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后七国乐田演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后七国乐田演义》

后七国乐田演义

清古吴陈长卿藏春阁刊《后七国乐田演义》扉页书影

清古吴陈长卿藏春阁刊《后七国乐田演义》正文书影

明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又名《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乐田演义》。四卷二十回,一作十八回。题“古吴烟水散人演辑,茂苑游方外客较阅”。作者徐震,字秋涛,号烟水散人,浙江嘉兴人。成书于南明时期。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康熙五年(1666)啸花轩刊《前后七国志》本,藏大连图书馆;清古吴陈长卿藏春阁刊本,藏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乾隆十八年(1753)刊本,藏天津图书馆;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璧园藏板本,藏大连图书馆;清宏德堂刊本,藏上海辞书出版社;清经国堂藏板本,藏浙江省图书馆;清聚秀堂刊本,藏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清京都文和堂刊《前后七国志》本,藏天津图书馆。1984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前后七国志》排印京都文和堂刊本,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影印璧园藏板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经国堂藏板本。

后七国时,燕王哙只知道一味地愚顽固执、贪图逸乐,是一个昏君。而丞相子之却不知道加以规劝,反而时时忧虑自己地位不保,他见燕王对苏秦之弟苏代惟言是听,便差心腹大夫鹿毛寿说媒,娶苏代的千金为媳。能与燕国丞相结亲,也正合了苏代的心意,于是他在燕王哙面前称赞子之有孟尝君之贤,燕王遂将国家的大小事务都交于子之掌管。子之刚刚得权之时,还知道稍为收敛,但随着他的权势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就越来越大,竟让鹿毛寿游说燕王让位。太子平得知后,惊慌无措,忙入深宫苦谏,燕王却是怒而不纳,大臣们进谏,燕王俱挥叱不听,还下诏把太子贬为庶人,不得入朝干预朝政。子之即位,将燕王幽禁,并广选美女,一时间民怨沸腾、朝野慌张。大将市被反对子之,率军杀奔宫门,却被子之所杀,子之又要将太子平囚禁,太子平与太傅郭隗只得逃往幽僻的无终山。

燕国大乱,齐国乘机兴兵,派将军匡章率十万大军伐燕,而子之则派出将军贾雷率五万军马前去迎敌。燕国的百姓们因痛恨子之的荒淫无道,不但不守城迎战,反而打开城门迎接齐师,于是齐师所到,如入无人之境,贾雷率领的燕国军队大败。齐军杀了贾雷,直奔燕都,鹿毛寿被齐兵刺死,子之战败被俘,燕王哙悬梁自尽,而燕国的二千余里土地都归于齐国。齐宣王将子之凌迟处死,并命剁为肉泥,分赐诸臣,以为儆戒。然后齐宣王便命匡章扫平燕地,毫无恤民之意,而匡章更是变本加厉,其暴虐残忍比子之有过之而无不及,使得燕国鸡犬不宁。郭隗与太子平隐姓埋名躲在无终山,燕国的百姓因不堪匡章的凌辱,纷纷来到无终山,拥立太子平重兴燕国。太子平即位,号为昭王,并封郭隗为相国,进为太师,随后就把匡章率领的齐军赶出了燕境。

赵国有贤人乐毅,乃乐羊之孙,将门之后,好讲兵法战略,曾欲投于齐国、魏国,却都不纳。乐毅听闻燕昭王求贤若渴,遂往燕国,献上表章。燕王召见乐毅,见他人物英俊,举止昂藏,谈吐之间又是高谈妙论不断,十分喜爱,遂将新铸的亚卿之印赐与乐毅,命其统领国事,报先王之仇。乐毅既受了燕王的信任,便于朝野、民间下了多道命令,规章制度严谨,各项条例实施未及一年,燕国就已气象勃勃,面貌大为改观。转眼间十年已过,燕国在乐毅的管理下,日日练兵训将,治国养民,燕国日益强盛,但乐毅却绝口不提为先王报仇一事,于是便有些大臣对此不满,亏得燕王信任乐毅,全不动心。

又过了几年,齐宣王已死,湣王即位,比宣王更加暴戾,一班谗佞之臣又助纣为虐,齐国内乱。乐毅见报仇的时机已到,便联合了秦、赵、韩、魏、楚五国,领王命率十万大军伐齐。五国大军各拥雄兵,齐聚齐境,守境将士慌忙报于湣王,而湣王正在骄横之际,哪里会放在心上。湣王派韩聂迎战,却被乐毅之弟乐乘斩了,齐军登时大乱。乐毅一路过关斩将,直抵临淄,兵临城下,齐湣王闻风夜逃。齐国百姓开放城门,迎接燕军入城,而燕军纪律严明,不动百姓一丝一毫,民心大悦。齐国的七十余县皆编为燕国郡县,而齐国的珠宝财物,也都归于燕国所有,燕昭王见大仇得报,对乐毅更是感激万分。

