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君子于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

《诗经·王风》篇名。《诗序》谓为大夫刺平王之作,以君子行役无期度,思其危难而讽之。今人多认为是思妇怀人之辞,写妻子因丈夫远役在外,不知归期,忧之深而思之切。诗中采用对比和烘托手法,用日暮黄昏之景烘托思妇孤寂焦虑之情,情景相生,鲜明动人。

☚ 黍离   采葛 ☛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

《诗经·王风》篇名。此为思妇诗。全诗二章,章八句。《毛诗序》云:“《君子于役》,刺平王也。君子行役无期度,大夫思其危难以风焉。”王先谦则云:“据诗文鸡栖、日夕、牛羊下来,乃室家相思之情,无僚友托讽之谊,所谓‘君子’,妻谓其夫,《序》说误也。”(《诗三家义集疏》)以后说为胜。作品以女主人公独白的形式,用朴实简净的语言揭示了她内心的无限忧思,特别是其中夕阳西下、牛羊下来这一特定景物的描写,把女主人公的寂寞孤独、刻骨相思的苦况映衬得更加深切动人。清人许瑶光《再读〈诗经〉四十二首》评云:“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此作对后世思妇诗、闺怨诗具有深远的影响。

☚ 黍离   君子阳阳 ☛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丈夫服役去远方,


不知其期。不知归期心忧伤。


曷至哉? 何时才能回家乡?


鸡栖于埘,鸡儿回窠来过夜,


日之夕矣,夕阳西下夜色降,


羊牛下来。牛羊纷纷下山岗。


君子于役,丈夫服役去远方,


如之何勿思! 怎不叫我把他想!



君子于役,丈夫服役去远方,


不日不月。日日月月别离长。


曷其有佸? 何时团圆聚一堂?


鸡栖于桀,鸡儿跳上木架歇,


日之夕矣,夕阳西下夜色降,


羊牛下括。牛羊纷纷下山岗。


君子无役,丈夫服役去远方,


苟无饥渴? 也许没有饿肚肠?



[注释] ①君子:古时妻子对丈夫的敬称。于:往。役:徭役。


②曷(he):何。曷至哉,什么时候回来啊? ③埘(shi):挖墙成洞的鸡窝。④不日不月:没有准期。⑤有:又。佸(huo):相会。⑥桀:鸡栖的木架。⑦括:来。⑧苟:或许,也许。



[赏析]这是妻子思念长期服役在外未归的丈夫的诗。它对长期服役在外未归的丈夫,表达了深挚的怀念之情。反映了春秋时期频繁的战争造成夫妻别离的痛苦,兵役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是对奴隶主阶级的有力控诉。这首诗从思妇一面控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祸,是《诗经》中以黄昏的景物烘托思妇怀人心理的名篇。


全诗二章,每章八句。两章的内容、思想感情是一致的,分为三层:思念、感怀、挂念。诗中描写日暮黄昏的傍晚,一位妇女在家门前伫望,思念长期服役在外的丈夫,能够归来阖家团圆。近看群鸡互相呼唤着回到窝里,远眺天边落日的余辉下,牛羊下山往村中走来。这更加触景感怀,挂念孤单在外的丈夫会不会受到饥渴的折磨。此诗朴素自然,寓意凄婉,曲折尽致,深情绵邈。抒情与写景交织成篇,充满诗情画意。它像一帧绚丽多彩的思妇晚景图:晚霞披洒,牛羊下山,群鸡归窝,思妇伫立凝望。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意境优美深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至今仍不失为一首佳作。尤其,以日暮黄昏的景物来烘托思妇怀人的心理,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诗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


其一,采用白描的手法,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来刻画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诗表现思妇怀人,但它不像《诗经》中的同类诗篇那样描写,在雷声中幻想(《殷其雷》),不梳妆打扮的哀怨(《伯兮》),夸夫出征又思夫归来(《小戎》),想象丈夫归来如何陪伴(《采绿》)等等。只是用一种洗练而鲜明的笔触,如实地勾画出了女主人公纯洁、高尚的一片痴情。她怀念亲人的深挚缠绵的思想感情,宛如一股清澈见底的溪水,曲曲折折地缓缓地流淌。她纯洁、高尚的感情,通过“不知其期”、“不日不月”、“曷至哉”、“曷其有佸”、“何勿思”、“苟无饥渴”等,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女主人公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全诗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表现,写得曲折尽致,一往情深。思念、感怀、挂念,层次递进,含意分明,感情的流动一层深进一层。这三个层次,就把思妇的内心活动表现得十分细腻、真实。读者从中可以推想,她丈夫在外服役日夜劳瘁的情状,长年餐风饮露的生活。这首诗成功的心理描写,能够使读者对女主人公的形象以及她思念丈夫时的音容步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对她别离亲人的痛苦深切同情,对奴隶主阶级的穷兵黩武无比憎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二,以景物烘托人物的心理,创造出情景交融、优美深邃的意境。诗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二者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优美深邃的艺术境界。“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这里,寓情于景,以日暮黄昏的美丽景色,衬托女主人公真挚美好的感情;景中带比,以禽畜知返窝舍,比喻女主人公孤苦凄凉的心境。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有声有色,可触可闻。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景物是在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中呈现出来,又与女主人公的悲怆愁绪和谐统一,真可说是“妙合无垠”。女主人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日暮黄昏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


