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听弹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静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诗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刘长卿《听弹琴》(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刘长卿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听弹琴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刘长卿
←上一篇:长沙过贾谊宅 下一篇:送方外上人之常州依萧使君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主旨为“知音难觅”、高调无人赏的小诗。首二句言听琴,描写了 音乐的超妙境界。琴弦上跳动着奇妙的音符,好像水流石上,发出悦耳的泠泠声;静心 倾听,犹如风来幽深的松林,是那样的凄清。“泠泠”,写出了琴声的清越,逗引出“松风 寒”三字。“静听”,描摹了听者的神态,亦见出琴声的高妙;“松风寒”反过来又暗示了 琴声的凄清,形象极妙。而乐府古琴曲中有《风入松》调,一语双关,用意更为奇妙,达 到了极高的境界。后二句发感抒情。肃穆高雅的松风古调,我虽然极为珍爱欣赏,而 “琵琶起舞换新声”(王昌龄《从军行》),今人都喜爱欢快流行的“燕乐”,还有几个琴客 能怀着高雅情致来弹奏这古调,抒发情怀呢?此二句,一言曲高和寡,二言知音稀少, 见出诗人的不合时宜,暗示了诗人两遭贬谪、不入时尚、不合流俗的孤寂而高雅之情怀, 颇有孤芳自赏之意也。诗人集中有《幽琴》诗,即《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曰:“月 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不多弹。向君投 此曲,所贵知音难。”中间四句就是这首绝句,末句“所贵知音难”乃诗之题旨。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听弹琴》
    .[唐].刘长卿.
    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 《 tīnɡ tán qín 》 
    《 听 弹 琴 》 
    .[ tánɡ ]. liú zhǎnɡ qīnɡ.
    .[ 唐 ]. 刘 长 卿 .
    línɡ línɡ qī sī shànɡ , jìnɡ tīnɡ sōnɡ fēnɡ hán 。 
    泠 泠 七 丝 上 , 静 听 松 风 寒 。 
    ɡǔ diào suī zì ài , jīn rén duō bú dàn 。 
    古 调 虽 自 爱 , 今 人 多 不 弹 。 
  • 《聽彈琴》
    .[唐].劉長卿.
    泠泠七絲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七弦琴上弹奏出清越的乐音,我凝神静听,那肃穆凄清的旋律如寒风入松,涛声阵阵。古雅的曲调虽能在我的内心引起共鸣,却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知音。

    【大意】清越的七弦琴正在弹奏着神妙的《风入松》曲调。我静静地聆听这古 雅超妙的琴声,心中泛起一种清风吹入松林那样的幽清、肃穆的感受,好 像已经超出于尘俗的世界。然而可悲的是,这种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然高 雅,毕竟已被看成了“古调”,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欣赏它呢?现今的琴 师们大都趋附时尚,也很少弹奏这种不合流俗的古曲了。
     
     
  • ①泠泠:形容声音清脆。晋陆机《招隐诗》:“山溜何泠泠,飞泉漱鸣玉。”七 弦:琴有七弦,因以七弦为琴的代称。
     
    ②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清,极为形象。 乐府古琴曲有《风入松》的调名。《乐府诗集·琴曲歌辞·风入松歌》题注:“琴集曰:《风 入松》,晋嵇康所作也。”
     
  •  
    【校记】
    1.丝,《全唐诗》一作“弦”。

    【笺释】
    [弹琴] 刘长卿《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其一《幽琴》:“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与此诗颇有相同处。
    [泠泠] 清凉,冷清貌。《文选·宋玉〈风赋〉》:“清清泠泠,愈病析酲。”李善注:“清清泠泠,清凉之貌也。”徐干《情诗》:“高殿郁崇崇,广厦凄泠泠。”《艺文类聚》卷四引晋王珣《琴赞》:“如彼清风,泠焉经林。”

    【辑评】
    《诗境浅说续编》:中郎焦尾之材,伯牙高山之调,悠悠今古,赏音能有几人?况复茂材异等,沉沦于升斗微官;绝学高文,磨灭于蠹蟫断简,岂独七弦古调,弹者无人?文房特借弹琴以一吐其抑塞之怀耳。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静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诗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 这首诗题为《弹琴》,实则是抒发自己的感慨。诗的一二句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七弦琴声,十分清幽,静静地听,仿佛风吹松林一般。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 “七弦” 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 的琴声,逗起 “松风寒”。“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 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不同凡响。
     
    三四句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写诗人虽然格外喜欢那优美的古调,遗憾的是现在已没有几人喜欢弹奏了。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 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 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却成了 “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呢?字里行间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 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 的“多” 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此两句说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次遭贬,有满腹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
     
