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吹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吹腔 吹腔又称“枞阳腔”、“石牌腔”、“安庆梆子”、“芦花梆子”。明代弋阳腔传到皖南一带,演变为“四平”、“青阳”、“徽州”等腔之后,受昆曲影响形成徽调的早期声腔昆弋腔。明末清初,昆弋腔受西秦腔影响,在枞阳(今属安徽桐城)、石牌一带形成吹腔。这种新腔最初是曲牌体的长短句,后来逐渐发展为接近板腔体的七字句、十字句,用笛子伴奏,有正板、顿脚板、导板、叠板等板式。是徽剧主要腔调之一。京剧、婺剧、赣剧、湘剧等许多剧种中都有吹腔,但用“芦花调”、“婺源调”、“安庆调”、“安春调”等不同名称。绍剧腔调“三五七”的旋律亦近于吹腔。 ☚ 乱弹 高拨子 ☛ 吹腔 吹腔戏曲声腔。一般认为是由弋阳腔衍生的四平腔,明末清初时受昆山腔和乱弹腔的影响,在安徽枞阳一带形成,故初名枞阳腔,或石牌调,后又改称安庆梆子、芦花梆子。一说源自北方弦索腔(见清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或西秦腔。《缀白裘》中的梆子腔或即该腔。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据认为,最早是长短句曲牌体,后来逐渐演变为七字、十字上下句式的板腔体。用笛子伴奏,一板三眼。若一板一眼的曲调,则被称作批子。改用胡琴伴奏后,称四平调,也名平板二黄。今徽剧《寄双会》、《斩貂》皆唱此腔,京班中演出的徽剧剧目《打樱桃》、《古城会》、《水淹七军》等也以该腔为调。此外,赣剧、川剧、滇剧、湘剧、祁剧也均歌唱。浙江婺剧、绍剧中的三五七旋律与之相近。 ☚ 弋腔 咙咚调 ☛ 吹腔戏曲腔调。过去也叫“枞阳腔”、“石牌腔”、“安庆梆子”等,从弋阳腔发展出来的四平腔,受昆剧影响,在安徽枞阳、石牌一带形成。最初是曲牌体,逐渐形成一套板式,七字句或十字句。 吹腔local opera with flute accompaniment;chuiqian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