《君子于役》选择日暮黄昏的景色加以描绘,与表现思妇怀人感伤的心理,交互映衬,是独具匠心而具有开创性的。此后无数诗歌、辞赋、戏曲、小说,都纷纷地描写这种日暮黄昏的境界,无不受此诗的影响。清代许瑶光的《雪门诗抄·再读〈诗经〉四十二首》第十四首中写道:“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虽然,这个说明还不够确切,但是,日暮黄昏的景色描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则是确凿无疑的。

古代爱情诗词《》君子于役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君子于役

 

诗经·王风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君子于役》选自《诗经·王风》。“王”即王都之简称。平王东迁洛邑,周室衰微,其地位等于列国。“王风”指这以后这一带(今河南省洛阳、孟县、沁阳、偃师、巩县、温县一带)的民歌。“幽王昏暴,戎狄侵陵,平王播迁,家室飘荡。”(崔述《读风偶识》)战乱 役破坏了家庭生活,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君子于役》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这一现实。
 全诗分两章,反复叠唱,借景生情,感人至深。
 第一章首句“君子于役”点明主题。“君子”指丈夫,女主人公思念的是远方服役的丈夫,他长期在外“不知其期”。夫妻长期分离,妻子怎能不思念?但不知他的归期,“曷至哉”表达了思妇的渴望和焦虑。这些是直抒,下面借景生情:“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这是一幅在特定时间里常见的农村画面。疏朗的笔调,富有动感的绘出画面中的远景和近景:夕阳西下,院里群鸡争着进窝,在窝里挤着,互相说着悄悄话;远方,牛羊下了山坡,拖着长声呼叫着走在乡间小路上,渐渐走近了,一个个回到栏里休息。这景色虽不算热烈,但也不是悲凉,然而把思妇放在景中,就仿佛象用蘸满灰色的排笔一刷,顿时黯然、凄清——她看着牛羊归来,而人不归,本是伤心人,触景更伤情。此时此景,她怎能不更思念着久役不归的远征人?“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一个“思”字,可以想象,丈夫的身影日夜萦绕于心头,想到丈夫长期在外服役,风霜雨雪,几度春秋,“何草不黄,何日不行?”(《诗·小雅》)他没有一天不奔走劳累,憔悴得该如枯草模样,她怎能不忧伤! 想到好端端的家,如今剩下孤伶伶的自己,没有温暖,没有欢乐,独自守着黄昏黑夜,年年月月,天天如斯,何时是尽头!想到……“思”里面有着说不尽的苦楚和悲凉。
 第二章与前章重迭。字稍作了变动,却使前后章照应紧密,感情色彩更浓,主题思想更深。
 首句同前,接下去是“不日不月”,照应了前章的“不知其期”。显然语势更重,前面的不知归来日期存有归来的希望,可这里的“不日不月”是无日无月,简直是遥遥无期了。这是在长期不归的盼望中的绝望。看来也只能相逢梦中了。也许繁重的徭役、无情的战争会夺去她丈夫的生命,那就更足堪悲,“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了。下面用“曷其有佸”的“佸”字是聚的意思,照应前章的“曷至哉?”的“至”字,前后两句串起来缩成一句,可作:什么时候能回来有团聚的一天呢! 联系紧密,而“至”与“佸”相较,更见“佸”语迫情切。直抒罢,再现前章景物,但把“羊牛下来”换成“羊牛下括”,括同佸,也是聚的意思。这就使感情色彩加深;牛羊尚且能聚合一起,而人却不能团聚一堂?真是物尚如此,人何以堪! 突出了女主人公内心之痛。结句“苟无饥渴”联系前章的“如之何勿思”就显得心情更沉重了:没有归期,思之无望,那么如果他还能活下去,不受饥渴也就是最大的希望了。“苟”是疑问口吻,或许之意,征人在外是否真能不饥不渴,还是忍饥挨饿,妻子不得而知,只能猜测;“苟”又有希望之意,这里也包含着女主人公一点可怜的侥倖心理,绝望人无可奈何只能存希望于“不饥不渴”吧! 可见思妇内心之苦了!
 这首古代的民歌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和现实意义,表现了思妇怀念在远方长期服役没有归期的丈夫,反映了当时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诗写的平实朴素,淡中见浓,语浅意深。如写景只淡淡勾勒;暮色、鸡栖,牛羊归来,实属寻常的农家景,这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景物对女主人公——农家妇来说习以为常了,年年月月,朝朝暮暮,触目皆是,无处不在。然,正是如此,就更易引人情思,所以诗中摄一黄昏小景,却渲染出主人公内心的浓重的悲凉,烘托出她的孤寂、失落和黯然神伤。全诗不见一个“怨”字,然而不怨之怨怨深矣! 总之,淡而浓,平而远,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欧阳修《水谷夜行诗》)。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作者即以景写情、借景生情,写得情景交融,把思妇怀念征人之情与眼前之景融为一体,玩其景,会其情,可想见其心境之苦矣!
 民歌多复唱,这首古民歌前后两章,“君子于役”四次重复,晚归画面一再出现,从而使感情增强,主旨显豁,在回环往复的舒缓节奏中,愈见情思悠悠,全篇弥漫着悲凉。

