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吕祖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吕祖谦1137—1181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字伯恭, 吕好问孙,学者称之为东莱先生,婺州(州治今浙江金华)人。金华学派的主要代表。官至直秘阁著作郞,国史院编修。与朱熹、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其学以关、洛为宗。做学问的目的是“明理躬行”,治经史是为了致用,反对空谈阴阳性命之说,首倡经世致用,开浙东学派的先声。初与朱熹共编《近思录》,后因争论《毛诗》意见不合,即互相排斥。淳熙二年(1175年)曾邀集鹅湖之会(在信州〔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哲学辩论会),企图调和朱(熹)陆(九渊)关于理学问题的争执。一生著述颇多,主要的有《书说》(35卷)、《吕氏家塾读书记》(32卷)、《春秋集解》(30卷)、《左传博议》(20卷)、《皇朝文鉴》(150卷)、《吕祖谦集》(包括别集、外集、附录共29卷)等。 吕祖谦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曾任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为南宋著名哲学家,所作散文笔锋犀利。著有《东莱集》、《吕氏家塾读书记》、《东莱左传博议》等,编有《宋文鉴》、《古文关键》等。 ☚ 党怀英 楼钥 ☛ 吕祖谦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世为显宦,吕蒙正之后,好问之孙,本寿州(今安徽凤台)人,至好问始居婺州(今浙江金华)。祖谦渊源家学,有中原文献之传,后又与张栻、朱熹为切磋友,学问益精。三人并称“东南三贤”。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复中博学鸿词科。除秘书郎、国史编修官。以修撰李焘推荐,重修《徽宗实录》,书成进帙,迁著作郎。奉旨编纂《皇朝文鉴》(即《宋文鉴》)凡一百五十卷,书成,诏除直秘阁,旋主冲祐观。卒谥成。吕学以关洛为宗,朱熹曾引之同纂《近思录》,后因论毛诗不合,朱与陆九渊论争时遂兼及祖谦。祖谦能文工诗。其诗多描写山光水色,自然风光,借以寄托情志或说明哲理,如《西兴道中》、《登八咏楼有感》、《春日》、《野步》、《晚望》皆属这类作品,诗风清新明畅,似不经意而为之。一生著述极富,重要者有《古周易》、《易说》、《书说》、《春秋左氏传说》、《东莱左氏博议》、《历代制度详说》、《吕氏家塾读诗记》、《少仪外传》、《近思录》、《丽泽论说集录》、《卧游录》、《诗律武库》、《东莱吕太史集》,编辑了《宋文鉴》、《古文关键》。明阮元声为编《东莱吕成公年谱》一卷。《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 周孚 陈傅良 ☛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号东莱子。婺州(今浙江金华县)人。南宋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是金华学派的主要代表。孝宗隆兴元年进士,复举博学宏词科,调内外宗教。历太学博士,秘书郎,官至直秘阁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卒谥忠亮,学者称“东莱先生”。著有《东莱集》(一名《东莱吕太史文集》)四十卷,编有《宋文鉴》、《古文关键》等。 吕祖谦1137—1181年字伯恭,人称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哲学家、经学家、文字学家。曾任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与朱熹、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为学主张“明理躬行”,治经史以致用,反对空谈阴阳性命之说,开浙东学派先声。著有《东莱集》、《东莱左传博议》,编有《宋文鉴》、《古文关键》等。 吕祖谦公元1137——1181字伯恭,人称东莱先生。南宋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县)人。隆兴(公元1163——1164)进士,官至直秘阁著作郎,国史院编修。卒谥成,后改谥忠亮。少承家学,长从林之奇、汪应辰等游,与朱熹、张拭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其学以关、洛为宗,治经求古义,讲实用,反对空谈阴阳心性之说。诗学与朱熹不合,著述颇富。主要著作有《古易音训》、《古周易》、《周易系辞精义》、《东莱易说》、《家塾读诗记》、《毛诗集解音释》、《春秋左氏传说》、《春秋左氏传续说》、《东莱左氏博议》、《皇览文鉴》、《书说》、《春秋集解》等。皆传于世。 吕祖谦1137—1181南宋思想家、史学家。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因其曾祖为东莱郡侯,人称小东莱,学者称东莱先生。隆兴元年(1163)进士,官至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和实录院检讨,主张抗金与改革弊政。“祖谦之学本之家庭,有中原文献之传。”(《宋史·吕祖谦传》)少时从学于林之奇等。与张栻、陆九渊、陈亮等人交友,与朱熹最善。“学以关、洛为宗,而旁稽载籍”(同上书),不私一说,自成一派。曾与其弟祖俭居明招山讲学,创丽泽书院,邀集鹅湖之会。乾淳间与朱熹、张栻齐名,人称“东南三贤”。卒谥成。所代表的学派为金华学派,亦称“婺学”和“吕学”,属浙东学派之一。吕祖谦在学术上力图调和朱学和陆学,并“兼取其长”(同上书)。他像朱熹那样将具有道德属性的“理”或“天理”看作是宇宙万物的总原则,说“理在天下,犹元气之在万物也”(《东莱左氏博议》卷1),“理在天下遇亲则为孝,遇君则为忠,遇兄弟则为友,遇朋友则为义”(同上书)。同时又像陆九渊那样强调“心”的作用,说“心即天也,未尝有心外之天;心即神也,未尝有心外之神”(《东莱博议》卷1),提出“心即道”也就是“心即理”的观点,将“心”抬到“理”的高度,实际上偏重于陆九渊的“心学”。