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吴澄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吴澄1898—1930;女云南昆明人 吴澄
共1首 (词)元· 名园花正好,娇红殢白,百态竞春妆。 笑痕添酒晕,丰脸凝脂,谁与试铅霜。 诗朋酒伴,趁此日、流转风光。 尽夜游、不妨秉烛,未觉是疏狂。 茫茫。 一年一度,烂熳离披,似长江去浪。 但要教、啼莺语燕,不怨卢郎。 问春春道何曾去,任蜂蝶、飞过东墙。 君看取,年年潘令河阳。 共1首 (词)元· 四垂云晻暧,一夏雨溟蒙。 千奇百怪惊人,海蜃眩青红。 谁道谷城黄石,混迹长安紫陌,九万里培风。 静夜欻澄霁,皎月丽天中。 问今年,年几许,尚童蒙。 憨痴自笑,能裨造化竟何功。 岂意京华倦客,忽得蓬莱妙唱,流响韵商宫。 此去两神剑,终久会雌雄。 按:以上四印斋本草庐词十一首 共1首 (词)元· 九日,舟泊安庆城下,晚歇临江水驿,于时月明风清,水共天碧,情景佳甚,与徐道川方复斋况肩吾方清之驿亭草酌。子文、京侍,以殊乡又逢秋晚分韵,得殊字,赋临江仙 去岁家山重九日,西风短帽萧疏。 如今景物几曾殊。 舒州城下月,未觉此身孤。 胜友二三成草草,只怜有酒无茱。 江涵万象碧霄虚。 客星何处是,光彩近辰居。 共4首 (词)元· 看风花烟柳,浓又淡,少还稠。 有小巧微虫,垂天布网,转地抟球。 冲融一般春意,只啼莺语燕向人羞。 收取尘间乐事,都归杓里舒州。 绮筵珍馔醉青楼。 光景信悠悠。 柰蚋队虾群,空中聚散,水上浮游。 谁知太和真趣,本无愁、何用更浇愁。 问字频来未已,漉巾不要亲篘。 (词)元· 是谁家庭院,寒食后,好花稠。 况墙外秋千,昼喧风管,夜灿星毬。 萧然独醒骚客,只江蓠汀若当肴羞。 冰玉相看一笑,今年三月皇州。 底须歌舞最高楼。 兴味尽悠悠。 有白雪精神,春风颜貌,绝世英游。 从教对花无酒,这双眉、应不惹闲愁。 那更关西夫子,许来同醉香篘。 (词)元· 好风流诗老,双鬓上,雪霜稠。 忆少壮欢娱,呼鹰逐兔,走马飞球。 春风断肠柔唱,拚千金一笑破娇羞。 此日花时意气,当年梦里扬州。 客床百尺卧危楼。 往事总悠悠。 把湖海人豪,消磨变换,洙泗天游。 应知裂麻司业,为前时、谏舌颇多愁。 今去却堪痛饮,瓮头有酒频篘。 按:原误作□兹据何抄本改 (词)元· 正群芳开遍,花簇簇,蕊稠稠。 看艳杏夭桃,蒸霞作糁,辊绣成球。 天然素肌仙质,对秾妆艳饰似含羞。 痴绝京华倦客,贪眷忘却南州。 传闻天上玉为楼。 此事付悠悠。 且白昼风前,黄昏月下,烂熳同游。 神疑藐姑冰雪,又何须、一醉解千愁。 自有壶中胜赏,酿来玉液新篘。 按:原误作□,兹据何抄本改 共1首 (词)元· 如何喜。自喜自知可矣。 天地与人同一理。世间知者几。 六十循环卦气。岁岁二分二至。 坎险何妨离附丽。共谁研底里。 吴澄/讷斋铭 ☚ 逊斋铭 吴澄 ☛ 吴澄 吴澄吴澄(1249—1331),字幼清,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因所居草屋,程钜夫题曰“草庐”,故学者称“草庐先生”。元至大元年(1308),召为国子监丞,超迁翰林学士,进阶太中大夫。会修《英宗实录》,命总其事。加资善大夫。有《老子注》、《吴文正集》等。 ☚ 吴澄 讷斋铭 ☛ 吴澄 吴澄1249—1333字幼清,又号伯清,崇仁(今属江西)人。元武宗至大初召为国子监司业,迁翰林学士。曾总修《英宗实录》。所居草房,程钜夫题为“草庐”,有《草庐词》。其《渡江云》(名园花正好)盛传一时。文尤有名,内容多研讨理学。 ☚ 刘因 赵孟頫 ☛ 吴澄 吴澄1249—1333字幼清,晚字伯清,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人。宋咸淳六年(1270)领乡荐,举进士不第,还构草屋,讲学著书其中,学者称草庐先生。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程钜夫奉诏访贤江南,随之入京,屡仕屡辞。泰定间,任经筵讲官,修《英宗实录》,书成,弃职南归。元统元年卒,年八十五,谥文正。《元史》卷一七一有传。虞集撰《行状》(《道园学古录》卷四四)。揭傒斯撰《神道碑》(《吴文正集》附录)。危素撰《年谱》(《吴文正集》附录)。澄以理学名,与许衡并为当时儒宗。著有《吴文正集》一百卷。《四印斋汇刻宋元三十一家词》本《草庐词》一卷,凡十一首。《渡江云》揭浩斋送春,以“名园花正好”起笔,匠心独运,“流传一时”(《词林纪事》引《词苑》)。 ☚ 程钜夫 胡炳文 ☛ 吴澄 吴澄1247—1331字幼清,晚字伯清。