君子于役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君子于役

【题 解】

《君子于役》写丈夫久役在外,妻子在家苦苦思念之情,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劳役给千百万个家庭带来的痛苦。该诗描写上运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手法。这种手法不仅充实了诗的内容,开拓了诗的意境,突出了主题,而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是一位妇女思念她久役于外的丈夫的诗。落日衔山,暮色苍茫,鸡栖敛翅,牛羊归舍。面对此时此景,久别夫君的闺中少妇心头涌起一阵阵难以抑制的惆怅。她想念丈夫,该不会受饥挨饿吧?暮色越来越浓,思绪越来越长。每天这一段黄昏时光,她感到实在难以忍受。

全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手法,如“君子于役”用了四次,反复咏叹,每句领起一层,这样层层深入表现了主人公思夫之情。作品分四节,每节中都出现相同或相近的句子,以回环重叠、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突出强化全诗的感染力。在反反复复、直接抒怀的同时,作品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比中带兴,比兴连用,通过“鸡”、“羊”、“牛”归巢回圈的比照,暗示徭役之人所过的鸡狗不如的生活,从而将思亲之情与愤懑控诉之意寄托于“比”、“兴”之中。诗中选取的比喻与兴寄,又都是农村生活中最常见的意象或物象,体现出了“国风”的民歌特点,也实现了真切的形象与真切的感情的高度统一。

以上三首诗都是《诗经》中的名篇,分别从不同的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经》之《君子于役》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君子于役

