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后西游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后西游记》后西游记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金阊书业堂刊本《后西游记》扉页书影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金阊书业堂刊本《后西游记》正文书影 清初白话长篇神魔小说。四十回。不题撰人,署“天花才子评点”。作者有二说:一云吴承恩,一说梅子和。成书于清初。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初本衙藏板本,藏大连图书馆;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金阊书业堂刊本,藏国家图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金阊书业堂刊本,藏上海古籍出版社;清道光元年(1821)贵文堂刊本;清光绪二十年(1894)东荂书室石印本。1985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明末清初小说选刊”排印本衙藏板本,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清乾隆五十八年金阊书业堂刊本,1989年北京宝文堂书店排印本。 经过许多岁月,花果山依旧青峰挺黛,绿岳参天。一日闻得空中一声巨响,从山顶大仙石的山缝中,又迸出一个小石猴,取名孙履真,号齐天小圣。得通臂仙指引,小圣去了西牛贺州青龙山白虎洞学了定心、养气之法,回花果山后,在无漏洞有一火眼金睛尖嘴缩腮的老猴传授仙机密旨,会了七十二般变化。山中众猴都奉他为山主。 小圣取了当年孙悟空使用过的金箍棒,征服龙宫,降服山虎,与阎王理论了生死之道,又变成黄骠马混进南天门,将身一纵,到了齐天大圣府。见蟠桃园中,三千余桃树尽皆枯枝,小圣便往瑶池索讨仙桃、仙酒,王母娘娘传命说无以为请,小圣吵吵嚷嚷。西王母无奈之下,奏禀玉帝,玉帝派天兵天将来捉拿小圣,不料都被小圣打得落花流水。混乱之中,从西方永安宫请来齐天大圣救驾,终于降服小圣,给他套上金箍儿,打发回无漏洞。佛师唐三藏从大圣处得知小石猴前后之事,不觉大惊,决定要去人间探听真经度世消息。他俩变作疥癞僧人,三藏名大壮师父,悟空叫吾心侍者。先到凤翔法门寺,再往长安洪福寺,见两寺僧人都忙于劝人布施,大兴土木,迎接佛骨。师徒对借佛敛财之举,感慨万千,便往灵山向世尊求教度世之法。到了灵山,世尊告诉二人:当年尔等虽求得真经,却未求得真解,真经遭到歪曲,以讹传讹,谬误百出。只有取得真解,才能准确地解读真经,得免曲解。 此时正是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长安城中正忙着迎接佛骨,刑部侍郎韩愈上表切谏,被贬为潮州刺史。山中净因庵大颠和尚与韩愈探研儒释二家之道,两人十分相洽。唐三藏、孙悟空认定大颠为求真解之理想人物,从而推荐大颠,大颠决心出山明法,前往长安,主动揭了榜文。宪宗大喜,赐号半偈法师,人称唐半偈。唐三藏赠他法宝木棒,孙悟空教了他紧箍咒言。唐半偈念诵紧箍真言,孙小圣头痛不止,经通臂仙说明,找到唐半偈,欣然认半偈为师,取号小行者,往龙宫借了那匹负河图的龙马,同往西天取真解。 