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吴郡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吴郡卒 吴郡卒亦题《苏峻乱》。南朝宋志人小说。刘义庆撰。原载《世说新语·任诞篇》。成柏泉《古代文言短篇小说选注》、李继芬等《汉魏六朝小说选译》、徐震堮《汉魏六朝小说选》、王泽君等《古代短篇小说选注》及吴组缃等《历代小说选》均选录。苏峻(?—328),字子高,东晋长广掖县(今在山东省)人。元帝曾任为鹰扬将军,因平王敦乱有功升冠军将军,掌握重兵。庾亮执政,除其兵权。咸和三年(328),以讨庾为名,起兵反晋,攻入京师,专擅朝政。后兵败而死。本篇写苏峻反叛时,搜捕庾亮兄弟时的一个故事。叙述:苏峻作乱,庾氏兄弟逃散。庾亮弟冰为吴郡内史,只身逃亡,有个衙役用小船载着他,盖上苇席,划出钱塘江口。这时,苏峻正悬赏捉拿庾冰,搜查很紧。一次,衙役上岸喝醉回来,看见搜查者,便舞动船桨指着小船说:“哪里去找庾吴郡?他就在这里面。”庾冰惊慌万分,但不敢动。搜查者看船狭小,似乎装不下人,认为衙役发酒疯,就不再怀疑。随后衙役将庾冰送过浙江,躲过了搜捕。苏峻叛乱平定后,庾冰想报答衙役,衙役只求有足够的酒喝即可,庾冰满足了他的要求。作品赞扬了吴郡卒临难救人、不慕名利的行为和大胆机智、旷达不羁的性格。篇末所谓“此卒非唯有智,且已达生”,这就是点旨之笔。吴郡卒是下层府役,他的“智”,是见义勇为之智;他的“达生”,是为摆脱压迫,不愿供人驱使(“执鞭”)的最低人生要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愿望,这和当时的“名士”(一些贵族知识分子)之率性放诞的行为是根本不同的。作者把他也放在《任诞》门,实为不妥。不过,这是书中少有记载下层人民的生活和行事的作品,它的思想价值和史料价值是不容忽视的。作品注意细节描写,吴郡卒“市渚醉酒”的情节,非常富有戏剧性和表现力,它是故事发展的高潮,在紧张中显出人物的大胆机智,做到叙事与写人二者结合,颇能见出作者叙事写人的本领。作品跌宕多姿,张弛有致。前半部分,以战乱为背景,逃难为主要线索,情况火急,气氛紧张,途中加之官兵搜查,令人为庾冰及吴郡卒的性命担忧。后半部分,写庾冰报恩之事,叙述平缓,侃侃道来,具有一种轻快感。这样一张一弛,一紧一缓,达到了较佳的艺术效果。 ☚ 阮仲容步兵居道南 苏峻乱 ☛ 吴郡卒·刘义庆· 后事平,冰欲极卒,适其所愿。卒曰:“出自厮下,不愿名器,少苦执鞭,恒患不得快饮酒,使其酒足余年,毕矣,无所复须。”冰为起大舍,市奴婢,使门内有百斛酒,终其身。时谓此卒非唯有智,且亦达生。 〔选自《世说新语》〕 这篇文章属于志人小说,它刻划了吴郡一个郡卒急人之难、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处世通达等性格特征。全文近二百字,是《世说新语》里较长的一篇。文章善于选取生活中最有典型意义、最有感染力的情节来刻划人物。 首先,作者描述了这个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即“苏峻乱,诸庾逃散”。这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晋成帝即位后,外戚庾亮执政,命令拥有锐兵万人的苏峻交出兵权。苏峻乘机叛乱,并攻陷国都建康,执政的庾亮及兄弟四处逃命。 在这天下大乱的严峻形势下,庾亮的另一个弟弟吴郡内史庾冰只身逃命,他的属官及百姓各自逃命,没有人顾及他。这时一个郡卒不顾个人安危,独自用小船载他逃出钱塘江口,并用芦席盖住庾冰。通过这一情节的描绘,在“民吏皆去”与“唯郡卒独以小船载冰出钱塘口”的对比中,表现了郡卒的义勇精神以及对主人的忠诚。 第二个情节写郡卒护送庾冰逃出虎口。当时,“峻赏募觅冰属所在,搜检甚急”,郡卒急中生智,假装到洲岛上去喝酒,酩酊大醉而归,舞动着船桨,指着小船装作酒后胡言的样子说:“何处觅吴庾郡,此中便是”。这反而使搜查的消除怀疑,使庾冰得以虎口余生,这一情节惊险紧张,表现了郡卒的机敏、勇敢。 接着,作品展开第三个情节:叛乱平定,郡卒因有救命之恩可以得到高官厚禄。出人意料的是他“不愿名器”,就是不要做官,如果让他有足够的酒喝,过完后半辈子也就满足了。这又表示这位郡卒为人的通达。 郡卒的性格就是随着以上三个情节的步步展开不断丰满起来的。高尔基曾说,情节是“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他把情节称作文学的“第三要素”,这篇文章在运用典型情节刻划人物方面是十分成功的。在展开情节时,作者还非常注意环境描写,他总是让人物置身于战火硝烟、刀光剑影的严酷环境中,使人物面临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抉择,即使到叛乱平定后,面对郡卒的也是最能检验人的灵魂的富贵与卑贱的选择。郡卒的义勇精神以及智慧、勇敢,处世通达等思想品质正是在这种非常环境中才表现得更为深刻、逼真、传神。此外,本文在选材、剪裁上也颇见功夫,三个情节表现了人物性格的三个方面,不枝不蔓,疏密相间,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在艺术技巧上已显得十分成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