 〔原文〕
 君子于役,
 不知其期,
 曷至哉?
 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齐羊牛作牛
 君子于役,羊。)
 如之何勿思!
 (役、期、哉、埘、矣、来、思,之部。)
 君子于役,
 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
 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
 苟无饥渴!
 (月、佸、桀、括、渴,祭部。)
 〔译文〕
 我的丈夫去服劳役,日久天长不知归期,究竟哪年回家能团聚?鸡儿还知道归窝,天已黑了,羊也知道回家,牛也知道回家。我的丈夫去服劳役,叫人怎能不想他?
 我的丈夫去服劳役,归期不知何年何月,究竟哪年回来见面能团聚?鸡儿还知道归窝。天也黑了,羊也知道回家,牛也知道回家。我的丈夫服役,愿他不要受饥渴。
 〔评介〕
 《君子于役》二章,章八句。这是首农村妇女思念她的出征未归丈夫的诗。它反映了这个时期的频繁战争、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诗集传》:“大夫久役在外,其室家思而赋之。”又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妇人思夫远行无定也。”其说甚是。《君子于役》是流行在东周王畿(今河南洛阳)附近的一首民歌,大约作于周平王东迁以后到春秋中期以前的这段时间。总之从全诗来看,这篇诗的作者为农家妇女,她怀念的对象是长期在外服役的丈夫,诗的宗旨是揭露统治者繁重的劳役、频繁的战争,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这首诗的大意是女子的丈夫被征服劳役,长期不能回家。女主人公不得不忍受孤独和寂寞,担起生活的重担。白天由于繁忙的劳动使她暂时地减少一些苦难对她的折磨,但是现在傍晚了,重重的心事便涌上了心头,勾起了她的哀愁。她怎么能不悲哀呢? 因为假如丈夫在家的话,这个时候正是与丈夫团聚的时候,正该是夫妇俩谈笑风生的时刻,而现在除了冷清,还是冷清,同时又想到自己的丈夫究竟在哪儿呢?生活得怎样呢?这些不能不使她担忧和痛苦。所以在这傍晚的时候,她暂停了一天紧张的劳动,马上就想到了“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的事了,并发出了“曷至哉”的疑问。对于她的这种心酸有谁来安慰呢?对于她的疑问有谁来回答呢?在她的面前只有越来越黑暗的旷野。这个时候她眼看着鸡要进窝了,牛和羊也从山坡走下而归家了!看吧!牲畜出入尚且有一定的时间,而在外服役的丈夫呢?却没有休息的时刻,没有归家的消息,触景生情,更增加了她对丈夫的怀念,也增加了她眼前的凄楚,所以终于发出了“如之何勿思”的沉痛的反问,最后她还是把深深的祝愿,寄给了远方的丈夫:“苟无饥渴!”以表她对丈夫刻骨铭心的关怀和思念。感情沉重,读之使人柔肠百结。许瑶光《雪门诗钞》卷一《再读 〈诗经〉四十二首》第十四首云:“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又王质《诗总闻》云:“当是在郊之民,以役适远。而其妻于日暮之时约鸡归栖,呼羊牛来下,故兴怀也。大率此时最难为别怀,妇人尤甚。”
 此诗写得逼真,而且还有一种朴素的美,值得人反复地吟味。这首诗前三句写得很直率,使人对抒情主人公的处境心情先有一个印象。因此接下来“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三句虽纯粹写景,却使人感到融合着极深的感情。同时整个画面也非常清晰。在静谧的黄昏景色中,一个农家妇女独立苍茫,深深思念着出征在外的丈夫。黄昏正是家家户户开始团聚的时候,就连牛羊家禽也将要安息,而一个思妇在这个时候就越显得寂寞孤独。因此“君子于役,如何勿思”二句,感情就格外地深厚。同时这里描写的都是天天要出现的景色,因此也使人自然联想到这位思妇不知已有对着这种景色发出过多少回沉思,所以她的痛苦是长期的、无限的。在写晚景,怀人抒情上,这篇诗有独到之处,颇见工力,古今学者倍加赞颂。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眉评:“傍晚怀人,真情真境,描写如画。晋、唐人田家诸诗,恐无此真实自然。”又姚际恒评之曰:“句法错落。日落怀人,真情实境。”又王照圆(郝懿行妻)在《诗说》中说:“写乡村晚景,睹物怀人如画。”

诗词《君子于役》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话?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释】 ①君子:这里是妇人对丈夫的称呼。期:指服役的期限。②曷:何时。③埘(shi时):凿墙而成的鸡窠。④不日不月:没日没月,意指归期无定。⑤佸(huo活):聚。⑥桀:木橛,用于栖鸡。括:义同“佸”
 
 【译文】 夫君服役,归期遥遥,何时相聚?鸡,要休憩了,夕阳,也要归去了,更兼有牛羊归自牧地。夫君服役,怎不使我愁思万缕!
 夫君服役,遥遥无期,怎能相聚?鸡,要休憩了,夕阳,也要归去,更兼有牛羊归自牧地。夫君服役,可曾渴饥?

(王 洪译)


 【集评】 《毛诗序》:“《君子于役》,刺平王也。君子行役无期度,大夫思其危难以风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四)
 宋·谢枋得:“鸡之栖,牛羊之归,皆以日夕为期;君子之行役,不可以日计,不可以月计,不可以岁计,至于不知其期。仁义之意泯然矣,文、武、宣王之治何时而可复见乎。”(《诗传注疏》卷上)
 宋·王质:“当是在郊之民,以役适远,而其妻于日暮之时约鸡归栖,呼羊牛下来,故兴怀也。大率此时最难为别离,妇人尤甚。”(《诗总闻》卷四)
 清·王夫之:“‘君子于役,不知其期’,非不为之期也,虽欲期之而不得也。东周之失民,宜其亡矣。秦、隋、蒙古之瓦解,赋未尝增,天下毒闷,胥此也夫。”(《诗广传》卷一)
 清·钱澄之:“篇中感物兴思皆牛羊鸡栖,为寻常耕牧之家所见,似非大夫妻也。”(《田间诗学》卷二)
 清·顾镇:“‘苟无饥渴’者,所谓‘万里之外,以身为本’(《后汉书》)也。”(《虞东学诗》卷三)
 清·姚际恒:“(“君子于役”三句)句法错落。(“鸡栖于埘”三句)日落怀人,真情实况。(“鸡栖于桀”三句)此一句关上下,上同。”(《诗经通论》卷五)
 清·方玉润:“《小序》谓‘刺平王’,伪《说》以为‘戍申者之妻作’,皆凿也。诗到真极,羌无故实,亦可自传。使三百诗人,篇篇皆怀讽刺,则于忠厚之旨何在?于陶情淑性之意义何存?此诗言情写景,可谓真实朴至,宣圣虽欲删之,亦有所不忍也。又况夫妇远离,怀思不已,用情而得其正,即《诗》之所为教,又何必定求其人以实之,而后谓有关系作哉? (眉评)傍晚怀人,真情真境,描写如画,晋唐人田家诸诗,恐无此真实自然。”(《诗经原始》卷五)
 