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幼时聪慧,三岁即能诵诗,九岁试乡校,每中前列。曾举进士不第。入元,任江西儒学副提举,仅三月,以病辞官。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召为国子监丞。仁宗皇庆元年(1312),升司业,拜集贤直学士。英宗即位,超迁翰林学士。英宗至治(1321—1323)末,辞官归。文宗至顺二年(1331)卒,年八十五,谥文正。所居草屋,程钜夫题为“草庐”,他以此为号,人称草庐先生。与著名理学家许衡齐名,著述甚多。几次北上为官,大抵是逼于应召,内心并不乐意,当他被任为集贤直学士北上经过彭泽时,写过“顾余白发归来晚,羞过渊明五柳庄”,竟以仕进为羞。他虽是理学家,但诗亦有巧思,能超脱理学蹊径,如《立春日寓北方赋雪诗》。其题画诗大都构思精巧,往往突出观画者的主观色彩,如《题雪洲图》。澄长于五言律诗,诗风淡雅,如《送富州尹刘秉彝如京》、《豫章贡院即事奉和霎林提举晚春间居旧韵》等。七律也有清婉可诵之作,多有句可摘。著有《草庐集》。《元史》卷一七一有传。 ☚ 仇远 方夔 ☛ 吴澄1249—1333字幼清,号草庐子。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县)人。元代学者,南宋末,试进士不第。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征召至京,以母老请归。成宗大德初起为应奉翰林文字。武宗至大初为国子监司业,迁翰林学士。泰定初开经筵,以澄为讲官。修《英宗实录》,成,诏加资善大夫。卒谥文正。人称“草庐先生”。原有文集一百卷,今有《草庐吴文正公集》四十九卷,外集三卷。 吴澄清代医家。字鉴泉,号师朗。歙县(今安徽歙县)人。采集前人关于虚劳病的论述。编成《不居集》 (1739),是论述虚劳病较详备的专书。 吴澄1249—1333元学者。字幼清,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世代业儒。幼时勤奋读书,16岁时拜饶鲁学生程若庸为师。至元、元贞年间,多次被荐为官,上任不久即辞去。至大、皇庆年间在国子监任职。英宗即位,升翰林学士。但其大半岁月是僻居乡陋,讲授理学,著书立说。从学者千余人。所居草屋,同门程钜夫题曰“草庐”,故学者称之为草庐先生。学问渊博,与许衡并称“南吴北许”,为元代三大理学家之一。死后,赠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所代表的学派为“草庐学派”,其思想“和会朱(熹)陆(九渊)”,但与郑玉相比,则“多右陆”(《宋元学案·师山学案》)。著作有《五经纂言》、《草庐精语》等,后汇编为《吴文正集》。吴澄认为,作为精神实体的太极(也称道、理、天理),是宇宙的本体与道德的渊源。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统会”(《草庐吴文正公全集》卷4),太极、理“在人而为性,则仁义礼智是也。性即天理,岂有不善!”(《宋元学案·草庐学案》)他把五伦、五常分为“三纲二纪”,并揭示了纲纪之间的内在关系。说:“三纲二纪,人之大伦也,五常之道也。君为臣之纲,其有分者义也;父为子之纲,其有亲者仁也;夫为妻之纲,其有别者智也。长幼之纪,其序为礼,朋友之纪,其任为信,”而长幼、朋友二纪,则包容于三纲之内,受三纲制约。“因有父子也,而有兄弟,以至于宗族,其先后以齿者,一家之长幼也;因有君臣也,而有上下,以至于俦侣,其尊卑以等者,一国之长幼也;因有兄弟也,而自同室以至于宗族,其互相助益者,同姓之朋友也;因有上下也,而自同僚以至于俦侣,其互相规正者,异姓之朋友也,举三纲而二纪在其中,故总谓之纲常。”(《宋元学案·草庐学案》)认为五常为天地之性所固有,是纯善的,但“人之生也,受气有或清或浊之不同,成质有或美或恶之不同。气之极清、质之极美者为上圣,盖此理在清气美质之中,本然之真,无所污坏,此尧、舜之性所以为至善”;“其气之至浊、质之至恶者为下愚。”认为孟子讲性善,但没有揭示出不善的来由、没有论到气之有不同,所以其言不备,“不足以解告子之惑”。批评荀、扬以性为恶、为善恶混和世俗讲的性宽、性褊、性缓、性急等观点,“皆是指气质之不同者为性,而不知气质中之理谓之性”(同上书)。然而,“气质虽有不同,而本性之善则一。”只要“反之于身而学焉,以至变化其不清不美之气质,则天地之性,浑然全备”(同上书)。其思想接近于陆九渊,强调“反之吾心”,“就身上实学”,“明指本心以教人”(同上书)。