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后汉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后汉书

后汉书

《后汉书》一百二十卷,南北朝宋范晔所撰,为二十五史之一。范晔博览经史,善于文事,因仕进不得志,遂根据当时已经完成之史籍《东观汉纪》,仿照正史体制,加以删定修改而成《后汉书》。注释方面,“八十八列传”部份为唐朝章怀太子所注,“三十注”部份为晋代司马彪所注。这两种注解均因五代之乱而告残缺。今以清朝惠栋所作之《后汉书补注》最好,可为读者参考。

☚ 后汉书▷   有志者事竟成。 ☛

《后汉书》

《后汉书》

东汉断代史。全书共一百二十卷,记载了上起光武帝建武元年(25),下迄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196年间的历史。其中本纪10卷和列传80卷是南朝宋范晔撰;志30卷是西晋司马彪撰。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浙川)人,初为彭城王刘义康参军,累迁至吏部尚书郎。后被贬为宣城太守,郁郁不得志,遂编撰《后汉书》。有人告发他与孔熙光谋立刘义康为帝,被处死刑。这时《后汉书》的本纪10卷、列传80卷业已完成。后来梁代的刘昭把司马彪《续汉书》中的8篇志抽出。“分为三十卷,以合范史”这就成了今天看到的《后汉书》。本书体例基本仿照《史记》、《汉书》,不同的是《后汉书》无表,还创立了《党锢列传》、《文苑列传》、《独行列传》、《方术列传》、《逸民列传》、《列女传》等新的类传,其中《文苑列传》、《列女传》对后世史家的影响较大。《后汉书》有不少篇章揭露了东汉后期的政治黑暗,特别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豪强势力膨胀,农民破产流亡、被迫起而反抗的现实。歌颂了一批刚直敢为和有气节的名士,对那些甘贫乐道、不肯与统治者同污合流的隐士,范晔也十分赞许。有的篇章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一些无神论思想因素,如《西域传》、《桓谭列传》。但总的来讲,这部书宣扬封建正统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记载符瑞、气运之类的内容很多。《后汉书》的传记中记载了不少轶事式的故事,如董宣强项,梁鸿娶妻,崔烈杖子等,都生动形象,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语言的骈俪化倾向明显,序文、论赞尤甚。

最早为范晔的《后汉书》作注的是梁代的刘昭,他的注侧重于说明史事的异同。最流行的《后汉书》注本是唐高宗的儿子李贤等人的注本,侧重字句的注释,只是错漏之处不少,中华书局标点排印的《后汉书》用的就是李贤等人的注,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黄山的《校补》,都是研究《后汉书》的重要参考书。


后汉书 - 可可诗词网

后汉书

 古代史学名著,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南朝宋范晔撰。南朝刘宋王朝距东汉已有二百多年,中间经历了三国和两晋,据近代学者统计,在范晔之前,历朝史家关于东汉的撰述,至少已有十八家,著名者如班固等人的 《东观汉记》、谢承 《后汉书》、司马彪《续汉书》、袁宏 《后汉纪》、刘义庆 《后汉书》 等。尤其是 《东观汉记》,曾经与 《史记》、《汉书》并称 “三史”,其影响是可想而知的。但是,范晔却后来居上,他的 《后汉书》一问世,诸家撰述便逐渐废亡,幸有喜欢搜奇猎异的清代学者索隐钩沉,才从各种类书中辑佚出吉光片羽。范晔虽为名门之后 (其祖父就是注 《谷梁传》的范宁),但 《后汉书》 的流行,却是靠其书本身的魅力。范晔以谋反被诛 (系冤案),而且沈约所撰 《宋史·范晔传》,还竭尽丑化之能事,从人格上攻击范晔,以后也没有任何皇帝正式为他平反。当他被杀时,《后汉书》只写完纪、传,没有表、志,过了数十年后,有人才将司马彪《续汉书》 中的 “八志”加到范晔《后汉书》 中,勉强凑齐了一部正史的规模。可见范晔 《后汉书》的流行,完全是靠了撰者本人的史识、史才和史笔。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今天关于东汉一代的主要概念,就是通过范晔 《后汉书》得到的。如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东汉尚名节”,就是范晔在 《后汉书》 中大书特书的。清代学者邵晋涵说: “东汉尚气节,此书创为 《独行》、《党锢》、《逸民》 三传,表彰幽隐,搜罗殆尽。” 此外,《文苑》、《列女》等 “类传”,也是 《后汉书》 首创的。值得一提的是,唐章怀太子李贤,即武则天次子,有感于母后专政,特召集学者注 《后汉书》,因为据范晔的看法,外戚干政是东汉亡国的主要原因。尽管章怀太子的这种微意当时无人领会,也许是不敢领会,但以他的名义注释的《后汉书》却成了后代最通行的版本。