 【总案】 以欣赏角度而论,本诗作于何时,是否为“刺平王”而作,“君子”是贵族武士还是平民役卒,都无关宏旨。一则诗中并无确言;再则千年战乱,南北烽烟,征人远戍,劳苦艰辛,亲人离散,万里愁肠,这些已是“永恒的主题”,非一朝一代一人一事所独专。作品所描绘的,看似一幅田园牧归的寻常小景,而天边落日、地上牛羊鸡豚皆有归栖,唯独征人不归!对比映衬之下,征妇倚门望归、怅然凄切的殷殷深情异常真切感人,这才是诗之真情真味所在。故虽为寻常小景、匹妇声口,却唤得千古有情人之共鸣。诸家评说,或钩深探隐,或涵咏玩味,见仁见智,各有所主,终以方玉润之说最为切实中肯,可谓风人知音、诗家之论。

(汤化)


古代名诗《君子于役》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君子于役

 题解
 这首诗见于《王风》,是一首妻子思念远方服役的丈夫的诗作。诗歌既写了思妇的相思之情,又侧面反映了服役之人贫乏痛苦的境遇。
 
原文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哉?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释
 ①役:服役。 ②曷:何时。 ③至:归家。 ④埘:音时,鸡舍。 ⑤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 ⑥佸:音活,相会。 ⑦苟:希望。
 赏读
 全诗两章,每章分三层意思。每章前三句为第一层,中间三句为第二层,最后两句为第三层。第一层写妻子盘算丈夫服役已经很长了,却音讯全无,不禁发出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的提问,表现出妻子内心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第二层是一段景物描写,写太阳落山,鸡儿入窝,牛羊进圈。牛羊都知归还,只有丈夫不见踪影,归期难定。这里诗人用日暮时的迷茫景色衬托妻子内心的孤独愁怅,以牛羊进行反衬,表现出妻子内心的煎熬凄苦。诗中写景之句虽少,却极有情致。第三层,紧承第二层意脉,在景语的铺垫下,以反诘的语句直接抒情。再次表明女子对丈夫的牵挂。而第二章以“苟无饥渴”结局,既衬托出妻子对丈夫的忧虑关切之情,也反映出当时征人生活的饥乏困苦。
 这首诗采用了由情到景,再由景到情的结构形式。抒情直白坦诚,写景生动感人,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诗经》-《君子于役》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君子于役》是流传在东周王畿(今河南洛阳) 附近的一首民间歌谣,大约产生在周平王东迁以后到春秋中期以前的这段时间里。作品表现了一位妇女对服役在外的丈夫的深刻怀念之情,反映了这个时期的频繁的战争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春秋前期是一个周天子的王权下落,大国诸侯互相争霸,各国之间剧烈攻伐兼并的时期。单说当时与王畿有关的战争徭役,前后就有桓王二年 (公元前718) 的虢公伐晋,桓王十三年 (前707) 的兴兵伐郑,惠王二年 (前675) 的被燕、卫所伐,襄王三年 (前649) 的太叔带召戎内侵,以及襄王十六年 (前636) 的太叔带二次作乱,周襄王被逐外逃等等。《君子于役》中这位妇女的丈夫究意是因何外出,是打仗?还是服劳役?作品没有细说,反正这类问题在当时是很多的。远的不说,就以《王风》中的邻近篇章而言:“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 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 就是一首驻守外地的周国士兵们的思乡歌,表现了他们对于长期驻守在外,而且还常常调动换防的不满情绪。“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我生之初,尚无为; 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吪!”(《兔爰》) 在这里,那些饱经社会乱离,不堪忍受深重的赋税徭役之苦的周国臣民在怨天恨地,甚至他们觉得与其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好。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雕塑家米开朗珙罗在一座睡着的雕像的座子上刻道:“只要世上还有苦难和羞辱,睡眠是甜蜜的。要能成为顽石,那就更好。一无所见,一无所感,便是我的福气。因此别惊醒我。啊,说话轻些吧!”(《艺术哲学》) 这刚好是“尚寐无吪”四个字的绝好注脚。这是多么愤激,多么苦痛的话啊!“苍苍烝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 谁无夫妇,如宾如友?” (唐李华《吊古战场文》) 尽管统治者们草菅人命,不顾劳动人民的死活,但是他们的亲人却心疼地日日夜夜地思念挂怀着他们。这就是《诗经》里《君子于役》、《伯兮》、《卷耳》等一批妇女怀念征夫的作品所由产生的现实基础。