    诗人在诗中慨叹古调冷落,借喻世人追随时尚,趋时随俗,不爱古风,而自己则寂寞无依。故此诗有孤高自赏,世上少有知音的感慨。
     
    本诗造句甚奇,“寒” 字用得尤妙,表现了琴音给人以寒气的感觉。
     
  •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首句即以“七弦”作古琴代称,指出它的声音特征, 凄凉清越的琴声有如高山流水。接着,次句又引入古曲代表作《松风寒》,以风入 松林暗喻悲寒肃穆的古曲古调激荡人心,叫人忘形静听。古琴带人进入的音乐境界, 高雅、淡泊,那是无与伦比、无法言传的。“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后两句 则是引发的议论。“琵琶起舞换新声”,到了唐代,音乐发生了重大变革,胡人“燕 乐”成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世人趋时附俗,人心不古,已成 社会潮流。“风入松”古调虽然美妙,但仅为诗人自我欣赏之曲,世上乐坊“多不弹” 了。这首绝句,表面看来是作者孤芳自赏,不合时宜,实际却有着更广阔的社会背 景,那就是安史之乱后,唐代延续一百年来的贞观、开元盛世,毁于一旦。政治经济、 社会风气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心不古,好景不再。作者仍然坚守原来的道德规 范和做人标准,那当然是曲高和寡,知音难觅了。
     
     刘长卿发出“古调自爱,今人不弹”的感叹,并非偶然。这与他的特殊身世密 切相关,他与李白、杜甫、王维等大诗人同时代,亲身经历了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目睹了社会的大起大伏、大动荡,他又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与“大 历十才子”卢纶、钱起、李端等擦肩而过。他们则很少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 所作诗歌,多为唱和、应制之作,满篇歌舞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抒发闲情 逸致,形成不良风气。刘长卿既与李白、杜甫同调,自然就不合十才子的口味。若 从这个视角分析,恐怕就不能说刘长卿是“老古董”了,他批评人心不古,古调今 不多弹,应该说是正确的。



古代名诗《听弹琴》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听弹琴

 题解
 诗人以听弹琴之事写自己品格高洁,但不为世人理解的遭遇,表现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原文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②。
 注释
 ①泠泠:形容琴声清越。七丝:指瑶琴,有七根弦。松风:即古琴曲《风入松》,传为晋嵇康所作。寒:指琴弹得妙,仿佛使人感到风的寒意。 ②古调:指汉魏六朝时期用琴瑟演奏的清乐如《风入松》曲。今人句:言唐代流行以琵琶为主的燕乐,古调因无人欣赏、理解而被弃置不弹。
 赏读
 琴是古乐器,多为七弦,所以诗以“七弦”代之。“泠泠”形容琴声清越,诗人接着以“松风寒”衬托琴声,风入松林的宏大声音,更显出琴音的清高;同时写明诗人出神入静,仔细倾听的情形,而古琴曲又有《风入松》曲调,诗人一语双关,用心良苦。
 接下来诗人没去描写琴声,而转入议论抒情。“古调”高雅,可是当时的世俗民众都转去听“瑟琶起舞换新声”了,没有人爱听“古调”,因而也没有几个人弹奏古调。“虽”字使诗意发生转折,引发诗人对流俗世尚的感慨,流露出诗人曲高和寡之意。下文“多”更是推波助澜,反衬出诗人“弦断谁听”的感叹。
 诗人叙事、议论、抒情从容不迫,委婉曲折,题咏听琴,实为寄托自己两度遭贬,冠世奇才无人怜赏的惆怅之情,描写自己寂寞无援的境况。

《听弹琴》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听弹琴》

唐·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

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

【注释】泠泠(línglíng):形容声音清越。七弦:即七弦琴。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俗称古琴。松风:诗中为双关语,既指古代琴曲《风入松》,也指琴声优雅凄清,好像清风吹入松林。

【大意】清越的七弦琴正在弹奏着神妙的《风入松》曲调。我静静地聆听这古雅超妙的琴声,心中泛起一种清风吹入松林那样的幽清、肃穆的感受,好像已经超出于尘俗的世界。然而可悲的是,这种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然高雅,毕竟已被看成了“古调”,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欣赏它呢?现今的琴师们大都趋附时尚,也很少弹奏这种不合流俗的古曲了。

字数:297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51页.

听弹琴 - 可可诗词网

听弹琴

泠泠七丝上1,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校记】

1.丝,《全唐诗》一作“弦”。

【注释】

[弹琴] 刘长卿《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其一《幽琴》:“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与此诗颇有相同处。

[泠泠] 清凉,冷清貌。《文选·宋玉〈风赋〉》:“清清泠泠,愈病析酲。”李善注:“清清泠泠,清凉之貌也。”徐干《情诗》:“高殿郁崇崇,广厦凄泠泠。”《艺文类聚》卷四引晋王珣《琴赞》:“如彼清风,泠焉经林。”

【评论】

《诗境浅说续编》:中郎焦尾之材,伯牙高山之调,悠悠今古,赏音能有几人?况复茂材异等,沉沦于升斗微官;绝学高文,磨灭于蠹蟫断简,岂独七弦古调,弹者无人?文房特借弹琴以一吐其抑塞之怀耳。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0:5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