古籍名著《后汉书》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 可可诗词网

后汉书

 纪传体断代史。一百二十卷。本纪十卷、列传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志三十卷,晋司马彪撰。成书于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446年)。
 范晔,字蔚宗。生于东晋隆安二年(398年)卒于宋元嘉二十二年(446年)。顺阳(河南淅川)人。其父范泰,长于经学,能文章。范晔“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后“出继从伯弘之,袭封武兴县王等侯”(《宋书·范晔传》),初为彭城王义康冠军参军,历官至尚书吏部郎。元嘉九年冬,因在彭城太妃(义康生母)丧中饮酒作乐,触怒义康,贬宣城太守,时年二十七岁。因不得志,“乃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烦补略,作《后汉书》,凡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合为百篇”(《史通·古今正史》)。由于宋文帝的赏识,后来又累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很受重视,因此引起“谗夫侧目”,一时朝贵咸加讥刺。后因参加孔熙先等人谋立刘义康为帝事,为人告发,被捕处死。
 范晔撰述《后汉书》的目的是“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宋书·范晔传》)。他认为:“春秋者,文既总略,好失事形,今之拟作,所以为短。纪传者,史、班之所变也,网罗一代,事义周悉,适之后学,此焉为优,故继而述之“(《隋书·魏澹传》引)。所以他采用了纪传体。原计划写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十志委托谢俨,“宋文帝令丹阳尹徐湛之就谢俨寻求,已不复得,一代以为恨,其志今阙”(《后汉书·皇后纪》)。十志既缺,至梁刘昭为范书作注时,始取司马彪《续汉书》的律历、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百官、舆服八志补入,“分为三十卷,以全范史”。但八志补入“未足弥补范氏之憾”(《后汉书集解述略》),因刑法、食货、艺文等重要的志,而司马彪书并缺。
 司马彪,字绍统,祖籍温(今河南温县),晋高阳司马睦之子。少时笃学不倦,然好色薄行,为睦所责,不得为嗣。彪由此后专心学业,博览群书,寄情著述。曾任秘书丞、散骑侍郎等职。
 《后汉书》是继《汉书》后的第二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一百二十卷,记事上起汉建武元年(25年),下讫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是东汉时期的重要史料。
 十卷纪记载了东汉十二个皇帝,从东汉创建者光武帝刘秀起,继之明,章、和、殇、安、顺、冲、质、桓、灵、献帝等,按编年顺序记述了东汉一代的史事大记。帝纪有一个特点就是附记笔法。在位短暂的小皇帝不能单独成传,便将其纪附于其他帝纪之后,如殇帝年幼,在位仅一年,无事迹可记,便附于《和帝纪》卷中。另外将皇后从外戚传中列入本纪中,成为最后一纪即《皇后纪》,而掌权的外戚则另有专传。
 列传八十卷分为:《刘玄、公孙述列传》等三卷、《宗室王侯列传》四卷、《李通吕布列传》等五十七卷、《党锢列传》一卷、《循吏列传》一卷、《酷吏列传》一卷、《宦者列传》一卷、《儒林列传》一卷、《文苑列传》一卷、《方术列传》一卷、《逸民列传》一卷、《列女列传》一卷、《外国列传》一卷。范晔根据历史特点的不同和自己的见解,在纪传体中创设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七个新的类传。东汉时,外戚与宦官交替擅权,排斥名士官僚集团,曾两次大兴“党锢之狱”。范晔为党人单独立传,列举了二十一个党人的事略。《党锢传》和《宦者传》反映了东汉宦官和官僚之间的矛盾。《独行传》和《逸民传》两传,前一传多记所谓因“特立卓行”而获得声誉,并由此进入仕途的人。后一传则多记那些自命清高、隐居不仕的人物。如《逸民传》记梁鸿与其妻孟光之事,自隐于佣保以违抗“浊世”,特载其《五噫之歌》。《方术传》多记载五行图谶、神仙怪异之事,也记述古代科学技术人物的活动,歌颂他们发明创造的功绩。如《华佗传》和《郭王传》便是。《列女传》是为有特殊表现的妇女而设立的。为妇女单独列传,起自于刘向,范晔第一次将它纳入纪传体史书中,自此例一开,后来作史者一般都沿用,从而使妇女在正史中占了一席。《儒林传》和《文苑传》有所不同,前者专记儒学大师的事迹,侧重于学术。而后者则专收文学家一类的人物,如杜笃、傅毅等人。两者界限分明,条理清楚。
 志三十卷分为: 《律历志》三卷,《礼仪志》三卷,《祭祀志》三卷,《天文志》三卷,《五行志》六卷,《郡国志》五卷,《百官志》五卷,《舆服志》二卷。其中《律历志》上卷讲“律准”和“候气”,中卷记东汉历法家对历法的论述,下卷谈历法,反映了东汉时期科技发展水平。《礼仪志》记载了重要节令、祭祀、丧事、君臣仪式,从中可以了解封建礼仪制度和社会风俗。《祭祀》以皇帝祀神活动为主要内容。《天文志》和《五行志》是仿照《汉书》的《天文志》和《五行志》撰写的,前篇记载了王莽至东汉末年的天体变异,后篇记载自然界的异常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怪异之事。《郡国志》相当于《汉书·地理志》,记载东汉时行政区划,居民,山川地理等情况。《百官志》和《舆服志》是《后汉书》新增加的,前篇具体叙述了东汉中央和地方的职官制度,要了解东汉官制,这篇志是主要参考。后篇记载车马、冠服的式样和沿革,对于研究东汉车制和服饰,是一篇可参考的材料。司马彪的八志同班固的十志比较,无《沟洫》、《食货》、《刑法》、《艺文》四志,缺少对当时经济、交通、文化等情况的专章叙述。后来的《晋书·食货志》追述经济状况,多少弥补了这一不足。
 《后汉书》的内容方面,重要的文章多直接选录,同于《汉书》的写法。如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之《理乱》、《损益》等篇,都是有关汉代社会政治的论文,赖《后汉书》之收录而得保存。重要的史料亦多被采用。如《竹书纪年》为晋代发现的战国时魏国的史书,其记事多与《史记》及儒家所传的六艺不同。所以当时不受重视,很少有人引用。范晔在《东夷》和《西羌》等列传中大量采用了《纪年》的资料,后世《纪年》失传,并出现伪造者,赖此得以保存了一部分真实资料。
 《后汉书》在编纂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叙事以类相从。在《史记》、《汉书》已有的类传之外,根据东汉一代的特点,又创立了上面所列举的文苑、党锢、宦者等七个类传。同时代许多人物的专传,亦多不拘时代先后,各就其人之生平事迹,以类相从。“或以其治行卓著”;或“以其深于经学”;或“以其人品相似”;或“以其皆明于法律、决狱平允”;或“以其立功绝域”;或“以其皆仗节能直谏,”如此等等,皆有原由而同为一卷。
 范晔的《后汉书》虽然在体例方面大部分沿袭了《史记》《汉书》,但有不少改进。《后汉书》虽然成书较晚,但无论从文字还是从内容来看,都是比较好的一部史学名著,后来居上。唐史学刘知几在《史通》中说:“范晔三册《后汉》也,简而且周,疏而不漏,盖云备矣”;“范晔博取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范晔亦自认为是“奇作”,“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这并非夸大之词。范晔《后汉书》各卷多数有论有序,议论有独创之见。如卷十五李通以谶文中刘氏复兴,他认为刘秀虽然作了天子,也不是天命所预定。卷七十《荀彧传》说:“方时运之屯邅,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势强,则皇器自移矣。”就是说曹操代汉,是自然之势,并不认为汉是正统便不可动摇。
 《后汉书》虽然有纪、列传和志,但无表。王侯公卿等人物散见于纪传中。南宋初熊方补《后汉书年表》,包括《同姓诸侯王年表》十卷、异姓诸侯王表》六卷、《百官表》二卷,对研读《后汉书》很有帮助。
 通行的《后汉书》的注释,经传部分由唐高宗的儿子李贤所注,志的部分由南朝梁刘昭所注。刘昭本来曾为《后汉书》作了注,后来却亡佚了。李贤注参考了前人的注,并有很大改动,注释很详细。但他的注侧重于字句的注释,作注的人较多,未经仔细校订,有许多疏漏之处。对刘昭的注,梁书说他“集《后汉》异同,以注范书”。他的注侧重于史事的异同,类似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清惠栋复撰《后汉书补注》二十四卷,称为名著。清末王先谦又以惠书为基础,加以增补,作《后汉书集解》,所搜资料,颇为详备,是较完善的注本。
 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国子监刻的监本。景德二年(1005年)刻校订本,不附续志。乾兴元年(1022年)国子监孙奭校两书,然后合刻,此后都采用合刻的形式。南宋的绍兴本原阙五卷,此本最善。历代大型丛书版本都收录了《后汉书》,如毛晋汲古阁本,明嘉靖年间南京国子监刻印的《二十一史》本;清乾隆年间武英殿又以监本为底本刻印了《二十四史》本的《后汉书》;清同治年间金陵五洲书局刻印了《二十二史本》,所不同的是,汲古阁本将志放在纪、传之后,而监本和武英殿本将志放在纪、传之前。一九七三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以绍兴本为底本,以汲古阁本和武英殿本互校,是最好的版本。