 《君子于役》的大意是说: 丈夫服役在外已经很久了,什么时候才能期满回来? 他现在到了什么地方呢? 鸡上窝 (埘) 了,太阳落山了,牛羊也都回来了。只有出门在外的丈夫不见踪影,这怎不叫人思念呢?丈夫服役在外已经很久了,还要在外头过多少时候呢,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团圆 (佸)? 鸡上架 (桀) 了,太阳落山了,牛羊也都回来 (下括)了。只有出门在外的丈夫不见踪影,他不会挨渴挨饿吧?“曷至哉”,郑玄和孔颖达都把它解释成何时来到,我觉得这样与第二句“不知其期”的意思重复。朱熹把这句解释成“今亦何所至哉”,我觉得这样比较曲折丰富。
 这首诗的写作特点首先是用一种白描的手法来朴素真实地刻画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整首诗都是以主人公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现的。在这里没有《伯兮》中“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 谁适为容”那种给人以强烈刺激的肖相描写; 也没有“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愿言思伯,使我心痗”那种发誓赌咒般的激烈情绪; 甚至它没有象《卷耳》中那样翻进一层的对远人现时活动的种种设想,如“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等等。他只是用一种洗炼的笔调如实地勾画出了这位善良的女主人公的一片痴情。她的思想象一泓碧水,深沉澄澈; 她的感情象一道小溪,汩汩流淌,曲折缠绵。她对亲人的那种无限关心、无限忧虑,以及她那种无比细腻的怀念之情,就是通过“不知其期”,“不日不月”、“曷至哉”,“曷其有痗”、“苟无饥渴”等这样几个聚光点反映出来的。而读者也就可以由此明白,由此推知征人在外的一切颠沛劳碌,一切衣食住行的艰辛无一不在这位善良妻子的忧思挂念之中了。《小雅·何草不黄》 中写道:“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小雅·采薇》中写道:“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两首反映西周末期周国役夫士卒具体生活的诗篇,这不早就对《君子于役》中这位女主人公的“曷至哉”、“苟无饥渴”的内心呼问作出回答了吗! 其实女主人公自己对此何尝不知?她的忧伤挂念不就是因为想到这些才变得格外沉重难捱的吗?这篇作品的心理描写是成功的,它用它洗炼的笔调极大程度地诱发了读者对于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以及她在当时这种特定环境中的种种音容步履的丰富联想,从而更突出地显示了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
 《君子于役》在写作方法上的第二个突出特点是成功地描写景物、渲染气氛,使之与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情绪融为一体,从而构成了一种迷离怅惘,深沉绵缈,使人无限心折、无限流连的艺术境界。“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属于环境景物描写的实际上只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这十二个字,但在其所构成的艺术境界中,我们难道不是除了看到夕阳中走下山岗回到烟村来的牛羊外,同时,甚至首先看到那些荷锄的农夫,提篮的桑女,以及那些担担背篓的樵子渔父吗! 天黑了,这是一个鸟还巢,兽归窝,人人返回村落,返回家园的时刻啊! 可是,“望尽千帆皆不是”,怎么这里边就独独没有自己长年外出的丈夫呢?他究竟到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不要说和别的人家,就说是和那些禽兽比一比吧,我们的这位女主人公在当前这种环境中是感到多么孤单、多么冷落、多么凄凉啊! 由于这两句写景是在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中叙述出来的,所以让人读起来觉得它是那样的自然省力,它与女主人公的失意情绪是那样的统一和谐,它仿佛有声有色,可触可闻; 它悱恻缠绵、深沉辽远,使人不由地为之心动神摇,柔肠百结。
 《君子于役》在表现与描写傍晚的环境景色和念远怀人、感伤别离的这种关系上,是具有开创性的。从此,后人的无数诗歌、辞赋、戏曲、小说都相继而起纷纷地描写这种场面境界,如曹植的《赠白马王彪》,“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潘岳《寡妇赋》:“时暖暖而向昏兮,日杳杳而西匿。雀群飞而赴楹兮,鸡登栖而敛翼。归空馆而自怜兮,抚衾裯以叹息。”其他如李白的《菩萨蛮》、白居易的《闺妇》、李清照的《声声慢》,以至现代评剧《小女婿》中“鸟入林,鸡上窝”的唱词。它们的工拙尽管有别,但却显然都是与《君子于役》中的这种环境景物描写一脉相承的。清代许瑶光在他的《再读12诗经>四十二首》中写道:“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说得很好,但实际上《君子于役》沾溉后人的岂止是“唐人闺怨”呢?

