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名画《竹石图》赏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名画《竹石图》赏析

竹石图

元·高克恭作

纸本水墨

纵一二二厘米

横四二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墨竹,是中国绘画史上久画不衰的题材。自宋代文同、苏轼以后,数量相当多的画家都喜画竹。除李衎、顾安、柯九思等画竹专家外,如高克恭、赵孟頫、倪瓒等山水画家也以墨竹擅场。或梳风拂云,或傲雪凌寒,或澹荡清空,或深厚郁茂,游戏三昧,各抒性灵。

高克恭尝自题墨竹云:“子昂(赵孟頫)写竹,神而不似,仲宾(李衎)写竹,似而不神。其神而似者,吾之两此君也。”可见其自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画竹的美学观。虽然从实物来看,赵孟頫的竹未必不似,李衎的竹也未必不神,但赵氏强调书法的韵味,李氏注重真实的模拟,也是事实。而作为一种画学理论的提出,这两种意见都未免偏颇。所以高克恭倡为“神而似”的观点,事实上就是要求对书法用笔和真实观察给予“一视同仁”的对待,从而达到主观和客观、内容和形式、神似和形似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境界。

《竹石图》正是贯穿了他的“神而似”的画学思想。本幅上自识:“克恭为子敬(龚)作。”钤白文“彦敬”一印。又有赵孟頫一诗:“高侯落笔有生意,玉立两竿烟雨中。天下几人能解此,萧萧寒碧起秋风。”款“子昂题”。画家以厚重的笔势和丰腴的墨彩描写秋风疏雨、玉立青竿,强调了枝叶的向背纷披、俯仰疏密以及前后虚实的空气透视关系,特别是石根的几叶小筿,充沛着一种生生不已的活力,显得清影婆娑、意境苍茫,令观者湛怀息机,意冥玄化,真所谓“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文心雕龙》)。

竹石图

高克恭一生官运亨通。但作为一个有识之士,要想在元朝那样的政治气氛中有所作为,终究是不易的。对他一系列的施政,在当时蜚语中伤者大有人在,因而磨炼了他磊落简傲的秉性。画如其人,从这幅《竹石图》中所看到的高克恭,诚如张翥《题高侍郎(克恭)竹石》诗所云:“高侯画石聊信笔,更著数竹穿云根。岂知王宰须五日,率尔意到精灵奔。齐东野人开一尊,想见盘礴须眉掀。破泓秃颖发光采,渭川太华相雄吞。竹如剑拔石虎蹲,浓雨昼黕苍烟浑。淋漓满纸元气湿,尚带当时红酒痕。只今作者漫纷纷,前辈风流无复存。君不见寂寞房山云雾里,古苔空卧老龙孙!”


名画《竹石图》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名画《竹石图》赏析

竹石图

清·郑燮作

纸本墨笔

纵二一七.四厘米

横一二○.六厘米

藏上海博物馆

郑燮,号板桥,是清代中期杰出的画家、诗人、书法家,生平喜画兰竹石,而又以画竹最为著名。他作画很重视从生活入手,曾说:“凡我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板桥题画·兰竹》)他细致地观察、体味竹子在不同气候、不同环境里的多种多样姿式、态势、情趣,来丰富自己的创作。但他在“师承自然”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学习传统,而是继承了宋元以来文人画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对文同、郑思肖、徐渭、朱耷、石涛,更是钦佩不已和勤加学习。郑板桥作画,“不喜勾勒着色”,多用墨笔。他极其重视苦练基本功,以为“运笔之妙,却在平时打点,闲中试弄,非可率意为之”(《板桥题画·兰竹》),所以他的画貌似随意挥洒,实则功力深厚。由于善于“以画之关纽,透入于书,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同上),使精湛的书法用笔与画兰竹的技法融为一体,得相互发挥之妙。蒋士铨赞日:“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忠雅堂诗集》卷十八)郑板桥不仅艺术造诣高,题画的行款亦有独到之处,不是一行直写到底,而是大小、正斜、疏密、浓淡随画面而排列穿插,十分灵巧别致,使书和画和谐地统一在画面上,增强了构图的形式美,而且通过这些题诗和跋语,使画中蕴含的思想,更加鲜明地表露出来。如他在潍县任县令时,送给山东巡抚的《墨竹图》上题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已不是一幅单纯的竹画,而是画家通过画竹,来抒发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爱憎的态度。故《松轩随笔》称“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是很确切的。

竹石图

此幅《竹石图》,是郑板桥六十二岁时所作。画面上修竹四竿,长短有殊,或作左倾,或作右斜,虽各自独立,却顾盼生情,用笔遒健清劲,极疏爽飞动之致。竹后巨石居中高耸,石用中锋勾勒,笔致瘦硬秀拔,皴擦较少而神韵具足。竹用浓笔,石用淡墨,浓淡相映,妙趣横生。总观全局,气势俊迈,风神萧散,有傲然挺立、不可一世之慨。画上题句云:“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余作竹作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乾隆甲戌重九日板桥郑燮画。”钤“七品官耳”、“丙辰进士”印。这段题句,阐明了三个观点:一、作画要不落前人窠臼。尽管郑板桥对苏东坡极为钦佩,然而他并非唯古是从、食古不化的人,“但得宋元气韵在,何需依样画葫芦”,他是主张“师其意而不是师其迹”,认为“各有灵苗各自探”,追求鲜明的个性风格。二、艺术创作不能拘守陈法,要不怕出格。三、艺术创作在于不迷信古法,不固执己意,要努力做到一个“活”字。这是郑板桥艺术风格的最大特色,他发扬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画学传统,师造化而不是摹造化,是源于生活发自心灵,充分强调了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身感情的抒发和造型艺术形式美的统一。他曾提出绘画创作中的三个阶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形象地说明了主观与客观、现实和想象、真实和艺术的界限,使创作出来的作品,既源于客观事物,又高于客观现实,达到“趣在法外”的境界。因此板桥笔下的竹,不论是新竹、老竹、晴竹、雨竹、水乡之竹、山野之竹,无不赋予它们以性格和生命,达到神情毕肖,栩栩如生,富有感人的魅力,给观者带来愉悦和美的享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