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名画《墨竹图》赏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名画《墨竹图》赏析

墨竹图

元·管道昇作

纸本水墨

藏故宫博物院

《墨竹图》是赵孟頫妻子管道昇的作品。画中仅画老竹一竿,从左下斜伸而右上,竹叶从上排下分四批,占满画面中间地位,向左右伸展。从底部向左上伸出的一批竹叶,在画面中起着平衡作用。由于构图的处理比较巧妙透气,虽然只有一竿老竹,仍有密茂葱翠的情致。用墨上较少变化,竹干和竹叶都用深浅一致的重墨表现,但干、叶的关系仍然明确可辨。竹叶一笔完成,下笔略带藏锋,撇出先重后轻,叶片较为肥腴,叶尖笔锋突出,较为尖利,行笔以中锋为主,偶有侧锋。最上部的叶顶作“燕飞”式,用藏锋笔法挑出,颇见生动。大叶之间又多穿插碎叶,用笔较尖细。

如果说,这幅《墨竹图》中还有什么墨色的变化,那只是作者在运笔撇捺竹叶时,由蘸墨的饱满程度不同而出现的。这就是落笔时墨色浓重,撇出过程中出现趋向稀淡的情景。但在一些用笔比较圆厚、墨色饱满,行笔速度又不似太快的竹叶中就看不到这种由浓趋淡的情况。

道昇画竹,元代颇负盛名,用笔尖劲,格调爽利秀挺。她和松雪日夕共处,受有影响,此作密叶中较圆润的若干叶片,可能有赵孟頫的润色,伉俪合璧,亦佳话也。

此图作者自识“仲姬画与淑琼”,钤白文“管氏仲姬”等印。

墨竹图


名画《墨竹图》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名画《墨竹图》赏析

墨竹图

北宋·文同作

绢本墨笔

纵一三一.六厘米

横一○五.四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写倒垂竹枝一梢,枝叶离披,临空摇曳,犹如飞凤展翅。用笔沉着劲利,枝干用墨略淡,节距远,实按虚起,一抹便过,茎多新枝,渍以淡墨,生机蓬勃。叠叶疏密得宜,因风得势,反正向背,卷舒自若。用撇笔作长叶而颖锋不露,叶尾腾笔飞白以示风动折旋之势。图后行书署款“与可”两字,墨色深入绢丝,间架舒坦,落笔停匀坚实,神完气足,与画面简重秀逸的笔致前后辉映,相得益彰。文同善书法,篆隶行草各体皆能。此图的落款,经与他熙宁五年壬子(1072)在范仲淹《道服赞》墨迹后题跋的落款相比,两者的结体用笔以至点画转折悉相符合,可以确证是文同真迹无疑。

墨竹图

文同是专精于墨竹画的大家,他的画竹,注重写生,达到了形神毕具的高度造诣。史载他在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时,“于筼筜谷,构亭其上,为朝夕游处之地,故于画竹愈工”。在墨竹撇叶的技法上,苏轼尝谓“以墨深为面,淡为背,始自文与可”。世有“文湖州竹派”之称。文同在墨竹画的理论和实践上,是和苏轼往回探讨、互相砥砺而不断提高的。文同在与苏轼讨论画竹经验时曾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可见在对象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上是何等重要。

文同画竹,既注重写生,又开创了新的意境。他的著名诗句“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同上文),正是他画竹的构思。用以小见大的艺术夸张手法,形成他墨竹画苍苍莽莽、“面目严寒”的独特风格。文同《丹渊集》载有《隽老水墨》诗:“鹅溪吾乡里,有绢滑如砑。”看来匀净缜密、光润发墨的蜀绢,是他得力称意的书画用品。文同又给墨竹画赋予人格化:傲雪凌霜,比作君子。苏轼评文同墨竹赞称“可使静险躁,厚鄙薄”,揭示了作品的内在气质。

有关文同墨竹画的师承关系,画史缺乏记载。墨竹画自唐、五代兴起,迄北宋中叶,文同、苏轼一派的墨竹盛行于世之后,方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宣和画谱》置有《墨竹》一门,它在《墨竹叙论》中谓“自五代至本朝才得十二人,而五代独得李颇”。其实,北宋初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已载有唐孙位为昭觉寺所作壁画中的“松石墨竹,笔精墨妙,气象雄壮”,又说黄筌曾向孙位学过墨竹画。可惜这些绘在寺院墙壁上的图画,早已随着房屋的倾圮而渺无踪迹了。但从孙位传世仅存的《竹林七贤图》卷的布景中,尚可窥见他以墨笔所画的湖石一丘、棕竹一丛;竹的根、竿、节、叶都用墨笔画,只是在密叶毗连之处略染淡青。可见孙位已开后世墨竹画的先声。文同世居西蜀,孙位等人的墨竹壁画,其时尚能看到,势必对他产生影响。