且说齐湣王出逃后,听说只有莒州、即墨两城尚坚守未破,遂直奔莒州。既得了莒州栖身,遂连连差人往楚国求救,并许诺尽割淮西之地以为酬谢,于是楚王便派大将军淖齿领兵二十万来见齐王。但淖齿见齐国只剩得二城未失,要以二城之力,恢复那七十余城,实在希望渺茫,遂暗通乐毅,杀了齐湣王。淖齿在莒州行王者之事,自立为王,骄淫狂奢,比湣王更胜十分,终于也被齐国的王孙贾所杀。齐湣王的世子名叫田法章,在燕兵攻打临淄、湣王逃走时,他也逃往他方,王孙贾设法找到了他,迎至宫中,共立为王,号为襄王,莒州至此也渐有起色。即墨的守将突然死了,一时间三军无主,于是便有人推荐了田单。这田单原是齐湣王的宗室,为人颇有才干,曾屡次劝谏湣王不果,这次他受众人推荐,也不推辞,既为将军,便周视城垣、整顿军队,毫不松懈。

清古吴陈长卿藏春阁刊《后七国乐田演义》插图书影

莒州、即墨有了新主,人心大定,乐毅也知道此时已非攻克齐国的好时机,于是下令退兵。燕国有个大夫骑劫,见乐毅一战胜齐,封为昌国君,执掌兵权,十分垂涎,遂在太子乐资面前进谗言。太子不知其奸,便在燕昭王面前诽谤乐毅,昭王大怒,笞太子二十。骑劫又以千金贿赂大夫宋玺,宋玺在昭王面前挑拨离间,被昭王斩首。昭王不但不听信谗言,反而下诏书拜乐毅为齐王,乐毅拒不受命,昭王遂更信任乐毅。报仇一事已了,昭王便招来一班方士,日日在后宫点练金石丹药,以求长生不老,却因服药过多而崩,于是太子即位为燕惠王。惠王为人愚暗,生性多疑,又因乐毅而被昭王笞挞,便怀恨在心,想要伺机报复乐毅。而此时,田单却派人去燕国散布流言,说乐毅在齐国拥兵自重,一心要自立为齐王。骑劫一听说,立刻来汇报惠王,惠王传旨拜骑劫为上将军,领兵进攻莒州、即墨二城,以代乐毅之任。郭隗等一班老臣力谏,惠王不听,老臣们叹息不已,或称病、或隐退而去。

骑劫连夜直奔临淄,乐毅欣然交出兵权,即隐退回赵国而去。骑劫自受了兵权后,将乐毅的政令悉数改变,一味地用威肆恶,专尚杀伐。田单用计,使骑劫擒住齐国士兵尽皆割鼻,又掘发齐人的坟茔以辱其祖宗,齐人遂对骑劫恨之入骨,更加团结一致。田单又差一官员向骑劫诈降,并暗中送他黄金千两,骑劫信以为真,不攻不守,只等田单来降。田单用火牛阵夜袭燕营,将惶恐的燕军尽行砍杀,而骑劫也被田单刺死。燕军受此大创,节节败退,田单遂将齐国的失地一一收复,回到了临淄。临淄的许多老臣与即墨的兵将,见田单收复齐国,功劳甚大,遂请田单自立为王,田单勃然大怒,往莒州迎齐襄王归临淄。齐襄王封田单为安平君,食邑万户。而燕惠王见骑劫战死,燕军纷纷逃亡,悔恨不已,始知自己不该听信骑劫的狂言将乐毅逼走,以至于铸成大错。惠王怕齐军趁胜追击杀入燕国,欲请乐毅出山,乐毅婉言谢绝。惠王又怕乐毅助赵国谋燕,十分厚待他还在燕国的亲属,乐毅大喜,劝赵王与燕王交好,两国和睦相处,共享太平。


后七国乐田演义 - 通俗小说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后七国乐田演义

 题“古吴烟水散人演辑,茂苑游方外客较阅。”或谓作者即清人徐震,全书二十回,成书于清康熙年间,国内最早的版本为康熙五年(1666) 的啸花轩刊本,与 《孙庞斗志演义》合刻,名 《前后七国志》,另有光绪积山书局石印本,也与 《孙庞斗志演义》 合刻,但回数与啸花轩本不同,为四卷十八回。京都文和堂刊本、宝华堂刊本以及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本均为十八回。另有湖南人民出版社校点本。
 