半偈师徒一路行来,到了五行余气山,于佛化寺收伏了猪八戒与高翠兰所生之子猪守拙,改号猪一戒,同去西天取经。一戒见到金箍棒,说父亲有柄九齿钉耙,可降妖伏怪。小行者、猪一戒同去寻找猪八戒讨钉耙,但钉耙已被济众寺自利和尚借去,此人贪心,不肯轻易归还。小行者和猪一戒变成苦禅和尚、鹗化道人,用计骗过,方取回钉耙。 三人西行月余,到了葛村、滕村,此处一片葛藤乖戾之气,充满山川,化生出一个妖怪,自称缺陷大王,原是一只獾子精。收伏了缺陷大王,不日到了流沙河地面,有骷髅头幻化的妖怪媚阴和尚。他冒充沙弥,将半偈骗入窀穸庵中,幸得真沙弥前来相救。此真沙弥原是金身罗汉的徒弟,奉三藏法旨,作为沙和尚替身之人。沙弥拜唐半偈为师。 四人渡过流沙河,继续西行,不日到了万寿山。有当年镇元大仙在此山五庄观修真,因小行者傲不为礼,半偈被三昧大火围在火云楼中,幸得孙大圣指点,得观世音菩萨甘露灭了大火,镇元大仙转怒为喜,请师徒吃了人参果。 继续前行,遇到一条大河,忽飘来一只小船,半偈等上了船,被狂风吹抵岸,到了罗刹鬼国。上岸住宿在刹女行宫,当年娘娘曾被猪八戒害了性命,如今捉了一戒报仇,太子黑孩儿要将师徒一网打尽。小行者在地藏王菩萨指点下,破了阴风惨雾,救了一戒,于是师徒离了鬼国,继续向前进发。 行了二、三千里,到了弦歌村,此处尊崇儒学,仇视佛教,以释家为异端,有云“不耕而食是民贼,不织而衣是盗人”。师徒在村中到处碰壁,幸亏小行者化出金刚显世,才使村民敬畏,师徒得能脱身。 前行到了玉架山,其山方圆近千里,原来家家好佛,人人崇僧。然而自文明天王占据此山,大兴文明之教,排斥异己,仇视释教,以文笔代枪刺人,故文明天王被小行者称做文明妖精,并在文昌帝君处查清天王乃麒麟所变,文笔即孔子用来著《春秋》之笔。文昌帝君派魁星前去收了笔,伏了麒麟,师徒才得继续前行。 不日到了温柔村,全村只有一所画楼,其中主仆全是女流,强迫师徒四人在此安家成亲。幸被小行者查清底细,女人原是由野鹿幻化而成,要采取半偈之阳。小行者将一把毫毛变成众猎户,吓退野鹿,因而得能脱身。 经过十恶山、上善国,到了阴阳二气山。师徒为了赶路,凿通阴、阳二山,得罪了阴、阳二大王,双方便争斗起来。二大王被打败,向造化小儿求助。造化小儿专用圈子圈人,这些圈子名目繁多,有名圈、利圈、富圈、贵圈、贪圈、嗔圈、痴圈、爱圈、酒圈、色圈、财圈、气圈,还有妄想圈、骄傲圈、好胜圈、昧心圈种种。百般圈套,惯会弄人。名利富贵、酒色财气等圈都套不住小行者,最后用了好胜圈才将小圣套住。经李老君指点,小行者才领悟:“如今世道,只好呆着脸皮让人一分才能过日子。”终于跳出好胜圈。 又行了数千里,途中降服了看得明、听得细、嗅得清、吮得出、立得住、想得到六贼,击杀了行尸、立尸、眠尸等三尸大王,使贪淫好乐的不老婆婆羞惭而自尽,在五脏之庙制死蜃妖,才往灵山而去。 行了月余路程,见前方高山挡住去路。此处原无高山,佛祖担心东南僧众生性不良,缠扰求经,移来灵鹫后岭,成为中分岭,隔绝东南孽气,岭上还造了中分寺,由大辨才菩萨检验后方能过岭。半偈、小行者、沙弥愿从关内过去,没有生事。一戒贪图走关外捷径,弄得头破血流,迟迟方赶到。过中分寺,经莲花村到西村从东寺,遇到冥报和尚从中作梗,打算将师徒一齐咒倒,幸亏笑和尚传授了解毒咒的偈言,方始化凶为吉。 又行数日,山浮瑞气,水现祥光,前行来到云渡山。得牧童指点,勿使肝火动、脾风发、肾水枯、肺气弱,否则将永无出头之日。果然经历地、水、风、火考验之后,方觉胸中豁然开朗。再前行时,路旁闪出一个草庵,笑和尚从庵中走出,师徒拜伏于地,称谢不已。次日不见草庵,也不见笑和尚,知是佛师显灵。