此卷文同墨竹,曾经元代柯九思鉴赏,卷内附有他临文同墨竹一帧,并自题七绝一首,署款“非幻道者丹丘柯九思敬仲画诗书”,这当是他晚年寓居苏州时的作品。嗣后,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时,曾经伯颜不花的斤收藏,卷内有他流利的行书题记一则,是由他以此图与其旧藏苏轼《枯木竹石图》合裱成一卷的,名曰“二妙”,并请周伯琦为之题诗,卷内有周伯琦所题五言古诗一首。诗后记称“为苍岩监郡题”。按《元史·伯颜不花的斤传》:伯颜不花的斤,字苍岩,于至正十六年授衢州路达鲁花赤。故有“监郡”之称。之后,又增加了画竹名家:明王右,清钱载、罗聘三人画竹各一段,附在卷后,连同文同、苏轼、柯九思,计为六人画竹合卷,正可见“文同竹派”的流衍不绝。文同墨竹的传派,自苏轼以来,真是名家辈出。元时著有《竹谱》的李衎,是其中卓有成效的一人。但和他同时的高克恭尚有“似而不神”之诮,可见文同墨竹画的难能可贵,它在我国绘画史上具有显著地位,是值得学习、借鉴和发扬光大的。

此卷自明清以来,递经明黄琳、邢侗、项圣谟收藏,至清为董元度收藏。曾被翁方纲命名为《六君子图》,撰书《六君子图歌》附在卷末。曾见于翁方纲所著《复初斋诗集》著录。


名画《墨竹图》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名画《墨竹图》赏析

墨竹图

现代·谢稚柳作

纸本水墨

纵八九厘米

横四六厘米

“竹”在我国是极普通的常绿植物,而又是极幸运而神奇的植物。讲它幸运、神奇,是古来它就被赋予了特多的精神文化象征,诸如“英气凌云”、“节直心虚”、“竹报平安”、“君子魂”、“八节安康”、“高风亮节”、“直节干霄”、“劲节贞心”……要言之,一概都是赞颂它高洁绝俗的品格。

竹之成为中国画里的主题,当是在五代时。入宋,画墨竹似乎成了文人必具的墨戏。画竹所必须具备的高超书法技能,画竹所标榜的拒俗求清的品格,以及文人所寄予的对前程的向往,使画竹自然地成为文人的所爱。正因为“写竹还须八法通”,故而历来亦就把画竹称之为“写竹”。

宋元之际是写竹的辉煌期,涌现了文同、苏轼、李衎、高克恭、赵孟頫、吴镇、顾安、柯九思等写竹的专门家。对于写竹一科,世人每有褒宋元而贬明清之论,笔者以为此非复古、恋古之说,而是符合史实的正确结论。宋元人写竹,注重于对实物的细心观察,春夏秋冬、风雪雨晴,揣摩、消化、挥运,每于同中见其不同,故写来风韵各别,性情各自,神采奕奕;明清人写竹,每每在纸上讨生活,为墨戏而墨戏,陈陈相因,坠入了公式化、概念化的怪圈,即使是名声很大的郑板桥也在所难免。

谢稚柳师是力挽明清颓势,且风标自立的大家。剖析此墨竹图,即可体会到其精湛的技艺。

墨竹图

首先从此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用笔的高妙。写干、劈叶,皆是用臂运肘,而不同于常人的用腕运指,故写干有古籀之趣,写叶有笔墨凌空之势,笔力遒劲,贯穿始终,其首圆而厚,其梢劲而爽,拒钉头鼠尾之弊,去萎秽甜俗之病,笔正势旺,生机盎然,是深得“金错刀”真谛的。

其二,稚柳师青壮时四时八节游迹于竹海,且每植竹于小园,胸有成竹,概括提炼,由形攫神,故其所写竹不留于表象,而是在平面的纸楮上,能写尽立体的竹的四面姿式,八方威风。

其三,稚柳师写竹,左方竹干用笔自上而下写出,右方竹干则自下而上写去。挥运符合竹子生长的规律,故势顺力畅,故其所写干枝,非但圆而浑,直而挺,写叶劲而秀,灵而动,读者似乎可以感受到和煦的朝阳在青碧枝干上的光照,似乎还可以感受到在枝叶间嬉戏的自在青风,难得。

其四,写竹之难,难在亦聚亦散,聚处密不乱,难插针;散处疏不孤,走得马,知白守黑,顾盼有情,此图即臻此妙境。又画竹之难还难在“收梢结顶”。此图之多处结顶摇曳多姿,或轻或重,或展或蹙,或正或欹,是深得“移步换景”之妙的。写竹其气不可断,其势宜发越,在娴熟和敏捷中求变化、生才情,这除却老到的功力,天赋亦是必备条件,稚柳师是兼而有之的。

其五,稚柳师是通才。学问、诗词、鉴赏、绘画、书法无所不能,无所不精。既能且精,又每以高格雅韵贯通之。故其所写竹自有高标出尘的格调和情操。笔者尝以其写竹与宋元名家作过比勘:文同写竹得其谨严凝重;赵孟頫写竹得其苍润朴厚;吴镇写竹得其萧疏洒脱;稚柳师写竹则得其婉约清刚。故谓其写竹超越明清,直逼宋元,绝非是溢美之辞。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0: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