 此书叙七国称雄时燕王哙愚顽昏聩,仿尧舜传贤让位事,把王位禅让给奸臣子之,并把反对禅让的太子平废为庶人。子之即位,幽禁燕王哙于别宫,太子平与大臣郭隗逃往无终山,燕国大乱。齐国闻信,发兵伐燕。燕人皆望子之速败,开门迎齐师入城。子之兵败被俘,燕哙悔恨自杀。齐国军队扫平燕地之后,并不抚恤百姓,反而大肆掠夺,致使民间鸡犬不宁。不久,燕国百姓杀死玉田守兵,拥立太子平即位,称燕昭王。昭王即位,筑黄金台招贤,有赵国乐毅前来报效。乐毅本乐羊之孙,喜谈武略。但是时运不济,投齐而齐不纳,入魏而魏不识。听说燕昭王师事郭隗,筑黄金台招贤,便来到燕国。果然君臣遇合,相见恨晚。昭王于黄金台上拜乐毅为亚卿。乐毅不负所望,不到一年,把燕国治理得国泰民安。十年之后,国力渐盛,遂以伐齐复仇为己任。此时齐湣王昏聩,齐国内乱。燕国便联合秦、赵、韩、魏四国伐齐。在乐毅统率下,五国军队秋毫无犯,所向披靡。齐国兵叛民离,望风归燕。齐湣王自知大势已去,开临淄西门连夜遁去。其时齐地唯有莒州、即墨二城未破。湣王无奈,只好遗使入楚,许以割城划地,求楚王发兵。楚王发兵二十万往莒州助齐。不料楚军统帅淖齿趁机杀湣王自立。齐人孙贾率众杀淖齿,迎齐王之子田法章即位,称齐襄王。此时即墨守将病死,一城无主,众推王室族人田单为首。面对齐人立主易将的新局面,乐毅知民心难违,遂撤围十里,减少敌对行动,试图以德感化。乐毅的战功引起了燕国内部小人的猜忌。燕大夫骑劫游说太子,企图取而代之。昭王不为流言所动,反而责笞太子。骑劫又请大夫宋玺进谗言,昭王不仅杀了宋玺,而且加封乐毅为齐王。乐毅知昭王用人不疑,决心抵死相报。可是,不久昭王病逝,太子即位,,形势就急转直下了。
 燕惠王身为太子时曾因谗言乐毅受笞,即位之后,便思量算计乐毅。田单趁机派人到燕国散布流言,说乐毅拥兵在齐,存心自立。惠王听信流言,命骑劫代乐毅统军。乐毅交出兵权,连夜归赵。骑劫用兵,一改乐毅旧法,朝夕攻城,并屡中田单之计: 割齐人之鼻,掘齐人之祖茔,如此反而使齐人更加同仇敌忾。田单又设计作降以麻痹骑劫。数月之后,以火牛阵夜攻燕军,燕军大败,骑劫被杀。齐军一时声威大振,燕军败走,七十余城复归于齐。田单迎齐襄王归临淄。燕惠王听说骑劫大败,方悔大错铸成,欲请乐毅回燕。乐毅婉言谢绝,惠王厚待乐毅在燕国的宗族,赵、燕两国和好,共享升平。
 乐毅、田单二人,《史记》分别有传。明代余邵鱼《列国志传》和冯梦龙的《新列国志》都作了更多的敷演。徐震的《后七国乐田演义》是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把乐毅、田单的故事再演义成二十回的中篇。徐震为什么选中乐、田二人的题材,并且和 《孙庞斗志》 合刻呢? 我们看看《乐田演义》 的主题,大约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后七国乐田演义》是以乐毅、田单复仇复国的故事为主要线索,歌颂了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燕昭王和一批忠于国家、知恩报恩的能臣良将,同时也对昏庸误国的国君如燕王哙、齐湣王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批判。作者之所以截取乐毅、田单两人和燕、齐二国的故事,目的在突出 “任贤”二字: 敬贤、任贤可以兴邦,轻贤、妒贤必然亡国。作者在全书的情节和场面中流露了鲜明的褒贬感情,寄寓了他对明末清初社会现实的批判。全书的最后一回称“惠王失齐方悔过,乐毅恋燕自留名”,十八回本的最后一回的回目“燕惠王尽失齐城方悔过,望诸君志不忘旧永留名”,两种版本回目标题不同,其中恋旧、怀旧的情绪却是一致的。尽管徐震是不是《后七国乐田演义》的作者还有争议,但书中流露的是复国复仇的愿望,是对旧王朝的怀恋,这一点却是没有多少异议的。啸花轩把它和《孙庞斗志演义》合刻,一部是批判叛友变节,一部是宣扬复国复仇,编刻者的良苦用心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小说和戏剧一样,强调冲突和矛盾,有了冲突和矛盾,就有了情节,有了“戏”。《后七国乐田演义》截取的是齐、燕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先是齐伐燕,后是燕伐齐,书中所有的人物都被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充分地表现各人的性格特征。但这只是小说的表层结构,小说的深层结构中也有矛盾和冲突,这就是任贤和轻贤的矛盾冲突。燕昭王任贤,齐湣王轻贤,燕胜齐败; 燕惠王疑贤,齐襄王信贤,燕败齐胜。全书的情节结构就是围绕任贤与否而展开的。
