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后赤壁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① ,将归于临皋②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③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④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⑤ 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⑥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⑦ 而上,履巉岩⑧ ,披蒙茸⑨ ,踞虎豹⑩ ,登虬龙⑪ ;攀栖鹘之危巢⑫ ,俯冯夷之幽宫⑬ 。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⑭ ,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⑮ ,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⑯ 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⑰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前赤壁赋》是记夏历七月十六夜的江游,本篇是记十月十五夜的江游,读者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两赋因季节不同而呈现的景物的变化。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派新秋的景象;后赋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初冬江上之景。除了时令景色外,两次夜游的起兴和游程也大不相同。第一次是有目的、预先计划好的月下泛舟,人不离舟,所写的只是江与月,感情和议论也围绕着江与月而发,一气贯彻;这一次却并无江游的预谋,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才再度泛舟的,而且还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得多,展示的景色也因之而繁富。但更重要的区别是,前赋是作者以自己出面,发表了一篇议论,写的是舟中发生的实事;后赋则用道士化鹤这一俨然是印证前赋“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作为高潮也作为余韵,以抒发超脱的情怀。对这两赋的意境,清代批评家金圣叹的领会颇为高明,他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评道: “前赋是特地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又说: “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把前后两赋的异同和关系说得相当透彻。 如果道士化鹤掠舟而过又到斋中相见不是托之于梦幻,那就变成一个荒诞的神怪故事,情趣也就因之顿减了。作者将这情节置之于若疑若信的恍惚的梦境,便觉得满纸空灵奇幻之中,作者的精神状态却是真实可信的。鹤是实体,梦中的道士为鹤的化现,是作者的积想所致的幻觉。从这个幻觉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了。 此赋的写景,一向被历代文评家所推赏。其杰出之处在于不假辞藻,自然而工致。如首段的“人影在地,仰见明月”;第三段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等语,全用白描,却给人以清新之感,字面质朴而诗情丰腴。这是诗人突入了自然之后,汲取了风景的精髓,以简约平淡的语言给以准确表达的缘故,其风味极像陶渊明的诗句。苏轼在古代诗人中最倾服陶渊明,自称“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见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所述)。爱陶心切,便不知不觉追求着陶渊明“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的境界。 写景写得好,是因为景中有情。所谓景中有情,不一定是在刻画景物时寄予感慨,而在于所刻画的对象中透露出作者的视角,作者对景物的体会,也即是有作者的诗情在内。于是风景与人格一致,达到了方苞所谓“胸无杂物,触处流露,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篹》评此文引)的主客观契合的创作心理状态。 此赋的散文味更重,但音律依然有韵文的铿锵。好几处押的是“藏韵”,有如书法笔画中的藏锋。如第二段“藏之久矣”的“久”,与上句“酒”押韵;第三段“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识”,与前面“尺”、“出”押韵;“盖二客不能从焉”的“从”,与前面“茸”、“龙”、“宫”及后面的“动”、“涌”、“恐”押韵;“听其所止而休焉”的“休”,与前面“留也”的“留”和“舟”、“流”押韵,韵字后面均带虚字作尾,都必须在诵读时才能体察。赋的古义为诵,古人称不歌而诵的为赋,赋原是要诵读才能诵出滋味来的。 字数:2460 何满子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辞赋名篇,北宋苏轼作。《四库全书》、《苏东坡集》等见载。其写作背景与时间,可参看《前赋》。此篇内容,承《前赋》而来,以记游写景为主。文章先写冬天月夜,寥落幽峭,心绪清远闲放。再写山水之乐,行歌互答之趣。复从“乐”字引出“叹”字,转入抒情,或是内心的悲凉,或是寻求苦闷的解脱,或是不甘沉沦的挣扎,皆交织于胸中。迷离恍惚,引人思索。作者似乎已经解脱了《前赋》所流露的矛盾苦闷心情,却更显现出浓厚的虚无色彩。把掠舟西飞的仙鹤即系梦中的道士所化,益之以问而不答,更增加了文章的神秘感。这一篇赋,描绘四时山川景物,以及危崖、峭壁、怪石、古木,均极逼真,读之如亲临目睹。文章宛转曲折,含蓄深沉,诗意浓郁,富于浪漫情调。而笔触纵横变化,不可捉摸。从构思之新颖来看,似超过其他赋作。明·焦竑《坡仙集》卷十五载,东坡在贬所,随缘自适,寄情山水,无日无客,要人说鬼。一方面显示出胸怀旷放,不以荣辱为念;一方面借以排遣内心苦闷和烦恼。故发而为《前》、《后》两赋,实乃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真可以“一洗万古”(强幼安《唐子西文录》)。 ☚ 后雪赋 后杞菊赋 ☛ 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苏轼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qiu)龙,攀栖鹘(hu)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jia)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pian xian),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步行出发,打算回到临皋去。有两个朋友跟着我一道去,路过黄泥坂,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了。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看看,一轮明月高挂空中。