师徒参拜了玉真观、雷音古刹,又见到笑和尚,也终于见到世尊,于是求取真解。世尊叹息道:“我既造真经,岂惜真解?只可怜你那中国人心欺诈,世事偏颇,杀生害命,造下无边恶业。”又说:“只恐中国的孽重魔深,自生嫉妒,求去也与不求去一般。”但最终还是将真解传与半偈师徒。 小行者把手在灵山石上一招,即招出一片慈云来,大家驾起云头,一阵香风,将慈云吹往东来。此时宪宗皇帝已经晏驾,穆宗即位,已是长庆四年。唐半偈西去求解,经历五个年头。穆宗皇帝询问宰臣,乃知确有求解之事。半偈经世尊允准,登坛讲解,忽地半空飞来笑和尚,现出真身,原是玄奘法师,将半偈师徒一齐携往西天。 后西游记本书是百回本《西游记》的续书。书叙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成佛后,永离花果山。过了许多年月,花果山又产一石猴,开状酷似悟空。在通臂猿的启蒙下,小石猴道心开发,立志踵武悟空,自取姓名为孙履真,潜心修炼,寻师学艺,经过一番周折,最终彻悟,心与悟空相遇,尽得仙机密旨和斤斗云、七十二般变化,并得到如意金箍棒。接着闹龙宫、地府,又到天宫,闯到瑶池强索御酒、仙桃,与天兵天将争斗。太白金星请来孙悟空,一番言教,使小圣拜伏。却说当年唐僧取经回东土,使佛法盛行。到唐宪宗,一味信佛,又不识清净无为、善世度民之妙理,只讲求祸福果报,聚敛施舍。唐三藏和悟空深憾愚僧败坏佛法,便再上灵山,问明如来。原来当年传经时未传真解,致使以讹传讹,渐渐失真。如来遂令唐僧与悟空前往东土物色取解之人。时韩愈因上表谏迎佛骨,被贬潮州,遇大颠法师。大颠不满世风和俗僧,誓以清净规正贪嗔,慨然出山,来到长安,上表宪宗,谏以无为清净为本。表上,长安盛传其名。三藏与悟空闻知,遂定大颠为求解之人。悟空使法封了真经,使俗僧不能开经乱讲。宪宗得知真相,乃张榜征召前往西天求解之人,大颠揭榜,宪宗赐号“半偈法师”。三藏和悟空来会半偈,授以法器,《定心真言》及紧箍咒。半偈念动真经,招来孙小圣,收为徒弟,取法号为小行者,出长安西行,沿途又收伏猪八戒之子猪守拙,取法号为猪一戒。过流沙河,收沙悟净之徒小沙弥为徒。离长安不远,遇缺陷大王,专以缺陷害人。在太白金星帮助下,小行者用金填缺陷,制服魔王。又过解脱山,解脱大王以三十六坑、七十二堑之险欲害半偈,将半偈捉入妖洞,一戒、沙弥难敌情魔,一并被擒。小行者将计就计,进入妖洞,以巨石压死魔王,驱散众妖。过五庄观,镇元大仙在火云楼放大火,考验小行者。小行者在悟空指点下,到观音处借得柳枝甘露,一举灭火。又来到阴山鬼国,宿刹女行宫。猪一戒到街上化斋,惹出是非,被太子黑孩儿捆到宫内,而鬼国娘娘正是火焰山牛魔王之外室玉面狐狸精,与猪八戒有宿仇,见了一戒,定要父债子还。小行者借观音之力,破除魔法,救出一戒,擒住黑孩儿。半偈宽宏大量,放还太子,牛魔王感激来谢。又遇文明天王,以一支文笔为法宝,专与佛教作对。他用文笔将半偈师徒压倒,小行者逃脱,请来魁星,取回文笔,使文明天王现出麒麟真身。过生香村,三麝精设美人局欲采半偈师徒之元阳,被小行者破除。过十恶山,小圣使用反间计,使诸恶自残,以恶克恶,最后将他们一举打尽。过上番国,被国王捉拿。先是,太后信佛,斋敬甚勤,招至一古佛,将太后摄去,此古佛与半偈长相相同。小圣辨明原委,即去九尾山,侦得古佛乃一九尾狐所变,便智擒九尾狐,救回太后。过阴阳二气山,阴大王放寒气,阳大王放热气,阻碍半偈师徒。小行者放倒界碑,沟能二气,二大王恼怒,捉去半偈和一戒,并解送造化小儿处。小行者寻来,造化小儿与小行者赌赛本事。小行者跳出名利酒色财气贪嗔痴爱等圈,却跳不出好胜之圈。经太上老君开导,小行者除去好胜之心,自然跳出,造化小儿即送还半偈。