古诗名篇《君子于役》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⑦?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古代民歌《君子于役》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是一首写妇人思念长期服役,久久不归的丈夫的诗。诗分两章,大意是说:丈夫去服役,不知道役期到何时。他现在到了什么地方呢?鸡上窝了,牛羊从山上下来了。丈夫去服役,怎么不叫人思念呢?丈夫去服役,役期没有个时候,何年何月才能相会呢?鸡上窝栖在木架 (桀) 上,牛羊下山了(括,至)。丈夫服役,也许不会挨饿受渴?
 全诗通过一位妇女对长期服役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反映了夫妇感情的深厚,同时也反映了当时频繁的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君子于役》是王风里的一首民歌,王城,即今之河南洛阳市。西周灭亡,平王东迁洛阳,可知这首诗当是平王东迁以后,春秋中叶以前这段时期的诗。这时周天子的王权旁落,诸侯兼并,战争连年,征役、徭役随之加重。即以平王东迁而论,除了征役而外,还有大兴土木的徭役,诸如建宫室、筑城池、修道路等等无止境的徭役。周朝本来规定农民每年都要服一定期限的劳役。而今滥用民力,不顾人民的疾苦,徭役也就无有限期了。
 诗中这位妇女虽然没有明说她的丈夫是服兵役或是劳役,然而这两种情况,在当时是兼而有之的。不管属于那种情况,从妇人的痛苦的述说里,对混乱现实的揭露还是相当深刻的。再从诗中所写 “鸡栖于埘”、“牛羊下来”,“鸡栖于桀”、“牛羊下括”等句来看,都是农家事物,说明被迫服役者是农民,而农民正是统治阶级驱使、奴役的主要对象,因而使所写人物更具有真实感和普遍性。
 从写作手法来看,全诗自始至终采用白描手法,以主人公内心独白形式来抒发相思之情。透过对丈夫服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如之何勿思”,“不日不月”、“何其有括”、“苟无饥渴”等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达了对丈夫无限关怀和悠长深切的感情。而且从“如之何勿思”泛泛的思念,进而到“苟无饥渴”的具体关怀,从惯用的重章叠咏的传统格式来看,起到了加深感情抒发,增强感染力的作用。
 本诗的另一特点,是抒情与写景密切结合。“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牛羊下括”,这是晚景的描写。在夕阳西下的傍晚时刻,鸡子上窝,牛羊下山,更增加了妇人对丈夫的思念。这眼前活生生的景物,恰恰与“如之何勿思”、“苟勿饥渴”的思念之情联系了起来,景物是那么真切,联系得是那么自然,可谓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了。
 诗人写傍晚之景,抒别离忧思之情,开写景抒情之先河,对后世作者是深有影响的。

《诗经》篇文之《君子于役》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释】①君子:指丈夫。于:语助词。② 曷至:到什么地方。③埘(shí):凿墙做成的鸡窝。④如之何:怎么。⑤不日不月:不能用日月计算。⑥佸(huó):相会。⑦桀:木栅栏的鸡舍。⑧括:会聚。⑨苟:尚,或许。
 【鉴赏】这是妇人思念征夫之诗。
 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因而战争频仍,徭役繁重,致使无数对夫妻长期分离,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无限的痛苦。此诗正是写一位妇人思念在外久役的丈夫。至于诗中的“君子”,究竟是服兵役,还是服徭役,因未明言,难以详考,可不深究。
 全诗两章。每章前三句写役期之久。丈夫在外服役,不知役期多长,现在他到了什么地方?丈夫在外服役,不能用日月计算,何时才能回家团圆?每章中三句写黄昏之景。黄昏时分,落日的余晖映照着山村。这时,鸡子已回了窝,羊牛已进了圈。这是妇人眼中之景,景中含情。鸡、羊、牛尚能按时回窝进圈,而自己的丈夫却久久不能回家。这黄昏之景与妇人盼夫不归的愁绪恰成鲜明的对比。每章末二句写思夫之切。丈夫在外服役,这叫她怎能不思念呢?丈夫在外服役,但愿他无饥无渴。这几句充分表达了妇人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与无限关爱。
 许瑶光《再读诗经》评述曰:“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许氏认为此诗开创了唐人闺怨诗的先河,这并非过誉。
 《诗序》说:“君子行役无期度,大夫思其危难以风焉。”此说将诗中的主人公说成君子与丈夫,这显与诗中景象不合。诗中所展现的鸡归于窝,羊牛下山,这分明是农家的景象。再说诗中薄暮思归,也只能是夫妻之情,而绝非朋友之谊。故《序》说实非。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

