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后七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后七子

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间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之合称。七人以李、王为领袖;继承前七子拟古主张, “是古非今”,倡导“格调”、“法式”,强调从形式上摹拟古人,在当时声势甚大,产生严重不良影响。为与“前七子”相区别,故被称为“后七子”。

☚ 前七子   三袁 ☛
后七子

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年间的诗文流派。由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七人组成。为了和李梦阳、何景明等七人相区别,世称“后七子”。他们在“前七子”之后继续提倡复古,声势更为浩大。嘉靖皇帝开始当权,虽有些中兴气象,但内忧外患此起彼伏,一些有识之士力图有所改革。而“后七子”中许多人正是这样的有识之士,他们在政治上力图改革,而在诗文上也反对疲软现象,再次提倡秦汉古文和盛唐精神。其理论核心仍是沿袭“前七子”。在他们看来,“西京之文实,东京之文弱,犹未离实也。六朝之文浮,离实矣。唐之文庸,犹未离浮也。宋之文陋,离浮矣,愈下矣。元无文”(王世贞《艺苑巵言》卷三)。并且认为古文已有成法,今人作文只要“琢句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王世贞《李于鳞先生传》)。他们提出:“盛唐之于诗也,其气完,其声铿以平,其色丽以雅,其力沉而雄,其意融而无迹,故曰盛唐其则也”(王世贞《徐汝思诗集序》)。他们认为:“建安之作,率多平仄稳帖,此声律之渐。而后流于六朝,千变万化,至盛唐极矣。”(谢榛《四溟诗话》)极力颂扬盛唐诗歌。“后七子”左右文坛的时间比“前七子”要长,他们之间的文学主张也有不少差异,并且有所变化和发展。开始,“李攀龙、王世贞辈结诗社,(谢)榛为长,攀龙次之”。谢榛虽也主张模拟盛唐,但其取径较宽,认为“历观十四家之作,咸可为法”,“不必塑谪仙而画少陵也”。待到李攀龙声名大盛,更把复古理论推向极端,“谓文有两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明史·李攀龙传》)。李攀龙死后,王世贞主盟文坛二十年之久,“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明史·王世贞传》)。当时还有所谓“前五子”、“后五子”、“续五子”、“末五子”等名目,影响更为深广。就在这声势大盛的发展过程中,王世贞也渐渐觉察到复古运动中某些流弊,认识到“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篇不能废句”(《宋诗选序》),有取于宋元诗。并且,在品评他人诗歌时,也常用直写性灵为其赞词。由于“后七子”立论有的偏狭,有的通达,所以他们创作中模拟仿古程度也有所区别,其中李攀龙最为严重。“后七子”在七言律诗方面皆有一定功力,如李攀龙俊洁响亮,王世贞精切雅致,吴国伦整密沉雄,徐中行闳大雄整,谢榛神简气逸。但都带有一些模拟的毛病,加之才气不足,生活不厚,常有诗句重复雷同的现象。后来,在公安派、竟陵派的极力反对下,“后七子”的诗文理论已不能左右文坛。但是,他们“墨守唐音”的部分看法仍为许多人所接受。明末陈子龙称七子“其功不可掩,其宗尚不可非”(《仿佛楼诗稿序》)。清初诗家如李因笃、朱彝尊、屈大均、毛奇龄的手眼多承七子,即顾炎武、吴伟业也受其影响。沈德潜编选《明诗别裁集》,论诗亦与七子有同调之处。

☚ 十才子   王李 ☛
后七子

后七子

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之文学流派。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七人之合称。以李攀龙、王世贞为盟主。他们在“前七子”衰微的20年后,掀起又一次声势浩大的复古运动,故世称“后七子”。李、王的主张与“前七子”大体相同。但李的观点比较偏执,王的观点则较为通达。在创作上,李、王以诗歌成就为高,李诗较好的是近体,王在古体上则多有佳作。其他五人的诗文也各有一些成就。“后七子”多数不善于作赋,总体成绩难与“前七子”比肩。但王世贞有一些较好的赋论和赋作。其论赋文字,主要集中于《艺苑卮言》,虽缺乏系统性,但披沙拣金,往往见宝。如“《子虚》《上林》材极富,辞极丽,而运笔极古雅,精神极流动”、“子建之赋《洛神》也,其妙处在意而不在象”(卷二)等,可见其艺术鉴赏功力是很强的。他的赋作有的涉及当代重大政治事件、讽刺帝王权奸,有的表现对名利的厌薄态度,有的哀悼友朋之死,题材内容比较广泛。艺术上则转益多师,兼采楚汉魏晋赋风。较好之作系《老妇赋》与《登钓台赋》,前者揭露权奸严嵩与世宗间的丑恶关系,现实性颇强;后者借咏严光事展示山林隐居之士沽名钓利的一面,命意脱俗。李攀龙有《沧溟集》、王世贞有《弇州山人四部稿》、谢榛有《四溟集》《四溟诗话》、宗臣有《宗子相集》、徐中行有《天目山堂集》《青萝馆诗》、梁有誉有《兰汀存稿》、吴国伦有《甔甀洞稿》。