彼此互相望望,都很喜欢这景色,于是一边走一边唱,互相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了口气说:“有好友却没有美酒,有美酒又没有佳肴。月色皎洁,晚风清凉,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朋友说:“今天傍晚,我撒网铺到一条鱼,大嘴巴,小鱼鳞,样子好像松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好酒呢?”我回家去跟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好久了,是留给你临时需要的。” 于是我们带着酒和鱼,再次划船到赤壁下面游玩。江水流得哗哗响,陡峭的江岸有千尺来高;山显得高了,月亮显得小了,水位低落,原本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离上次游览的时间没有多久,以前的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我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踏着险峻的山崖,拨开杂乱的野草,蹲在虎豹似的怪石上,再爬上形似虬龙的古树,攀到猛禽的高巢,俯视冯夷居住的深宫。两位朋友都不能跟我上来。我划然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了,高山共鸣,深谷回响,风刮起来,水向上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阴森恐惧,怕得不敢停留。于是回到船上,将船撑至江中,任凭它漂到什么地方。此时已近半夜,四面看看,一片寂寞清冷。刚巧有一只鹤,从东边飞来横穿江面,翅膀像车轮那么大,尾黑而身白,发出长长的尖利叫声,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 不一会儿,朋友们辞去,我也睡了。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走到临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之游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哎呀!我知道了。昨天夜里,边飞边叫经过我小船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陡然惊醒。开门一望,什么也没看见。 〔评介〕 在完成了吊古伤今,抒发谪居期间的苦闷和超然旷达情怀的《前赤壁赋》后,苏轼意犹未尽。三个月后,他再游赤壁,写下了颇具特色的《后赤壁赋》。作品借赤壁暮秋初冬景色的描绘,独登西山的悲惧,白鹤道士的幻梦,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孤独悒郁、人生如幻的情思和虚无缥渺的思想感情。这是作者长期被贬谪、内心充满矛盾的反映,也是作者受佛、老思想影响较深在作品中的流露。 以时间为序,本篇赋的第一段写了再游赤壁的起因。同《前赤壁赋》一样,作者首先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由于三个月前曾游过赤壁,这次并未想再次重游。但是,当作者打算从雪堂回到临皋时,有两位朋友也一道跟从。时值秋末冬初,“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诗人的视线由低至高,俯见人影,抬头望月,触景生情,顾月而乐。感情则由内向外,由乐而歌,歌而互答,人己同乐。作者层次分明地写出了月光下、朋友间、歌声中诗人的欢快心情。晚秋初冬的明月,朋友的歌声,激发了诗人的游兴。但是,“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恰好一朋友说他傍晚刚捕到了鱼,而妻子又出人意外地说她藏着好酒。于是,有明月,有朋友,有鲜鱼,有美酒,样样俱备。他们便再游赤壁,度此良宵。 第二段写作者再游赤壁和独登西山的所见所感。诗人仅用“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就概括出眼前赤壁的景色。有声、有形、有对比、有引用,简洁洗炼,鲜明地反映出不同季节山水面貌的变化。面对着万物萧疏、山川改容的凄凉景色,诗人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由衷感叹。字里行间包含着人生的变幻莫测,融注着作者内心的不尽忧伤。 与上次的同船游玩不同的是,这次诗人独自上岸攀登。他“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三言六语的对偶排比句式,虎豹虬龙的形象比喻,登树攀巢动作的夸张,突出表现了诗人无险不登的勇气和居高临下的气势、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和勇于进取的鲜明个性。游玩到此,诗人由乐转悲。他“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从而既完成了对陡壁、怪石、危巢、古木等具有幽深之气的山间夜景的描绘,又吻合了作者“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长啸后的寂静和恐惧使他不敢久留,于是便回到船里,“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至半夜,四周寂静,刚有孤鹤划江而过,诗人感情上的波涛也随之趋于平稳。而这只孤鹤,不正是作者孤寂冷漠的复杂感情的体现吗? 第三段通过道士化鹤的梦境,反映了作者虚无消极的佛老思想。朋友走后,“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道士的疑问语气,超然飘逸的情趣,肯定了作者赤壁之游的快乐,与作者的随遇而安、无往而不乐的心情相呼应。然而,这不过是一场梦。“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这含蓄地表露了人生如梦的感叹。作者从飞鹤探舟而展开想像,将鹤与道士合二为一,他的心情也由乐而悲,由悲而逸,由逸而空。这种幻觉和梦境的描绘,为作品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增添了低沉、哀婉的情调。 这篇赋继承和发展了六朝抒情小赋的特点,既“体物写志”,又不过分“铺张扬厉”。诗人融情于景,寓情于物,行文如流水,舒展自如。作者还善于吸收前人诗文句子中的精华,并加以创造性的发挥。从“木叶尽脱”、“月白风清”、“水落石出”、“山高月小”等句子中,既可以看出前代文人对作者的影响,也可看出诗人巧夺天工的绝妙手法。 ☚ 前赤壁赋 浊醪有妙理赋 神圣功用无捷于酒 ☛ 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宋苏轼撰。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通过抒写初冬月夜的赤壁之游,创造了超然逍遥的幽美意境,表达了作者清高自乐的思想情怀。文章先写初冬月夜之景和踏月之乐,隐伏游兴,以引出再游赤壁;继写酒肴俱备,隐伏更动游兴,于是推出赤壁之游,重点写江上景物异于昔游所见、舍舟独游之豪兴和鸣鹤掠岸,为后文得梦伏笔,最后写游后一梦,回应上文孤鹤,收束全篇。全文构思奇幻浪漫,虚实结合,形散神凝,文笔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写景叙事绘形绘色,使人如临其境。此文与《前赤壁赋》为姊妹篇,但各有特点。前赋人的活动限于舟中,此赋人的活动在江岸;前赋字字秋色,后赋句句冬景;前赋主要谈玄说理,此赋侧重叙事写景;前赋重在表现作者不以得失为情的旷达襟怀,此赋更多流露出遗弃尘世的思想。 ☚ 前赤壁赋 游沙湖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