〔原文〕
君子于役,
不知其期,
曷至哉?
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齐羊牛作牛
君子于役,羊。)
如之何勿思!
(役、期、哉、埘、矣、来、思,之部。)
君子于役,
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
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
苟无饥渴!
(月、佸、桀、括、渴,祭部。)
〔译文〕
我的丈夫去服劳役,日久天长不知归期,究竟哪年回家能团聚?鸡儿还知道归窝,天已黑了,羊也知道回家,牛也知道回家。我的丈夫去服劳役,叫人怎能不想他?
我的丈夫去服劳役,归期不知何年何月,究竟哪年回来见面能团聚?鸡儿还知道归窝。天也黑了,羊也知道回家,牛也知道回家。我的丈夫服役,愿他不要受饥渴。
〔评介〕
《君子于役》二章,章八句。这是首农村妇女思念她的出征未归丈夫的诗。它反映了这个时期的频繁战争、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诗集传》:“大夫久役在外,其室家思而赋之。”又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妇人思夫远行无定也。”其说甚是。《君子于役》是流行在东周王畿(今河南洛阳)附近的一首民歌,大约作于周平王东迁以后到春秋中期以前的这段时间。总之从全诗来看,这篇诗的作者为农家妇女,她怀念的对象是长期在外服役的丈夫,诗的宗旨是揭露统治者繁重的劳役、频繁的战争,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这首诗的大意是女子的丈夫被征服劳役,长期不能回家。女主人公不得不忍受孤独和寂寞,担起生活的重担。白天由于繁忙的劳动使她暂时地减少一些苦难对她的折磨,但是现在傍晚了,重重的心事便涌上了心头,勾起了她的哀愁。她怎么能不悲哀呢? 因为假如丈夫在家的话,这个时候正是与丈夫团聚的时候,正该是夫妇俩谈笑风生的时刻,而现在除了冷清,还是冷清,同时又想到自己的丈夫究竟在哪儿呢?生活得怎样呢?这些不能不使她担忧和痛苦。所以在这傍晚的时候,她暂停了一天紧张的劳动,马上就想到了“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的事了,并发出了“曷至哉”的疑问。对于她的这种心酸有谁来安慰呢?对于她的疑问有谁来回答呢?在她的面前只有越来越黑暗的旷野。这个时候她眼看着鸡要进窝了,牛和羊也从山坡走下而归家了!看吧!牲畜出入尚且有一定的时间,而在外服役的丈夫呢?却没有休息的时刻,没有归家的消息,触景生情,更增加了她对丈夫的怀念,也增加了她眼前的凄楚,所以终于发出了“如之何勿思”的沉痛的反问,最后她还是把深深的祝愿,寄给了远方的丈夫:“苟无饥渴!”以表她对丈夫刻骨铭心的关怀和思念。感情沉重,读之使人柔肠百结。许瑶光《雪门诗钞》卷一《再读 〈诗经〉四十二首》第十四首云:“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又王质《诗总闻》云:“当是在郊之民,以役适远。而其妻于日暮之时约鸡归栖,呼羊牛来下,故兴怀也。大率此时最难为别怀,妇人尤甚。”
此诗写得逼真,而且还有一种朴素的美,值得人反复地吟味。这首诗前三句写得很直率,使人对抒情主人公的处境心情先有一个印象。因此接下来“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三句虽纯粹写景,却使人感到融合着极深的感情。同时整个画面也非常清晰。在静谧的黄昏景色中,一个农家妇女独立苍茫,深深思念着出征在外的丈夫。黄昏正是家家户户开始团聚的时候,就连牛羊家禽也将要安息,而一个思妇在这个时候就越显得寂寞孤独。因此“君子于役,如何勿思”二句,感情就格外地深厚。同时这里描写的都是天天要出现的景色,因此也使人自然联想到这位思妇不知已有对着这种景色发出过多少回沉思,所以她的痛苦是长期的、无限的。在写晚景,怀人抒情上,这篇诗有独到之处,颇见工力,古今学者倍加赞颂。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眉评:“傍晚怀人,真情真境,描写如画。晋、唐人田家诸诗,恐无此真实自然。”又姚际恒评之曰:“句法错落。日落怀人,真情实境。”又王照圆(郝懿行妻)在《诗说》中说:“写乡村晚景,睹物怀人如画。”

☚ 黍离   君子阳阳 ☛
0000007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4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