☚ 竹林七贤   杂赋 ☛
后七子

后七子

明代嘉靖年间,继前七子之余绪而兴起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领,以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为主要成员的复古文学流派。他们发挥前七子的文学主张,结社宣传、互相鼓吹,彼此标榜,声势极盛,使拟古主义的气浪进一步高涨,势力更为浩大。《明史·文苑传》:“李梦阳、何景明倡言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谈艺之士翕然宗之。……李攀龙、王世贞辈、文主秦汉,诗规盛唐。王、李之持论,大率与梦阳、景明相倡和也。”
此派在李、王二人的先后主持下,左右文坛达四十年之久。始则李攀龙主盟,“其持论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致不能终篇”(《明史·李攀龙传》)。他的模拟之作,句重字叠,痕迹宛然,情境多与古人雷同。如其《古乐府》,篇篇模拟,句句模拟,很少艺术感染力。近体学盛唐,片面追求格调、法度。文则生吞活剥三代两汉,佶屈聱牙。继李氏之后,王世贞独主文坛,声势更巨,“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其持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明史·王世贞传》)。理论主张与李氏相同,且在创作艺术上,片面强调法度格调,亦大略一致。故其作品,自《诗经》而下,至汉魏晋南北朝乐府,李、杜诗,多所模拟。但是,王氏学问广博,著作甚富。“自梦阳之说出,而学者剽窃班、马、李、杜;自世贞之集出,学者遂剽窃世贞”(《四库全书总目》)。因其地位高,门徒众,对当日文坛影响深广。
值得注意的是,王氏能紧密结合才思与格调之关系探讨格调的精神实质。既以为“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又主张“模拟之妙者,分歧逞力,穷势尽态,不唯敌手,兼之无迹,方为得耳”(《艺苑卮言》)。比起专从外表上追求格调,不惟有所深入,接触到艺术境界的探讨,且对同派人之观点,亦有所突破。故王氏之创作,虽未脱拟古之迹,然较富于才情,且往往用古词、古调写时事,作品较多活气。晚年的文学思想也有所变化,创作风格渐趋平淡自然。

☚ 唐宋派   吴江派 ☛
后七子

372 后七子

明代文学流派,主张与“前七子”相同,指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七人。为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七人区分,故称“后七子”。“后七子”以李、王、谢为代表作家,主要活动在嘉靖、万历年间。他们进一步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拟古主义更甚,以模拟剽窃为能,对文坛有恶劣影响。

☚ 前七子   唐宋派 ☛
后七子

后七子houqizi

明代文学流派。弘治中出现的前七子发起的文学复古运动,很快就夺取了台阁体在文坛上的统治地位,到了嘉靖中,又有后七子继之而起。后七子以李攀龙和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他们的基本文学主张同前七子一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把复古运动又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前、后七子发起的这个运动,由弘治到万历间持续了约百年之久,影响很大。“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
后七子的创作,都带有模拟的毛病,不过,后七子立论有的偏狭,有的通达,他们的创作中的模拟仿古程度也有区别,其中李攀龙最为严重,他的诗文以模拟剽窃为能事,他的《古乐府》,篇篇模拟,恰如“临摹帖”。后七子中,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世贞,他主张诗歌要华与实统一,提倡“学古而化”。他的诗歌现实感较强,对封建官僚制度和时弊多所揭露和抨击。
前后七子盲目复古,他们的诗作多与古人雷同,缺乏新意,给人以“似曾相识”的印象。万历间,公安派对复古运动造成的“剽窃成风,万口一响”的局面进行了有力的抨击,统治文坛的复古势力终于土崩瓦解了。

☚ 前七子   唐宋派 ☛
后七子

后七子

指明嘉靖至隆庆时期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他们继前七子又发动一次复古运动,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其摹古之风更甚,更为脱离社会实际,把文学创作引向了摹拟剽窃的死胡同。

☚ 前七子   唐寅 ☛

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时期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的合称,以李、王为首。他们继承“前七子”的拟古主张,相互标榜,声势很盛,以至摹拟成风,甚多流弊。

后七子

后七子

指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人。他们遵从“前七子”的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史称“后七子”。与“前七子”比较,“后七子”要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反对王慎中、唐顺之提倡的平淡放达的文风,把明代复古思潮推向了顶端。

☚ 前七子   唐宋派 ☛
后七子

后七子

明代文学流派。主要由嘉靖、隆庆年间的山东诗人李攀龙、谢臻及王世贞等七人所形成。他们在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之后,继续提倡复古,相互鼓吹,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世称他们是后七子。后七子的基本文学主张同前七子一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他们彼此间也有差异,而且有发展变化。开始,“李攀龙、王世贞辈结诗社,(谢)臻为长,攀龙次之”(《明史。谢臻传》)。济南诗人谢臻虽也主张模拟盛唐,但其取径较宽,论诗也不过分拘泥,如说“历观十四家所作,咸可为法。当选其诸集中之最佳者,录成一帙,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得此三要,则造乎浑沦,不必塑谪仙而画少陵也。”待李攀龙名声大振后,便把这种复古理论推向了极端,说“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明史·李攀龙传》),要求文章“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甚至鼓吹“视古修辞,宁失诸理”(《送王之美序》)。这种过分强调效仿古人之说,为后人所讥。然而这位济南诗人识见敏锐,才力富健,也有不少佳作传世。李攀龙死后,王世贞主盟文坛垂20年之久。但王世贞后来渐渐觉察到复古主义的偏颇,曾自悔所作《艺苑厄言》,认识到“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篇不能废句”(《宋诗选序》)的道理,在品评诗人诗作时,也肯定“直写性灵,不颛为藻,不求工于色象雕绘。”由于后七子立论之异,模拟仿古程度亦有不同,但都带有模拟的弊病,加之才气不足,生活不厚,常有重复雷同的现象。

☚ 后代   后出师表 ☛

后七子hou qi zi

Later Seven Masters (namely Li Panlong,Wang Shizhen and five other poets and prosers at JiaJing and Longqing Periods of the Ming Dynast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2:4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