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听颖师弹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听颖师弹琴

听颖师弹琴

唐诗篇名。五古。韩愈作。见《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九。诗题中“颖”字一作“颍”,李贺亦有《听颖师弹琴歌》,据此当作“颖”。作年有二说:一说元和十、十一年(815、816),另一说元和六、七年(811、812),李贺诗作于元和六、七年,故以后说为是。颖师,天竺僧人,“盖以琴干长安诸公而求诗”(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此诗描写琴的音乐形象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赞美颖师高超的弹琴技巧。全篇奔腾跳跃,起落无迹,比喻形象贴切,造语生新别致,具有明显的雄放奇崛风格,是唐诗中描写音乐之美的名作。方世举把它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并提,赞许为“皆摹写声音至文”(《李长吉诗歌批注》)。朱彝尊亦评曰:“写琴声之妙入髓,又一一皆实境”,“可谓古今绝唱”(膺德堂重刻《昌黎先生诗集注》)。而欧阳修认为“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耳”,苏轼亦“深然之”,并“尝因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歌词,亦取退之《听颖师琴诗》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为《水调歌头》以遗之”(《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六)。后世多人曾加以辨证之,以为退之此诗深得琴趣,“未易讥评也”(蔡絛《西清诗话》)。

☚ 石鼓歌   调张籍 ☛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 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 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 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 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 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 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 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 无以冰炭置我肠。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了,一直传诵不衰。
 “颖师”,据李贺同题诗《听颖师弹琴歌》所云,知此人乃是天竺来唐的善于弹琴的和尚。“师”,是僧之通称。“颖”,是其名,非姓也。
 “弹琴”,弹的是什么琴?古琴。据李诗云:“古琴大轸(zhěn)长八尺。”是古代一种大型的琴。轸,同紾,指弦乐器上的轴转动弦线。即《乐志》所云:“以轸调声”。
 这是一首著名的描写音乐的诗歌。在唐诗中,还有不少同题材的音乐诗:盛唐有李颀的《听万安善吹觱篥歌》(古风)、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五律),中唐除韩愈这一首之外,还有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乐府)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新乐府)等。它们在描写音乐方面,具有许多值得重视的特色。
 在这里,只将韩诗同李诗、白诗和太白诗等四首加以赏析和比较。这几位大诗人在描写音乐艺术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但他们在表达上、描写上都各具特色。以下主要是在弄通文字的基础上,从它的手法、意境和风格上进行剖析和比较。

唐诗《听颖师弹琴》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2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战场3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4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5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6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7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8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9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10!

 
 【释】
 1.颖师:来自天竺的和尚。师是对和尚的通称。颖是这个和尚的名。颖师是当时善琴的和尚,曾向当时好几位诗人求诗。李贺亦有《听颖师弹琴歌》。
 2.昵 (音 ni):亲热。恩:恩爱。尔汝:你我,至友间不讲客套,迳以你我相称,表示关系亲昵。
 3.划然:忽然。轩昂:高昂,这里指琴声激越高昂。
 4.蒂 (di):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
 5.喧啾 (音jiu):众鸣喧闹的声音。
 6.跻攀:攀登,此处形容琴声越弹越高。分寸不可上:一点也不能再升高了。失势:下降。千丈强:千丈有余。
 7.省 (xing):懂得。丝篁:即丝管弦等乐器,此处借指音乐。
 8.起落:忽起忽坐,激动不安的样子。
 9.遽:急。滂滂:水流的样子。
 10.诚能:真高明。以:用。冰炭:比喻听琴时感情时喜时悲,变化强烈。
 
 【译】
 似是青年男女窃窃私语,
 恩恩怨怨儿女情长,
 猛然间,变得气势轩昂。
 似是勇士奔赴战场,
 转瞬间,旋律化作没有根蒂的浮云柳絮,
 轻飘飘地,在辽阔远大的天地里随风飞扬。
 又突然化为百鸟喧啾的声响,
 在众鸟的歌唱里,推出一只耀目的凤凰。
 琴声似顺着云梯向空中飞翔,
 达到那天宇的顶点,再也不能高航,
 突然顺坡直下,一落千丈!
 感叹我空有两耳,却不懂丝竹乐章。
 听了颖师的演奏,令我坐立不安,踱步彷徨。
 急忙推手制止颖师,泪水已打湿我的衣裳。
 唉!颖师您的本领实在高强,
 请你再不要让我忽喜忽悲,
 像是将冰和炭放在我的心上。
 