 就情节结构而言,《后七国乐田演义》大致可分为两个线索,三个层次。一条线索是燕国,燕王哙昏庸让位,造成燕国大乱,终于被齐国所灭。这是全书的引子。燕昭王即位,筑黄金台招贤,重用赵人乐毅,燕国日渐强盛,这是第一层。另一条线索是齐国,齐湣王骄横无道,诛杀忠良,终于使燕国有可乘之机,联合四国伐齐,齐国大败,这是第二层。第三层是燕齐两条线索交汇,齐襄王即位,是齐国由衰转盛的转折,燕昭王的谢世,则是燕国由盛及衰的根源。昭王死后惠王一改其父用人不疑的作法,中了田单的反间计,最终使燕军大败,七十余城尽失。表面上是两军交锋厮杀,两帅斗智斗勇,实际上用人路线正确与否已经决定了两国的成败。
 除了在情节结构上紧紧围绕主题进行精心设计之外,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划中,也是紧紧围绕“任贤”二字展开的。燕昭王是一位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开明君主。昭王初立对郭隗言听计从。乐毅来燕,向昭王陈述富国强兵之策,立刻得到昭王的赏识,斋戒三日,亲赐金印。昭王对乐毅的信任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乐毅执政,十年生息,治国养民,燕国便有人谗言燕王,说乐毅贪图享乐,不思复仇。昭王不为之所动。乐毅久围即墨,太子听信谗言,前来游说昭王,被重责二十。宋玺再次挑拨君臣关系,被昭王推出斩首。作者还通过昭王之口,阐明一番君臣之道:“君之所以为君者,赖直臣也。国之所以为国者,赖有贤臣耳。既有贤臣,君国之幸也。奈何不利于奸人,而奸人必欲谗而去之,殊可痛恨也。”做为昭王的对立面形象的齐湣王,恰恰是刚愎自用、骄横拒谏的君主。孤狐喧苦争湣王不可称帝,被湣王处死; 陈举直谏湣王不能伐宋,被湣王斩首。齐国的田单本是齐湣王的宗人,“大有才干,屡以兵法说湣王,要求湣王用他。但湣王昏暴,所用都是一班佞人,那里得知田单是个奇才”。齐湣王周围只有一班阿谀逢迎的奴才,在齐湣王逃至卫国时,还撺掇他摆 “东帝” 的排场,结果遭到卫国的冷遇。逃到鲁国,竟要鲁君以天子之礼接待,鲁国便闭门不纳。昏聩的国君自有臭味相投的庸才,他们最终落得国破身亡的下场也就毫不奇怪了。
 《后七国乐田演义》极力塑造开明任贤的君王的同时,也从“贤才”的角度,塑造了乐毅和田单两位有胆有识的能臣良将。乐毅智勇双全,精通兵法韬略;田单深谋远虑,善用攻心战术。他们虽然各为其主,成为敌对的双方,但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于都是“贤才”。作者通过乐毅十余年蓄精养锐,联合四国共同伐齐,连下齐城七十余座,缓攻即墨,以求攻心为上等具体的战略战术,表现乐毅的大智大勇。至于田单,作者则选用预截车轴以逃难,施离间计使骑劫代替乐毅,假借神师、神鸟鼓励齐兵的士气,设计让燕人割齐人之鼻,掘齐人之墓,激起齐兵同仇敌忾,用诈降计麻痹骑劫,用火牛阵大破燕军等等情节,集中表现田单过人的智慧和胆略。
 作者对贤才的歌颂,其实也是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心中磊块。徐震在《闺秀佳话·自序》中说:“五夜藜窗,十年芸帙,而谓笔尖花足与长安花争丽……岂今二毛种种,犹局促作辕下驹!回念当时,恍在春风一梦中耳!”徐震由明入清,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和朝代的更替,对明末清初权奸误国、君昏臣庸、贤才不得志的社会现实感慨颇深。他在本书序言中说: “岂今有英雄实不如古之英雄哉?大都有英雄不识,而所识又非英雄,故问其位则尊,而察其才则卑。”作者正是借用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抒发自己磊落不平的感慨和壮志难酬的怀抱。书中对复国复仇的赞扬,对忠臣义士的歌颂,以及对军队暴行的描写刻画,都流露出明末清初江南知识分子的故国之思和不能不事清的复杂情绪。因此,这部历史演义小说,除了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外,还使后来的读者从中看到清初知识分子的特殊心态, 这恐怕此书另一种值得称道的认识价值。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4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