过震村,得知皮囊山三尸妖吃生人度日,小行者师兄弟三人即去打死三尸,为民除害。大剥山不老婆婆有一女娲补天时用过的玉火钳,天下无敌手,闻知齐天大圣金箍棒厉害,便专等与之厮杀。半偈师徒来到,被不老婆婆拦住,沙弥和一戒皆不敌,小行者出马,酣战一场,不老婆婆败下阵来,却喜杀得痛快,欲留小行者再行厮杀,于夜间偷走半偈。小行者救回师父,又大胜不老婆婆。不老啊婆婆羞愧难当,自触巨石而死。又遇蜃妖作怪,吐气为城,吸食生人。半偈等人被吸入,小圣到龙宫请来龙王,除了蜃气,内外夹攻,战死蜃妖,半偈等脱险。过中分寺,大辨才菩萨奉佛祖之命在此考验僧众。半偈师徒入挂碍关,其他人无碍,唯一戒用心不纯,被挂得衣衫蓝缕,头破血流。又到莲化村,遇冥报和尚兴从东之教,倡导庄严富丽,以与西土的清寂淡泊相对抗。一戒前去化斋,被冥报咒倒; 沙弥寻来,复被擒拿。半偈和小行者得笑和尚偈言,解除冥报的毒咒,冥报与之斗法、谈禅,皆败,羞愧而死。过云渡山,历经地水火风的考验,心境洞明,道路平坦,并得到笑和尚的接引,见到佛祖。佛祖道:“我既造真经,岂惜真解?只恐中国孽重魔深,日生嫉妒,求去与不求去一般。”然终传真解。半偈师徒得真解后驾祥云径回东土。时宪宗已死,穆宗即位。半偈启封开经,登坛讲解。这时半空飞来笑和尚,现出原形,原是三藏法师,将半偈师徒一齐携去西天。随后,东土一些不肖僧人败坏佛法,所谓真经真解,渐流渐远,复失其真。半偈师徒在灵山见世尊眉间射出一道白光,照得天下通明,只见东土沉沦,于是俱归极乐世界。 百回本 《西游记》 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来: 一是对《西游记》的各种评点、解说蜂起,阐幽探微,以至有“谈禅”、“说法”、“心学”、“理学”各家之说; 二是出现了 《续西游记》、《后西游记》和 《西游补》这样一些续书。 大凡续书,不外乎是对原作的模仿、发展或者改动,无论怎样着手,都必然要反映出作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评价,也就是说,续书作者对原作的看法不可避免地制约着续书的创作。《后西游记》对《西游记》的模仿是显而易见的:大到结构、人物,小到细节、道具,都有仿照原作的情形。原作以唐僧取经为全篇骨架,续书则在框架不变的情况下改换了人物。作者借净坛使者猪八戒的嘴说出自己的构思:“今访圣僧往西天求解,要我老弟兄三人,各寻个替代,以完成前边功行。”于是便有了得孙悟空仙源灵派的孙小圣,得猪八戒精血所传的猪一戒,得沙和尚衣钵传授的小沙弥。这几位“替代”不仅容貌酷似他们的先人,而且性格也得真传。至于唐僧的“替代”,则更显出作者竭力模仿原作的用心:因为唐僧玄奘历史上实有其人,取经也是实有其事,作者就找到中唐名僧大僧作比附,身份相当,只是历史上的大颠压根儿就没有西游求解这回事。就故事情节而言,《后西游记》读来也有似曾相识之感,因为有的情节是原作的改编甚至翻版。如第九回小行者到龙宫索要龙马,即取法原作中孙悟空到龙宫强索金箍棒;过流沙河,情节处理与原作中过黑水河相似;取经人在生香村的遭遇,使人想起原作的 “四圣试禅心”; 二十七回的 “真假唐半偈”,读者也很容易看出它和原作的 “真假美猴王”的渊源关系。有时作者则故意点破,和原作形成照应,借此扩大作品的艺术容量。如过罗刹鬼国,牛魔王、铁扇公主、玉面狐狸精等人物重新登场,而把这一场磨难的起因归结为玉面狐狸精要报猪八戒的前世之仇; 而第三十一回的六个妖贼,就是当年被孙悟空打死的六个剪径毛贼还魂。 