 【评】
 此诗与白居易之《琵琶行》、李贺之《李凭箜篌引》被并称为唐诗中描写音乐的三大名作。三首诗作,皆为佳篇,但风格和手法却大不相同。乐天倡导“新乐府”,诗风自然朴素,故其诗作平朴,似是一片平原沃土,鸟语花香;又似是宽阔的江河,“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也。而韩愈以奇险著称,这首《听颖师弹琴》却变幻莫测、起伏抑扬,不主故常,它像是平原上拔地而起的险峰,忽而平坦开阔,陡然变作万丈深渊;它似平坦宽阔的江水,突然注入狭窄的峡口,化作惊涛骇浪,浪下暗伏着巨石险滩。但它又处处以随手出之,不似李贺诗之处处雕琢用力、呕心而成,也不似李诗之瑰奇诡谲。要之,韩诗在白、李之间耳。
 韩诗不着力、不雕琢,随意而来,倏然而变,盖因其以大手笔而与小题材,如以巨掌抚婴儿于股上。起首从微末柔弱起势,划然一变,即成轩昂刚强,忽作浮云柳絮,天地汗漫,随气飘动,忽作百鸟喧啾,不可名状,渐次推出一只傲视天地的凤凰。其意象变幻无端,令人莫测。而这种种描写,与颖师之弹奏,似无关联,实则处处关联甚密。如清人朱彝尊所评:“写琴声之妙入髓,又一一皆实境。”(《批韩诗》)宋人许𫗱则从音乐之角度具体分析道:“韩退之《听颖师弹琴》诗云:‘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此泛声也,谓轻非丝,重为木也。‘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泛声中寄指声也。仆不晓琴,闻之善琴者云,此数声最难工。”(《彦周诗话》)

《听颖师弹琴》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解题】
 李贺亦有《听颖师弹琴歌》,作于元和六年(811),韩愈此诗当亦作于是年。李诗云:“竺僧前立当吾门”,“请歌直请卿相歌”,可知颖师是当时善于弹琴的僧人,曾向几位诗人求诗。颖师:名颖的僧人。“师”是对僧人的尊称。此诗先写琴声忽而轻柔,忽而雄壮,写幽细用闭口韵,写高亢用开口韵,准确地传达出音乐情感。诗中还用视感形象反映听觉所体会的音乐之美,充分利用美学上的通感,使音乐美同时具有图画美。方世举《李长吉诗集批注》云:“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注释】
 ①二句形容琴声开始时非常轻细温柔,似青年男女互诉感情又互相埋怨。昵昵:亲热貌。相尔汝:互相以你我称呼,亲密无间。②二句意谓琴声突然变得高昂,好似勇士奔赴战场杀敌。划(hua)然:忽然。轩昂:高扬。③二句形容琴声境界开阔远扬。④二句意谓如百鸟叫声中,突然有一只凤凰高鸣;形容众声中有一音特别嘹亮。喧啾:众鸟嘈杂的叫声。⑤二句形容琴声达到最高点,突然又低下来,如登攀一分一寸很困难,终于失脚一落千丈有馀。跻(ji):登。⑥二句意谓可叹我虽有两耳,但不大会欣赏音乐。省:知,领会。丝篁:丝竹,指音乐。
 ⑦此句意谓在旁激动得忽起忽坐。⑧二句意谓推他的手促他停止弹奏,自己激动得泪如雨下,沾湿了衣裳,无法再听下去了。遽:骤然。滂滂:泪流貌。⑨二句乃诗人赞美颖师艺术之语,意谓颖师啊你真有本领,但请不要再使我一会儿悲一会儿欢像冰和炭放在我肠中难受了。