后汉书 - 可可诗词网

后汉书

《后汉书》一百二十卷,南北朝宋范晔所撰,为二十五史之一。范晔博览经史,善于文事,因仕进不得志,遂根据当时已经完成之史籍《东观汉纪》,仿照正史体制,加以删定修改而成《后汉书》。注释方面,“八十八列传”部份为唐朝章怀太子所注,“三十注”部份为晋代司马彪所注。这两种注解均因五代之乱而告残缺。今以清朝惠栋所作之《后汉书补注》最好,可为读者参考。

后汉书

后汉书

纪传体断代史。南朝宋范晔(398—445)撰。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原书只有纪、传,没有志。梁刘昭取晋人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与之相配,成为今本。今本《后汉书》120卷,分为纪10卷,列传80卷,志30卷,记载东汉一代的历史。此书突破《史记》、《汉书》体制,独创《文苑传》,为不少文学家立传。又大量采录时人政论、辞赋,如杜笃《论都赋》、班固《两都赋》、张衡《思玄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等著名赋作,均被收录于各家本传,从而使此书又兼具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该书以文采著称,序论部分尤为突出,颇受后人重视。对研究东汉历史、文学(包括辞赋),均有重要价值。现在通行本大都有南朝梁代刘昭和唐代章怀太子李贤的注。后来注本以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较详备。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的标点本,据商务印书馆影印之宋绍兴本为底本,以汲古阁本、武英殿本作对校,颇便阅读。