《后西游记》和原作这种难以割袭的联系,理所当然地成为评论者批评这部小说的重要视角。清人刘廷玑《在园杂志》说:“近来词客稗官家,每见前人有书盛行于世,即袭其名,著为后书副之,取其易行,竟成习套。……如 《西游记》乃有《后西游记》、《续西游记》。《后西游》虽不能比美于前,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若《续西游》,则诚狗尾矣。”邱炜萲在《菽园赘谈》 中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冥飞 《古今小说评林》则说: “《西游》借三藏取经,写出许多胡说;《后西游》 乃捏造出大颠求真解解真经,又写出许多胡说,皆可以喷饭之作也。但《西游》之文,讽刺世人处尚少,《后西游》则处处有讽刺世人之词句,其写解脱大王、十恶大王、造化小儿、文明天王、不老婆婆等等,无非骂世而已。于此可见作者之一肚皮不合时宜也。”话虽说得自相矛盾,但总的倾向是肯定《后西游记》,甚至以为它有超过《西游记》 的地方。而陆绍明 《月月小说发刊词》则是全盘否定的态度:“邱氏著《西游记》,而后人又著《后西游记》,……画虎类狗,刻鹄成鹜,不足观也。”鲁迅也认为《后西游记》的思想意趣“亦同《西游》,而行文故事并逊。” (见 《中同小说史略》) 当代学者中则有为 《后西游记》鸣不平的,认为这部小说内容上的某些精华部分,是吴承恩所未及者,因此对鲁迅的 “一律抹杀,殊觉不为公允。” (见春风版后记) 如果仅仅将《后西游记》和《西游记》作简单的比较,得出以相互对立的观点是不足为怪的,因为上面提到的优点和缺点在作品中并存。正如我们已经介绍的那样,《后西游记》模仿《西游记》的情形几乎随处可见。无论从什么角度出发,都很难将缺乏创新的模仿说成是某种特色或优点,即使模仿得维妙维肖,也不免“优孟衣冠”之讥。何况,《后西游记》和原作相比,思想深度和艺术功力都明显不逮。就人物形象而言,《后西游记》的主要人物都以原作人物为模型。其中唐半偈的性格与唐僧有较大差异,他意志坚强,道心稳固,颇不同于唐僧的昏聩懦弱,是塑造得较为成功的,但这样一来,唐僧形象对佛教的反讽意味在半偈身上就荡然无存了。孙小行者虽然常有顽皮佻𠉂的表现, 但没有继承老大圣 (孙悟空) 的精神气质,动辄谈禅说法,有时连师父半偈也要洗耳恭听,和孙悟空貌合神离。从这个形象看,作者对原作的思想实质没有准确的把握 (或许是把握到了,但不赞同),结果把孙悟空的叛逆精神削弱、磨灭了;《西游记》对孙悟空这个正面形象亦寓讽谕之意,是丰富人物性格内涵的重要手段,孙小行者就缺乏这样的深度。猪一戒的表现,得乃父真传,是小说中逗笑的重要因素。但这个人物的性格发展不合逻辑。他在前半部分较正经,越到后来越显得憨笨愚蠢。无论从小说的主题思想还是情节发展看,这样的性格转变是缺乏内在依据的。作者想通过猪一戒这个形象来构成小说的喜剧风格,但顾此失彼,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沙弥的个性不突出,和原作中的沙僧如出一辙,可见作者对这个人物也没有自己的见解。这些方面还不足以说明 《后西游记》的重要缺陷吗?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在讽世讥时方面的独到之处。首先,小说的创作命意显得比《西游记》明朗,也更富有现实针对性。《后西游记》的中心事件是“求解”,而“求解”的缘起是因为真经被“乱讲”,佛教真义被歪曲。“求解”实际上是新的意义上的取经。作者巧妙地利用原作西游取经故事的余绪,一方面保持了故事的延续性,便于和原作照应,另一方面则翻出新意。