历代诗词精品之《听颖师弹琴》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颖师是来自天竺的僧人,盖以琴干长安诸公而求诗者,同时李贺亦有《听颖师弹琴歌》纪其事,作于元和六、七年(811—812)其为奉礼郎时。韩愈此诗作年亦相当。
 诗分两段,前十句入手擒题,就“听”字摹写琴声。先状琴声袅袅而起,声音细小轻柔,如小儿女、小夫妻耳鬓厮磨,卿卿我我,其间夹杂些嗔怪之声,那其实不是嗔怪、是撒娇,充满柔情蜜意,曲尽琴声之妙。继写琴声骤转高亢,有金戈铁马之声,气势非凡。继写琴声再度转为轻柔,音色明快,令人想起风和日丽,晴朗的蓝天上飘浮着几片白云,空中飞舞着若干柳絮,越去越远,任情悠游。继写琴声蓦然变成欢快,如闻百鸟啁啾,中有一只凤鸟高举,好象不肯与凡鸟为伍,正长啸求凰。末了琴声由欢快变为低沉,有如孤凤力尽,高得不能再高,忽然摧翅于中天,一跌千丈。
 后八句紧接写听乐的感受,先作谦词,说自己不懂音乐,不能深析曲中奥妙。这是欲予故夺。然后说听了颖师的演奏,受到深深的感动。感动到何等程度呢?那就是对琴曲表现的情感旋律,发生了强烈共鸣,有点承受不了由此引起的激动。最后两句是说,我已经服了你了,让我心情平静一会儿吧。“冰炭置肠”比喻感情上(反差很大)的强刺激。为什么诗人听琴会有这样强烈的反映,向来无人深究。诗中有“失势一落”之语,联系同一时期所作的《进学解》自叙为官经历是“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指贬阳山令);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看来不会全无身世之感,不过不那么明显罢了。
 此诗妙于摹写声乐,维妙维肖。它不但善于表现高低、强弱、刚柔不同的乐段间之悬殊和对比,而且能在高低、强弱、刚柔相近的乐段间辨出区别,——如由低转高,勇士赴敌的雄壮就不同于孤凤高飞的清超;由高转低,絮飞云飘的悠闲就不同于长空坠鸟的惊险。全诗在遣词造语上新奇妥贴,如“昵昵”、“划然”、“无根蒂”、“跻攀”、“冰炭”等语的运用,无论形容、描写都称入妙;在调声上,首二句用细声韵,“昵昵”、“女”、“语”、“尔”、“汝”音近,略显绕口,恰恰适合表现儿女情长的胶着状态,后即改用洪声韵,“昂”、“场”、“扬”、“凰”,与表现的高亢、阔远等境界同构,凡此俱见音情配合之妙。后八句的叙述,若对话然,从中见出了人的活动,则表现了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所以向来受到很高评价,清人方扶南(世举)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李长吉诗集》批注)。苏轼尝因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歌词,即取此诗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为《水调歌头》以遣之:“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与原作比较,有点捉襟见肘。欧阳修、苏轼又以为此诗是听琵琶诗,谓韩愈未深得琴趣者,此后诸家复就此辨诬,成为一桩公案。皆可见其影响。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百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这是一篇杂言古诗。诗分两部分,前半十句,写颖师琴声的精妙;后半八句,写诗人听琴的感受和对颖师的赞叹。诗篇扣准题中的“听琴”二字,一落笔就把读者引入乐曲所特设的美妙境界里。“昵昵”二句写琴声初起,轻柔细碎,宛如少年男女在幽会低语,时而你恩我爱,时而又互相嗔怪。正当人们欲倾耳细听,忽地一声大弦,琴声雄壮昂扬起来,俨然象威武的战士跃马横枪冲锋陷阵,将听众带进一个气势磅礴的境界,心灵为之一振。一会儿,这阳刚之响散向寥廓的空间,变作悠扬舒缓之音,仿佛白云浮游,柳絮轻飘,将人的绵绵情思引向无尽的远方听者方凝神之际,耳边又传来群鸟的千啼百啭,在这啾啾声中,飞来一只孤傲的凤凰在引吭长鸣。其声压倒众响,且愈拔愈高,愈高愈奇,有如登山者艰难地攀至高山之颠。然而正兀立绝顶之时,却一个捉脚不住,陡然跌落在万丈深渊。琴声则嘎然中止,听众之心也为之一沉。这十句刻意地描绘形象,并运用“通感”修辞方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把乐曲的高低、轻柔、疾徐与所能达到的艺术境界充分展示出来。这样,飘忽不定、稍纵即逝的乐声,就变得可以闻见,可以感知。而诗人宦海浮沉、沦落不偶的遭际和慨叹,也隐含其中。
与诗的前半描绘曲中的境界不同,后半描绘曲外的境界,即诗人听曲的情景。诗人先谦言自己的耳朵不是“音乐的耳朵”,然而听着颖师的弹奏,竟也激动得起坐难安,甚至感情因经不住琴声的刺激而泪流如雨,湿透衣衫,终于身不由己地伸手阻止演奏,说颖师你实在厉害,琴弦如“冰炭置我肠”,使我奇寒高热,忽喜忽悲,心中如翻江搅海,如何受得了!这样结尾,既生动地刻划了诗人的移情动志,又有力地烘衬出颖师技巧的高超绝伦。
全诗摹声绘情揉为一体,想象奇幻,笔法灵活多变,“其力大,其思雄”(叶燮《原诗》),而意境深闳隽永,情趣盎然,确实称得上是琴诗中的“最佳”篇章(苏轼《欧阳公论琴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3: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