☚ 尧峰文钞   后村先生大全集 ☛

后汉书【同义】总目录


后汉书范史

后汉书

文集。南朝宋范晔(398—445)撰。一百二十卷。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曾任尚书吏部郎,累官太子詹事。后因谋立刘义康为帝一案牵涉被杀。全书分帝纪九卷,后纪一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共一百二十卷。范晔所撰纪传,梁刘昭取晋司马彪《续汉书》的八志三十卷合成全书。上起新莽灭亡(23),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记东汉一代一百九十多年的历史。范晔撰此书前已有十八家后汉史书,范氏博采众书,斟酌去取,纪传写得颇具特色,叙述人物,多以类相从,增创有《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烈女》列传。叙事抑势力,薄公卿,褒党锢,尊独行。如表彰班超事功,为有才行的妇女蔡文姬立传。直写曹操“自领冀州牧”,“自为丞相”,为史家所赞肯。其《东夷传》、《西南夷》、《西羌》、《西域》、《南匈奴》各传,记载和保存了大量重要的民族历史、文化习俗资料,如在《南匈奴传》里,记载了王昭君为良家女,入宫多年,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远嫁匈奴的史实。被后世戏剧创作所取材。唐史学家刘知几评范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然书中也反映出范氏反对农民起义,对黄巾军多所诋毁。又缺表,无食货、艺文、河渠等志,缺少对后汉社会经济、交通、文化情况等专章叙述。唐章怀太子李贤为纪传作注。清惠栋有《后汉书补注》,王先谦有《后汉书集解》。版本以宋谆化五年(994)初刻最早,南宋绍兴本为善,一九六五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本。

后汉书

书名。南朝宋范晔撰。130卷。230万字。有宋淳化五年(994)初刻本,善本为南宋绍兴本,另有1965年中华书局标点本。纪传体史书。记汉光武帝建武元年至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共196史事。涉关东史事者,有《东夷传》中的夫余、高句丽条和挹娄条等项内容,记边疆民族之地望和活动。

《后汉书》

以纪传体记载东汉历史的史书。其中纪有10卷、传80卷、志30卷,共120卷。纪、传为南朝宋范晔撰,志为晋司马彪撰。此书写于公元432年,范晔后来在445年被宋文帝杀死而未能完成,该书的《传》于《汉书》以外又创设7篇类传。

后汉书

172 后汉书

断代史史书。120卷,纪十、列传八十,为南朝宋范晔撰,志三十卷,为晋司马彪撰。记载后汉光武帝至献帝195年史事。在范晔前,记载后汉史事的书记已很多:刘珍等《东观汉记》、谢承《后汉书》、司马彪 《续汉书》、华峤《后汉书》、谢沈 《后汉书》、薛莹《后汉记》、张莹《后汉南记》等。范晔以《东观汉记》为蓝本,兼采众家之长,独成是书。范氏《后汉书》问世后,诸家《后汉书》逐渐散佚,成为研究后汉史的重要资料,特别是对后汉和边疆少数民族及内地少数民族关系,都有详细记载。南朝梁刘昭以范书十志未成,取司马彪《续汉书》内的八志,加以注释,编为三十卷,以补范书之阙。宋代时,将范书纪传和刘昭所注续汉书志,合在一起刊行,是为今本《后汉书》。范书纪传部分注释为唐章怀太子李贤所作。

☚ 汉书   三国志 ☛
后汉书

《后汉书》houhanshu

纪传体历史著作。南朝宋代范晔撰。原为本纪10卷,列传80卷。北宋时补入梁代刘昭所注晋司马彪《续汉书》30卷,遂成120卷的今本。
范晔在前人有关东汉史书的基础上,归纳删补,自成一家之作。基本上沿袭《史记》、《汉书》纪传体,又新增加《党锢》、《独行》、《逸民》、《文苑》、《方术》、《列女》六类。后人将它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尤其是在史书中第一次创立《文苑传》,记录了东汉一代文人学士的事迹和著述,成为研究东汉文学史的重要资料。书中的一些人物传记,写得真切动人,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如《班超传》、《范滂传》、《光武帝纪》等,为后世称道。书中大部分序论,内容充实,见识宏远,文辞精美。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自称:“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约其词句,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以《宦者传序论》、《党锢传序》、《逸民传序》等为代表作,对宋人史记有影响。范晔通晓音律,语句骈散相间,气势奔放。此外传中还编入了有价值的政论和辞赋,如《崔实传》载他的《政论》,《班固传》载其《两都赋》。
清王先谦有《后汉书集解》。