强调“欲下功夫,惟敬之一字为要法”(同上书)。“敬字之义,近于畏者,最切于己。凡一心之发,一事之动,必思之曰:此天理抑人欲也?苟人欲而非天理,则不敢为”(《吴文正集·朱肃字说》)。心专一无二,“主于天理则坚,徇于人欲则柔。坚者,凡世间利害祸福、富贵贫贱不足以移易其心。柔,则外物之诱仅如毫毛,则心已为之动矣。”(《宋元学案·草庐学案》)又强调诚,“纯乎天理之实为诚,徇人欲之妄为不诚。惟能以天理胜人欲,一念不妄思,一事不妄行,仰无所愧,俯无所怍,庶几其诚乎?”(同上书)“爱亲,仁也,充之而为义、为礼、为智,皆诚也”(《吴文正集·陈幼实思诚字说》),做到敬、诚,就能制约“爱、恶、哀、乐、喜、怒、忧、惧、悲、欲十者之情,而归于礼、义、仁、智四者之性”(《宋元学案·草庐学案》),成为圣人。吴澄的伦理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吴澄 吴澄1249—1331字幼清,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尝举进士不第,至大元年(1308)召为国子监丞,迁翰林学士,进阶太中大夫,泰定初,开经筵,以澄为讲官,会修《英宗实录》,澄总其事,实录成,即引疾去,诏加资善大夫,卒,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澄为当时名儒,与北方许稀为南北学者之宗,许衡之学主于笃实以化人,吴澄之学主于著作立教,生平著作甚丰。其散文词华典雅,斐然可观。文存《吴文正集》。 ☚ 刘因 任士林 ☛ 慈母节膏火/草堂先生 ☚ 耿介寡合 慈母节膏火 ☛ 吴澄 吴澄字鉴泉,号师朗。初学《易》,后以《易》通医,遂弃科举,闭户研读医书数年,颇有心得。临症施药,皆效验,一时医名大振。又综前人各家之言,以数十年行医经验,撰写《不居集》50卷,首创“外损”学说和“理虚”之法。该书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刊行。 ☚ 吴邦治 程嗣立 ☛ 吴澄wúchéng清代医家。字鉴泉, 号师朗。歙县(今安徽歙县) 人。采集前人关于虚劳病的论述, 编成《不居集》(1739), 是论述虚劳病较详备的专书。 吴澄1249~1333Wu Chengman of letters of the Yuan Dynasty 吴澄1249—1333元学者。字幼清,号草庐。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官至翰林学士。为学主折衷朱(熹)陆(九渊)两派。认为“理”是“气”的主宰, 人性即“理”,无有不善,但因禀受的“气”有清浊,故人有“上圣”、“下愚”的区别。著作有《草庐精语》。 吴澄1249—1333元朝理学家。字幼清。时称“草庐先生”。江西崇仁人。幼聪颖勤学。英宗时曾任翰林学士。泰定帝时开经筵,澄学讲官,并总成《英宗实录》。任官不久即退归,执教乡里,门徒常不下千数百人。暇即著书,订正古籍。折衷朱、陆两派,认为“理”是“气”的主宰,气有清浊美恶之分,故人有“上圣”“下愚”之别。有《吴文正公集》。 吴澄 吴澄1249—1333元代思想家、教育家。字幼清。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曾任国子监司业、翰林学士、经筵讲官。因隐居时筑草庐数间,讲学著述,故称“草庐先生”。其学术思想受朱熹和陆九渊的影响。心理学思想主要有: (1) 主张形神相离的形神观,认为人生则“形与体合”,人死则“神与体离”。在心身关系上认为心主宰身体。(2) 区分了认识与智力,强调闻见之知对于“致知”的重要性,重视思维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3) 在情绪心理方面主张十情说,即人有爱、恶、哀、乐、喜、怒、忧、惧、悲、欲10种情感。(4) 在学习心理方面主张积累与贯通相结合是学习的基本过程。主要著作有《草庐吴文正公全集》。 ☚ 陈淳 王守仁 ☛ 吴澄(南宋·淳祐九年——元·元統一年 1249~1353) 撫州崇仁(今江西崇仁)人。字幼清,晚號伯清。英宗即位遷翰林學士,泰定(1324—1327)初任講官,以資善大夫總修《英宗實録》。深究六書之義。直用篆法,而結體加方,以成一家之法。尤注力于聖賢之學,負笈從學者不下千人。居草屋數間,程鉅夫題“草廬”,人稱草廬先生。卒謚文正。有經學編著多種。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