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名画《白云红树图》赏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名画《白云红树图》赏析白云红树图 明·蓝瑛作 绢本设色 纵一八九.四厘米 横四八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武林派蓝瑛的画风有两种:一种是勾勒浅绛法,大家比较熟悉;一种是没骨法,知其来历者甚少。蓝瑛自称,他的没骨山水是“法张僧繇”的。张僧繇是六朝梁的大画家,他对唐代画风影响很大,可是他的画迹却没有传世。没骨山水的“复活”,当归功于董其昌,董在六十一岁时作《仿杨昇没骨山水》,七十四岁时作《仿张僧繇白云红树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董其昌固未尝见到张僧繇的真迹,蓝瑛师法董其昌,当然,他们都是以意为之的。然而,这种“复活”张僧繇的没骨山水,颇为别致,是明末清初掀起的新风尚。 蓝瑛的“没骨法”,与董其昌的有所不同:董是“纯色晕染”,蓝则沿用宋人的“青绿山水”和传统的皴法较多。 此图描绘的红树和白云,纯用朱砂和铅粉,这是用的董法;远峰和坡岸,运用石青、石绿,也有赭石等原色;至于树干树叶,都是传统技法。虽然,蓝瑛的没骨山水鲜艳夺目,然而,从革新的角度看,他是不彻底的,在画史上远不及董其昌的地位高。但此图的烂漫绚丽,一变传统秋景绘画的萧索气象,显得很有创意。尤其是白色和淡紫色的花树,点缀在朱砂色的红树之间,更增加了画面活跃的气氛,真所谓不似春光,胜于春光,霜树艳于二月花。 蓝瑛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但他的画不属于“浙派”。可是,当时囿于门户之见者甚炽,攻击浙派为“野狐禅”。王原祁有所谓:“明末画中有习气恶派,以浙派为最。”(《雨窗漫笔》)张庚说:“画之有浙派,始自戴进,至蓝为极,故识者不贵。”又说:“余少时,闻乡前辈论画,每至宋旭、蓝瑛,辄深诋毁之。”(《国朝画征录》)张庚曾为宋旭抱不平,可是并未为蓝瑛洗冤。就以沈宗骞提出“武林派”而言,也带有几分轻蔑之意。这些“门户”窄见的评论,未免偏颇。 白云红树图 名画《白云红树图》赏析白云红树图 清·刘度作 绢本青绿设色 纵一五九厘米 横九三厘米 藏山东省博物馆 传统青绿山水画的发展,有两大系统。一为南朝时梁张僧繇所创的“没骨法”,唐杨昇继之,宋以后嗣绝,至明末蓝瑛、董其昌等重加推敲,度意为之,一时传为画苑奇观,学者蜂起。又一为隋展子虔所用的“勾勒填彩法”,至唐李思训、李昭道父子臻于大成,其后如五代李昇,宋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元钱选,明仇英等等,高手辈出,代不乏人。清初刘度是武林派盟主蓝瑛的入室弟子,但他的青绿山水并不囿于张僧繇“没骨”一派,而是兼绍唐代大小李将军,将“没骨”、“勾勒”融会贯通,戛戛自创,别成家数。论者以为仇英之后,首屈一指了。 这幅《白云红树图》轴,写奇峰耸秀,白云缭绕,清明高远之景。曲折盘旋的山涧自后山奔湍而出,显得重晦而深远。山涧化作飞瀑,一落千丈,又把我们的目光带到湖畔的水阁凉亭。这里枫叶如丹,碎菊似金,凭栏倚阁,悠然闲眺平远的水光山色,冲融缥缈,滉漾夺目。画轴洋溢着秋高气爽、温情明朗的调子,郊色野兴,花光互照,一扫“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句)的感伤色彩,给人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的美感享受。 白云红树图 图中山石、白云均用勾勒填彩法,笔路细润,色彩风华。山石并以微擦轻皴分出阴阳明暗,然后依次罩染赭石、石青和石绿。特别是石绿色的晶莹有如宝石,闪耀着熠熠的辉光,气派十分华丽。白云则仅于轮廓边缘略施铅粉,舒卷自如,勃然欲动。树法以勾勒和没骨交施互用,勾笔老硬,赋色重深,这样来表现霜柯苍浑的精神,显得十分得体。黄菊纯用没骨法点垛,丰姿澹雅,清韵独绝。楼阁界画工整,折算精当。阁中人物刻画入微,细入毫发。本幅上自识:“仿张僧繇白云红树图画法,甲申十月之望,刘度。”钤两印。按甲申为明崇祯十七年(1644),是年十月,清兵已入关半年。又,张僧繇的《白云红树图》世不可见,但蓝瑛仿张僧繇的《白云红树图》却有多本流传,应即刘作所自出。不过比较蓝、刘之作,除了结构布局大致相近外,笔法特点实大异其趣。如蓝作以没骨点染为主,且笔致粗逸遒劲,意境苍莽森肃;刘图则以勾勒填彩为尚,细整工巧,清丽潇洒。这些相异之点,正是刘度对二李画派兼收并蓄的结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