☚ 阴铿   水经注 ☛
后汉书

后汉书

纪传体后汉史。二十四史之一。一百二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出身于官僚世家,祖父范宁,曾任东晋豫章太守;父亲范泰,曾任御史中丞。他少时出继给从伯范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在东晋、刘宋时,历官高祖相国掾、彭城王义康冠军参军、新蔡太守、尚书吏部郎等。文帝元嘉九年(432)因事激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由于政治上不得志,乃转而从事史学研究,发奋撰写《后汉书》。在宣城郡任职数年后,迁长沙王义欣镇军长史,加宁朔将军,累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被人告发参预拥立刘义康为帝,以谋反罪被杀。范晔博学多才,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但成就更大的还是史学。生平尚著有《汉书缵》、《百官阶次》等,但都已失传,今存世的著作只有《后汉书》纪传部分九十卷。
《后汉书》记事,上起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25),下讫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凡东汉一百九十六年间史事。包括本纪十卷,记载东汉十二个皇帝之事,另外将皇后从《汉书》的《外戚传》改入本纪中,成为最后一卷。列传八十卷,分单传、合传及类传。尤其是根据东汉历史的特点,创设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等七个新的类传。东汉时期,宦官和外戚两个集团曾先后把持朝政,排斥名士官僚集团,曾两次大兴党锢之狱,以镇压名士官僚集团的反抗。《党锢传》和《宦者传》,就是记载这方面的斗争情况的。被指斥为党人的名士,不少是抱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范晔用同情和颂扬的笔调,记载了党人的刚正不阿,生动而感人。《文苑传》与《儒林传》不同,《儒林传》是记载儒学大师们的事迹的,而《文苑传》则专收属于文学家这一类人,两者界限清楚。《独行传》是记那些“特立卓行”之人,如范式张劭的故事,就收在这个传中。《方术传》虽多载五行图谶、神仙怪异等事,然而也有一些关于科学技术的记录,如名医华佗传即是。《逸民传》是记载那些自命清高,隐居不仕的人,其中也有反映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不满的材料,如汉阴老父大骂皇帝的记载,就很典型。《列女传》是给有特殊表现的妇女设立的,不仅注意节操,尤其重视才行品德等各个方面,这与后世的《烈女传》只讲封建礼教的“节烈”是迥然不同的。如传中载有女史学家班昭和文学家蔡琰的事迹,就是明证。八十卷列传中,篇幅长的又分子卷,实为八十八卷。范晔所撰《后汉书》原计划有十志,“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但来不及写成就被杀了。据《后汉书·皇后纪下》李贤注说,范晔将十志委托谢俨搜撰,将要完成的时候,遇到范晔事败,谢俨乃将全部稿子销毁了。《后汉书》没有志,实是缺陷。梁刘昭为《后汉书》作注时,乃取司马彪《续汉书》的八志,加以注释,分为三十卷,以补范书的不足。司马彪字绍统,为晋朝的宗室,撰《续汉书》八十三卷。这部书的纪传部分早已散失,只有八志三十卷因合在范书中得以保存下来。司马彪的八志与班固的十志比较,没有《沟洫》、《食货》、《刑法》、《艺文》四志,殊为可惜。尤其是无《食货志》,对于东汉一代的经济制度和生产发展情况的研究,带来不便。新增的《百官志》即是《汉书·百官公卿表》的继作,而《舆服志》记载车马、冠服等制度,以表明封建的等级关系。其他《律历》、《天文》二志则记载了一些自然科学知识;《郡国志》记载了一些地理资料;《五行志》记载了一些自然变异的情况,虽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无甚特色。
范晔《后汉书》被后来史学家称之为良史,在二十四史中被列为前四史,在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范书的优点首先是在体例方面,虽大部沿袭了《史记》、《汉书》,但有不少改进,编次更加周密,重复、矛盾较少。如立传以类相从,叙事繁简得宜。其类传,一般不受时间先后的限制,或按人品相同,或按事迹相近,或按性质相类等原则来归类立传,使得某个历史事件或某类人物得到集中的反映。有的虽未标类传名目,但仍按以类相从的原则编排。如王充、王符、仲长统都是东汉的思想家和著述家,且皆淡于名利,于是便合叙其事迹于一卷之中;卓茂、鲁恭、魏霸、刘宽等人都有“宽仁恭爱”之称,也合其事迹于一卷之中。至于郭泰、符融、许劭合在一卷,是因他们都以清高有人伦之鉴而知名于世的缘故。对于某些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和在学术上有特殊贡献的人,则于类传之外另设立专传来详细叙述其生平事迹及其学术成就。如经学大师郑玄、贾逵精通古今文经,曾对群籍遍加注释,是对中国古代学术作了大总结的人物,故他们在《儒林传》之外另有专传。又如天文术数家张衡,创制了浑天仪、地动仪,著有《灵宪》、《算罔论》,是中国古代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便在《方术传》之外立专传。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难免存在同为一事,分在数篇,前后屡出的弊病,而《后汉书》经过范晔的慎重剪裁和严密组织,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减少了这些弊端。如在《吴汉传》中叙述了吴汉打败公孙述,在《公孙述传》中就不再重复。张俭劾宦官侯览,事见于《侯览传》,在《张俭传》中就省略了。袁绍诛宦官,事见《何进传》,在《袁绍传》中就不详载了。此略则彼详,此详则彼略,前后一贯,事不重复,整部书组织得详简得宜、整齐严密。正如刘知幾称赞说“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补注》)。赵翼指出其列传“详简得宜,无复出叠见之弊”。其次是思想性突出,爱憎分明,议论风生。范晔说他著《后汉书》,“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就是说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叙述来发表自己对社会及政治问题的看法。清代王鸣盛非常钦佩范晔,他在《十七史商榷》中云:“今读其书,贵德义,抑势利,进处士,黜奸雄,论儒学则深美康成,褒党锢则推崇李杜,宰相多无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见采,而惟尊独行,立言若是,其人可知。”这段话,可以概括范晔的思想。范晔在《后汉书》的编制中,对高官厚爵而于当时没有什么贡献的人,就不立传。对于东汉外戚宦官等豪强势力鱼肉人民,表示极端厌恶。他赞成太学生和其他反对豪强势力的人,歌颂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者,在《党锢传》中表现得最为典型。《党锢传》立传共二十一人,对张俭、范滂、李膺等人极力表彰,写得文句生动,传情记事淋漓尽致。其他如卷五十四《杨震传》、卷七十《孔融传》等都大加赞扬。由于他爱憎分明,批评一代学者马融“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甚至如隗嚣那样和汉光武帝斗争失败的人,依然予以表彰。这种不以成败论人的见解,是难能可贵的。第三,注重史评,特重论赞。论赞是《后汉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史学评论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后汉书》中各篇的论赞,再加上各类传中的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史论体系。范晔对其所作的诸序和论赞,深为自负,认为是文之“杰思”、“奇作”。这并非夸大之词,《后汉书》无论从文字到内容,都是比较好的一部史学名著。《后汉书》最大缺点,是对黄巾起义的态度问题。不可否认,范晔是反对农民起义的,但他在《后汉书》中竟无专传记述黄巾起义,仅仅附载于镇压黄巾起义的刽子手皇甫嵩的传中,这个体例开得很不好,以后《宋史》也用这种体例把方腊起义写入《童贯传》里。至于其他体例编排不妥或材料疏漏处,后世考订家亦偶有指出。
《后汉书》作于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当时,前人已撰写的东汉史,就有十八家,二十种之多。范书一出,其他各家纪传体东汉史书遂渐湮没。通行的《后汉书》注释,纪传部分是唐李贤注,志的部分是梁刘昭注。先前刘昭也给范书的纪传作了注,李贤的注就是在刘注的基础上,又参照了其他各家之书增删而成的。中华书局新出版的标点本《后汉书》,就是采用有李贤、刘昭注释的这个本子。清人研究《后汉书》的著作很多,其中以惠栋的《后汉书补注》为最好。清末王先谦在惠书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其他各家的研究成果,写成《后汉书集解》。