“求解”这一行动本身就是对现实的否定,而要探求的所谓“真义”,仅仅是“目的”,到西天后求得的“真解”其实空洞,因此,小说着重表明的不是“目的”,而是“过程”,这一构思颇得《西游记》真谛,半偈师徒是在西行过程中渐渐悟得“心即是佛”,在种种磨难中得到自我完善的,与此同时,贯穿如一地对寺院和僧侣的寄生性质进行揭露和批判。从第五回的无中法师,到十二回的自利和尚,直至三十六回的冥报禅师,都是作者抨击的对象。作者明确揭示出僧侣们“佛田虽有,何尝真种? 不过借佛田名色,骗人布施而已”,那些 “高僧”、“法师”往往趋承贵势,借重王公大臣的信佛崇佛,登坛说法,“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其实以聚敛钱财为目的; 并进一步指出俗僧宣扬“祸福果报”,“使举世之人希图来世,妄想他生,不贪即嗔,却将眼前力田行孝的正道,都看得轻了。”如果说《西游记》对佛教的态度较为含混的话,这里对佛教的批判则是再清楚不过了。作者还用相当多的笔墨对儒学进行了批判。第二回通臂仙对孙小圣说:“儒教虽是孔仲尼治世的道法,但立论有些迂阔。……衣冠礼乐,颇有可观; 只是其人习学诗书,专会咬文嚼字。外号仁义,内实奸贪。”第二十二回到二十四回的描写,可看作对这段话的形象注释。弦歌村的老学究满口之乎者也,言之滔滔,其实是个抱残守缺的迂腐之辈,遇事则百无一能,斯文扫地。而文明天王则是流氓文人,他威胁孙小行者说:“我也不用刀剑杀你,只将文笔书你作 ‘妖僧”,写你作 ‘外道’,几个字儿,压得你万世也不能翻身。”他不但文笔压人,还以财压人,连半偈也感叹: “文人之笔,真可畏也!”其他如“文人越有名越假”,“那些人外面虽文,内中其实没有”等语,显然是作者借人物之口进行冷嘲热讽,自有一种不加掩饰的愤世嫉俗之情。 从以上分析看,《后西游记》的作者是一个下层文人,生活失意,郁塞不平之气发而为小说,和《西游记》声气相通,继承了原作的批判精神,对世俗世相作了不同程度的讥评,激烈之处,和《西游记》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从总体看,这部小说缺乏独创性。偶而显露的思想锋芒难以掩饰其基本思想的平庸,作者的立足点无非是三教合一、扶正却邪的老生常谈; 概念化的创作方法导致了小说艺术上的失败,尽管其语言是生动流畅的,但尚未形成鲜明的风格,而大量出现的抽象说教,则破坏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应该承认,它虽号为《西游记》的续书,却难和原作比肩。几百年来它在读者中的影响远不及《西游记》,个中原因不外乎此。 《后西游记》艺术上的致命弱点是概念化的创作方法,其形成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首先,作者为强调自我身心修炼的重要性,让社会人生中种种景况幻化成“魔”来考验取经人,以此印证“心正却魔”的思想,而忽视了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规律。其次,作者对《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没有准确把握。《西游记》在形象塑造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且不说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深受读者喜爱的形象,即使取经路上的妖魔如黄袍怪、东迟国三大仙、金鱼精、老鼠精、蜘蛛精等也为人们所熟知。