王灭商。后受封于鲁,遣子伯禽就封,留佐武王。成王即位初,他摄政当国。管叔等不服,勾结武庚等叛乱。他依靠姜尚、召公,稳定内部。亲自率军东征,经三年苦战,大获全胜,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然后,营建洛邑,大封宗室勋戚,对原属商国的地区加强了控制,建立了强大的西周政权。成王年长后,还政成王。传说曾制礼作乐,完善了有周一代的政治制度。他非常重视人才,曾告戒伯禽说“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参考图80、81)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