☚ 后汉纪   宋书 ☛
后汉书

《后汉书》Houhanshu

是南朝宋范晔撰写的一部纪传体东汉史书。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出身于儒学世家。曾任刘宋宣城太守等职,后陷于皇室内部的斗争,遭杀身之祸。范晔之前,已有多种记述后汉历史的著作。范晔在这些著作的基础上删繁就简,润色加工,但是,终其一世《后汉书》未能完成。临终前,他把未完的十志托付给谢俨,谢仍未完成。直到梁代刘昧,将司马彪的八表补于后,全书遂告成功。现传本《后汉书》共120卷:本纪10卷、列传80卷、志30卷,记述了自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到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基本沿袭了《史记》、《汉书》的体制,但在体例方面也有许多改进和创新。《后汉书》削弱了为帝王将相做家谱的风气,在列传中,立传对象除公卿将相外,较为广泛地网罗了社会各阶层、各种类型的代表人物。如为特立独行之士创立了《党锢》、《独行》、《逸民》等列传,较为鲜明地反映了东汉的时代特点。《后汉书》的史料价值很高。在王充、王符、仲长统等思想家的列传中,汇集了东汉文人学士在文学著述方面的成就,为研究东汉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史料。《张衡传》和《方士列传》记述了东汉在科学技术和医学方面的成就,是科学史研究的珍贵史料。清末王先谦撰写的《后汉书集解》,是阅读《后汉书》的重要参考。中华书局标点本的注释,纪、传部分采用唐李贤注,志的部分采用南朝梁人刘昭的注。

☚ 汉书   三国志 ☛

后汉书

纪传体正史。全书一百二十卷,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南朝宋范晔撰。志三十卷,晋司马彪撰。以前撰《后汉书》者颇多,范晔综各家之长,自成一编。文笔流畅,叙事简明周详,结构严密。问世后,众家俱废。晔原拟撰“十志”,因涉义康案被杀未成。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以补范书之缺。编次周密,各卷多数有论或序,议论有独创之见。通行注本,纪传部分有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志有梁刘昭注,清惠栋《后汉书补注》、王先谦撰《后汉书集解》补众家之说,所收资料翔实完备。