重视“三纲五常”的作用。说“圣人之遗泽三纲五常之犹未亡者,阴有以扶持之也。”否则,“人之类灭久矣。”(同上书,卷3)尤其强调“仁”和“礼”。“盖仁者,人也。仁之一字,已自尽了,更说礼字,又可以知其等差高下。天下之理,除了仁和礼,更有甚事。”(《遗集》卷18)“仁者,天下之正理也”(同上书)。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论,又吸取了张载和二程的气质之性的观点,说“性本善,但气质有偏,故才与性亦流而偏耳”(《遗集》卷20)。把人生下来固有的“仁义礼智”的“善端”,称为“道心”;而被“气”所御而“堕于私意人欲”的“私心”,称为“人心”。 “‘人心惟危’,人心是私心; ‘道心惟微’,道心是本心。‘精一’是仔细之意。既能精一,则信能执中矣。”(同上书)又将至善的“道心”称为“内心”,至恶的“人心”称为“外心”,认为人之所以由善变恶,都是由于“外心(人欲)日炽,内心日消”的结果,是“气质”造成的。认为道德修养的途径在于自存“本心”和“反求诸己”。说“万物皆备,初非外铄。惟失其本心,故莫能行。苟本心存焉,则能力行焉。”(《遗集·礼记说》)又说:“圣门之学,皆从自反中来”, “本不在外,自求而已”(同上书,卷18)。为了做到自存“本心”,应该做到“居敬”和“诚存”。“敬之一字,乃学者入道之门。敬也者,纯一不杂之谓也。事在此而心在彼,安能体得敬字。”(同上书,卷20)要求人们排除一切杂念、私欲,专心致志地进行内心修养,以达到“内外一体”的“仁”的境界。吕祖谦为学主“明理躬行”,重视道德的“践履”。晚年与倡“事功之学”的陈亮结为挚友,吸收永嘉和永康学派的经世致用之说,提倡务实的学风,反对空谈阴阳性命之说。他明确提出以“明理躬行为本”(《乾道五年规约》),即用“三德三行以立其根本,根本既立,固是纲举而目张” (《周礼说》)。 “三德”就是“至德以为道本”、“敏德以为行本”、“孝德以知逆恶”;“三行”就是“孝行,以亲父母”;“友行,以尊贤良”;“顺行,以事师长”(同上书)。其基本宗旨是要人们注重道德的践履。他的主要著作有《吕东莱先生遗集》、《东莱左氏博议》、《吕氏家塾读书记》、《大事记》、《文海》、《古周易》、《宋文鉴》、《书说》、《春秋左氏传说》、《春秋左氏传续说》以及与朱熹共辑的《近思录》。 吕祖谦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婺州金华(属浙江)人。祖籍寿州(今安徽凤台)。隆兴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累官著作佐郎兼国史院编修官。曾邀集鹅湖之会,开浙东学派。著有《东莱集》、《吕氏家塾读书记》。散文创作反对空谈,所作文辞闳肆辩博、凌厉无前。 ☚ 楼钥 陆九渊 ☛ 吕祖谦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寿州(今属寿县)人,吕大器子。南宋隆兴(1163~1164)间进士,复中博学宏词,历太学博士兼史职,官至直秘阁著作郎、国史馆编修。与朱熹、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为学主“明理躬行”,治经史以致用,反对空谈阴阳性命之学,开浙东学派先声。淳熙二年(1175)在信州鹅湖寺举行哲学辩论会,竭力调和朱熹、陆九渊两派。学者称东莱先生。卒谥成,后改谥忠亮。著有《东莱集》40卷、《东莱左氏博议》25卷、《吕氏家塾读诗记》32卷、《春秋左氏佳说》20卷、《大事记》12卷、《少仪佳传》、《卧游录》等。另编有《宋文鉴》、《古文关键》等。 ☚ 吕广问 魏杞 ☛ 吕祖谦 吕祖谦公元1137年~1181年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学者,和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孝宗隆兴进士,历任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宣教郎、著作郎等,创金华学派。在所撰《文献通考》中有对钱币的论述。对于货币的作用,他说:“推本论之,钱之为物,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至于百工之事皆资以为生,不可缺者。”但他认为对货币既不能“重之太过,一切尽用”,也不能“废之太过,一切尽不用”,而应当“得中”。他反对货币贬值,把铸造足值钱币以防私铸和掌握钱币权看作是国家的最大利益所在。他对当时的纸币(交子)产生于四川认为是当地原来用铁钱,铁钱太重,不便于流通,故民间自发创造了代用品交子。这一分析说明交子产生于货币流通手段职能是有见地的;但他认为铜钱流通地区并无发行纸币必要,却带有片面性。 ☚ 杨万里 辛弃疾 ☛ 吕祖谦1137~1181Lü Zuqianscholar of Li school of Confucianism and man of letters of the Song Dynasty,also called Sir Donglai by scholars. Works: A Collection of Donglai,etc. 吕祖谦1137—1181南宋理学家、文学家。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隆兴进士,曾任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学宗张载,程颐等人,与朱熹、张栻齐名,称“东南三贤”。博通史传。反对空谈阴阳性命之说,开浙东学派先声。曾邀集鹅湖之会,企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关于治学方法的争执。散文笔锋犀利,议论精密。有《东莱集》四十卷及《吕氏家塾读诗记》、《东莱左传博议》等, 编有《宋文鉴》、《古文关键》等。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宋婺州金华(浙江金华)人。隆兴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预修《徽宗实录》,编纂《皇朝文鉴》。其学以关、洛为宗,兼采诸儒。心平气和,不立崖异,与朱熹、张栻友善。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开浙东学派之先声,学者称为“东莱先生”。今有《吕东莱集》行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