这些“魔障”能深入人心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往往是人、妖、兽三者的有机结合,作者将人的思想、妖的神通和兽的形状揉合在一起,既有一定的象征意味,又有鲜明的个性,生动有趣。《后西游记》的作者注意到了这一特色,并刻意模仿。但他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时,只是进行简单的拟人,而没有作“物化”处理,使这些概念失去了形象依托,更谈不上性格化了,结果故事情节没有成为人物性格的轨迹,而成了概念的演绎和笨拙的说教。如缺陷大王的神通就是“若是富贵人家有穿有吃,正好子子孙孙受用,不是弄绝他的后嗣,就是使你身带残疾,安享不得。若是穷苦人家衣食不敷,他偏教你生上许多儿女,不怕你不累死。夫妻相好的,定要将他拆开。弟兄为难的,决不使你分拆。”他的看家本领是“将路上弄得七坑八缺,使一步步跌得头破血流”,杀手锏是“现一个万丈的深坑,将你跌下去,登时长平,叫你永世不得翻身。”而太白金星破除魔法的是一粒金丹,应了猪一戒的话: “如今的世界,有了金银之气,那里还有什么缺陷!”其他,如文明天王的法宝是一支笔,魔力无穷,正是为了证明“文笔压人”; 阴阳二大王的出现是为了阐述“人生天地间,宜一团和气,岂容你一窍不通,擅作此炎凉之态”的道理; 造化小儿的兴风作浪正是所谓的 “造化弄人” ……,举凡情、欲、善、恶等概念,都作群魔乱舞。每一回所要表达的意旨,几乎都由回目作一目了然的点题,如“缺陷留连,葛藤挂碍”(十三回)、“文笔压人,金钱捉将”(二十三回)、“颠倒阴阳,深穷造化” (二十九回) 等。 正因为《后西游记》是《西游记》的续书,我们不得不花一些笔墨将二书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这部小说作出较为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并总结它在创作上的经验教训。如果要问这部小说为什么值得一读的话,答案尽在以上的比较之中了。 后西游记长篇小说。明佚名著。四十回。此书为《西游记》续书之一。故事叙唐三藏师徒取得真经,却无真解,以致“愚僧胡言乱语”,哄骗百姓,唐半偈在小行者、猪一戒、小沙弥诸人保护下,重赴灵山,求取真解,途经不满山、解脱山、十恶山、阴阳二气山等地,历尽魔难,费时五年,行程十万八千里,才取得真解归来。本书剖世求解,寓意深邃,对明末社会现实与世道人情及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予以高度艺术概括,如缺陷留连,葛藤挂碍,文笔压人,金钱捉将等,精思妙议,极富理趣。作为续书,作者能另辟蹊径,不落前书窠臼,非大量附骥于名著后狗尾续貂之作可比。唯幻想多流于表面,议论亦不免空泛,较《西游记》仍逊色一筹。本书自清初迄民国有木刻、石印、铅印等二十种左右各式本子传世。一九八二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于植元校点本,一九八五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徐元校点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