后汉书

后汉书

纪传体东汉断代史书。南朝宋范晔撰。范晔(398—445),字蔚顺,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全书120卷,其中“本纪”10卷,“列传”80卷,“志”未成范晔遇害。“志”30卷,由晋司马彪撰。此书前,有关东汉史史书已有多种。如汉末的《东观汉记》,三国吴谢承《后汉书》,晋薛莹《后汉记》,晋司马彪《续汉书》及华峤、谢沈、袁山松等《后汉书》。范晔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加以剪裁提炼,取其精华,删繁补略,自成一家,但基本沿袭《史记》、《汉书》纪传体,独创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等类传。此书出后,其它书皆废。后来,人们将此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资料。其史实丰富,人物传记描写真切,叙事简约,笔锋常带感情。议论部分,行文曲折,文字丽密、流畅。今本“纪”、“传”部分唐李贤注,“志”有南朝梁刘昭注。通行本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 三国志   水经注 ☛
后汉书

《后汉书》

120卷。史传文语言凝炼,富有文采。特别是论赞部分,艺术性很强。古注有唐李贤等注。历代多有刻本。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校点本。

☚ 范晔   后汉书集解 ☛

后汉书hòu hàn shū

《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11)。纪传体史书。南唐宋范晔撰。今本120篇,分130卷。记光武帝建武元年至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共196年史事。计十本纪、八十列传,表缺。三十志,晋司马彪撰。宋真宗时合刻。以《东观汉纪》为主,博采众长,自订体例经类叙法编次,并多录奏疏文章。每篇末,“论”后附以“赞”。皇后入本纪,又新增党锢、宦官、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等七个类传。是书文笔流畅,叙事简明周详,结构严谨。

后汉书

一百二十卷。范晔(398—446)、司马彪撰。范晔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他“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沈约《宋书·范晔传》)。是个学识渊博,有才华,有成就的人,官僚世家,十七岁以后任参军,又任尚书吏部郎,直做到左卫将军,太子詹事。但在他任尚书郎时,彭城王刘义康母死了,范晔深夜在房中饮酒后开窗听挽歌,以取乐,得罪了刘义康,被贬官。因政治上不得志而发愤撰《后汉书》。《后汉书》经十年完成纪传部分。“志”没写就下狱而死。后来梁刘昭为《后汉书》作注的时候,看到范晔的《后汉书》无志,而取司马彪的《续汉书》的八志,分为三十卷,补入《后汉书》。司马彪,字绍统,晋朝宗室,撰有《续汉书》八十三卷,这部书早已散失,只有八志三十卷因合在范晔书中才得以保存下来。范晔撰《后汉书》材料来源很广,据清人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述略》说,在班固以后,范晔以前,编著后汉一代史籍的有十八家之多,编著二十多种,有一千零四十九卷。其中长篇的有《东观汉记》,纪传体的有华峤的《后汉书》,编年体的有袁宏的《后汉纪》,《实录集》。袁晔的《献帝春秋》。载记体的有乐资的《山阳公载记》,杂记体的有王粲的《汉末英雄记》等等,范晔参考诸家,整理采择成书。范晔做《后汉书》,是因为他“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狱中与诸甥侄书》)。他对班固称赞也有限,所以重撰《后汉书》,以发挥个人的历史见解。他编撰的方法,是以《东观汉记》为底本,把各家的《后汉书》材料补充进去,选择史料,加以分析,组织。他生在东晋南宋时代,当时盛行佛教,他公然写了《无鬼论》反迷信鬼神,为当时所不容,故而没撰完《十志》就被杀了。范晔原定《后汉书》九十篇,刘昭补司马彪的三十卷,共一百二十卷。《后汉书》记事上起汉光武刘秀建武元年 (公元25年),下迄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 (220年),整个东汉一代,共一百九十六年史事,包括帝后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共计一百二十卷。《后汉书》体例同《汉书》一样。“表”缺,十卷本纪记载东汉十二个皇帝史事,时间短的小皇帝附后,不单独立卷,皇后事,从《汉书》的《外戚传》改入本纪中,成为最后一卷。光武和皇后两个本纪都分上下卷。刘昭补的司马彪《续汉书》都是依据东汉以来的旧作为依据,他说 “司马续书总为八志,律历之篇仍乎洪 (刘洪),邕 (蔡邕)所构。车服志即依董 (董巴)蔡所立,仪祀得于往制,百官就乎故薄,并籍据前修,以济一家者也。”(《后汉书注补志序》)。《后汉书》的特点是整理采择史料,重要的奏疏和文章往往直接选录。如张衡的“客问”、崔实的《政论》等。这样保存了一部分真实资料。只可惜司马彪的志里没有《食货志》、《沟洫志》、《刑法志》、《艺文志》,对东汉经济制度和生产发展情况资料欠缺。有人说补的“志”有的史料价值不大。范晔著的《后汉书》文学成就很高,他自负地说:“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昧,故约其词句”,“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后汉书》立传偏重以类相从,不受时间先后的限制,也是此书一大优点。断限完整,组织严密,为人们所重视。隋唐以来取代了 《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范书没“表”,司马彪没撰《艺文志》。后人补《艺文志》的主要有钱大昭《补续汉书艺文志》、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等。中华书局新出版的点校本《后汉书》是采用李贤,刘昭注释的本子。清末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出版束世澂编注的《后汉书选》收录五十篇。哈佛燕京学社的 《后汉书及注释综合引得》颇便检索。

后汉书

后汉书

断代正史,南朝宋范晔撰,原计划100卷,范晔完成纪传90卷,缺志。南朝梁刘昭注《后汉书》时,取司马彪《续汉书》八志30卷补入,合成现存120卷本。魏晋南朝撰后汉史者较多,范晔以《东观汉纪》为主要依据,参考魏晋各家,自定体例,订伪考异,删繁补略,写成本书。该书全面记载了东汉一代历史状况,其《百官志》兼及西汉官制,但缺《食货志》,于社会经济史料薄弱。该书对研究西汉以后长安的历史变迁,两汉之间长安的政治、社会风俗、思想文化,以及东汉时期的关中人物、事件都具有极重要的价值,是研究汉代长安的基本史料书籍之一。刘昭所注,以叙史事异同为主,有很高史料价值。唐章怀太子李贤招集学者又为范书作注,重在训诂。清代注疏《后汉书》者颇多,较有名者有沈钦韩《后汉书疏证》,疏证地理部分尤详;惠栋《后汉书补注》,仿裴松之注《三国志》例,援引诸家史书,详为之注, 间加按语。王先谦《后汉书集解》,集有关注疏之大成,勘合异同,纠正讹误,对名物典章制度诠释较详。今中华书局出版有点校本。

☚ 汉书   三国志 ☛

后汉书hou han shu

History of Eastern Han

后汉书

纪传体断代史书。南朝宋范晔(398—446)撰。今本120篇,分130卷。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官至尚书吏部郎、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在其撰写此书前,已有《东观汉记》等18家后汉书。元嘉元年(424)后,晔以《东观汉记》为主,博采众长,自订体例以类叙法编次,并多录奏疏文章而成。计本纪10、列传80,记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至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共196年史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十志尚未写成,即以谋反罪名被处死刑。梁刘昭给《后汉书》作注时,将晋司马彪《续汉书》83卷中之律历、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百官、舆服等八志抽出,加以注释,补入是书,成志30卷。宋真宗时合刻,总数230万字。本纪列传中记载了不少民族史资料。其中《东夷传》叙述夫余、挹娄、高句骊、东沃沮、、三韩、倭之历史;《南蛮西南夷传》,简要介绍巴郡南郡蛮、板循蛮夷及夜郎、滇、哀牢、邛都、莋都、冉駹、白马氐等情况;《西羌传》详细记载了西羌的兴起和社会状况,东汉时东羌的反抗斗争及湟中月氏胡史事;《西域传》记叙拘弥、于阗、西夜、子合、德若、条支、安息,大秦、大月氏、高附、天竺、东离、栗弋、严、奄蔡、莎车、疏勒、焉耆、蒲类、移支、东且弥、车师之状况;《南匈奴传》较为详细记载南匈奴的兴衰及与东汉王朝的关系;《乌桓鲜卑传》对乌桓的起源、南迁及鲜卑兴起、发展皆有所论述,是研究东汉时期民族史的重要书籍。纪传为唐李贤注,志为南朝梁刘昭注。论著有清惠栋《补注》、清王先谦《集解》等。版本有淳化五年刻本、南宋绍兴善本、1965年中华书局标点本。

后汉书

东汉纪传体史书。南朝宋范晔撰。今本一百三十卷。原书有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记事起自汉建武元年(25),讫于汉建安二十五(220),共一百九十五年。该书依《史记》、《汉书》体例。史实丰富,文笔精炼流畅,叙事善于以类相从。并新创党锢、独行、逸民、列女、宦者、方术等类传,为以后纪传体史书所沿用。

后汉书

书名。南朝宋范晔撰。为东汉纪传体史书。原书有纪十卷、传八十卷。北宋时,孙奭建议将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并入此书,成为今本一百二十卷。范晔之前,记东汉一代的史书很多;除《东观汉记》外,还有三国吴谢承的《后汉书》,晋朝薛莹的《后汉记》、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谢沈、袁山松等人各撰的《后汉书》,以及袁宏、张璠的《后汉纪》。晔以诸家多未善,乃用《东观汉记》为主要依据,兼采诸家之长,成为一编。晔本拟作“十志”,后因获罪被杀,未能如愿。书成以后,众家皆废。其书史实丰富,文笔精炼流畅。虽沿袭《史记》、《汉书》体例,但独创了党锢、独行、逸民、列女等类传,为以后纪传体史书所沿用。通行的注释,纪传部分有唐章怀太子李贤(高宗子)注,各志有南朝梁刘昭注。清朝惠栋撰。 《后汉书补注》;王先谦加以增补,为《后汉书集解》,所搜集资料较为完备。《后汉书》无表,宋朝熊方有《补后汉书年表》十卷。(参考图23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