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名画《墨兰图》赏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名画《墨兰图》赏析墨兰图 南宋·赵孟坚作 纸本水墨 纵三六.五厘米 横九○.二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本图的作者赵孟坚是宋太祖十一世孙,但他这一支在南宋时期与皇室关系疏远,南渡后家境清寒,他尝自述当时“食荠不云肠苦,负薪每自行吟”。这段经历对于他后来为官从政之时追求清高绝俗境界具有深刻的内在因素。世人总是将赵孟坚说成“不食人间烟火”的才子,这不仅由于其为人处世的态度,也见于他的绘画格调。 墨兰是赵孟坚善画的题材,《松斋梅谱》认为他“善作梅花,得逃禅、石室之绪余,水仙尤奇,世争贵重。识者又以兰蕙之笔为绝观”。将其画兰成就列在梅花、水仙之上。此图“作淡墨幽兰两本于平坡丛草之间。觉清气侵人,笔法飞舞”(清《墨缘汇观》)。上有作者自题诗:“六月湘衡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 花叶皆用淡墨撇出,笔法萧散闲淡,松秀明快。兰叶之难,在于贯气,劲爽而不滞板,轻快而不柔媚,尤其穿插组合疏密安排至关紧要。赵孟坚在这方面不愧为高手。两本兰草搭配为一,位置在画卷中央,兰叶作开放式分向三面,两端横向叶梢伸出画外,上端亦出画外,汲取了幅外的空间。呈放射状的长叶参差错落,分合交叉,俯仰伸展,颇有韵致。兰花集中在根茎部位,一方面丰富了这一局部的层次内容,另一方面增大了密度,使轻飘的画面沉着下来。草坡只见一抹,复用枯率的笔法画了许多草叶,烘托出兰叶的疏秀飘逸。为了打破构图上的左右对称,在画幅左端中间题写了上引诗款。 墨兰图 画兰运笔柔中带刚,一似其题诗书法,笔画强劲,至收笔处一转,带出秀美的柔风。兰叶起笔处拖锋入手,中段流利富有弹性,叶梢作弯转之势,充分表现了兰叶随风舞动、坚挺有力而又清秀柔美的情采。行笔过程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中锋侧锋的变换,一笔下来,有宽有窄,显示兰叶的正侧翻转;有干有湿,显示兰叶根梢的老、嫩变化;有浓有淡,显示兰叶的阴阳向背区别。含蓄丰富,效果极佳,表明了作者的功力和学养,虽水墨为之,“远胜着色”。 墨色变化粗看上去似乎不大,全用淡墨,只于几点草芽和题画诗跋处用了浓墨。但细细观察,可以发现,花叶的淡墨之中有着相当复杂的变化,有的兰叶起笔处浓些,至梢端淡皴扫尽,有的兰叶起笔处淡如清水,至梢端却浓郁饱满,有些叶子前后层次即靠墨色的微弱变化拉出来。这些墨色的复杂变化皆蕴于一笔之间,令人叹服,这需要适度掌握毫端墨色水分的包含度和吸吮顺序。花瓣的墨色亦变化含蓄,并且笔笔饱满,与叶茎形成鲜明的色质对比。 夏文彦称赵孟坚画风“清而不凡,秀而雅淡”(元《图绘宝鉴》卷四),喻其作画“但觉书纸如书空,唯知有兰那有我”(郭麟孙《题赵子固〈兰蕙卷〉》),强调赵画清高超脱的境界,合于传统文人画的审美标准。 名画《墨兰图》赏析墨兰图 明·周天球作 纸本水墨 纵八三.一厘米 横三三.八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周天球,原籍太仓,十六岁随父移居吴门,遂占吴籍。他是文徵明的高足。先以书学名吴中,由于声名藉甚,海内慕名而求书者不绝,丰碑大碣,皆出其手。又善画兰,明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其书虽骨有馀而未臻化境,楷书工致,殊胜行草,所谓有书学而无书才者也。画兰石墨花颇佳,写兰尤得郑思肖标格。” 此《墨兰图》,是他六十七岁时所作,已在他画兰非常精熟的阶段,是一幅精意之作。兰花仅占整幅的下半部,在地坡正中画兰一丛,兰叶均向上撇,有轩昂飞舞之势,下作盛开的兰花三朵,分布均匀,地坡兰根处画极简的丛草,全幅简洁明净,生意盎然。左下角自题:“庚辰冬日天球作。”庚辰是万历八年(1580)。画幅上部有薛明益、文丛先、陆士仁、杜大绶、王穉登、文丛龙、文宠光等十二家题诗。此《墨兰图》可与周天球另一卷作于隆庆四年(1570)的《从兰竹石图》相媲美。 墨兰图 有明一代画兰竹的人很多,尤其是吴中一地,由文徵明创导开始,风行画坛,一时兰竹画家风起云涌,大都宗尚文徵明一派,而且水平都相去不远。即使文徵明也是主要画山水的,不过兼画兰竹,并非专长,周天球倒是专画兰竹一门的名家。清徐沁《明画录》称:“墨兰一种,自赵松雪后失传,惟天球独得其妙。”故有人称他的墨兰胜于乃师,但工力上周可胜文,在神韵气味上,还有所不逮。清蒋光煦《别下斋书画录》录有明项士端为周天球墨兰卷写的题跋:“其挥毫不偏不倚,其渍墨不枯不濡,布置间架,卓有轨法。其布叶也,纤靡敷荣,若美女之临风,丛秀挺干,若武士之执戟;其安花也,翩翻窈窕,若丹凤之梳翎,巧密参差,若游鳞之振鬣;更有反侧斜欹,同葵花之向阳,卷舒耸锐,等蒲锋之刺水。”由此可知他画兰已妙到毫颠了。 名画《墨兰图》赏析墨兰图 元·郑思肖作 纸本水墨 纵二五.七厘米 横四二.四厘米 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画右自题诗一首:“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所南翁”。左自记年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一卷”,下钤“所南翁”等印。卷后有元人陈深、王育、烈哲、魏俊民、陈昱、郑元祐、释馀泽、释德钦、王冕、胡熙、段天祐、韩奕,明祝允明等人题跋。 兰多生长于山野空谷,汲雨吮露,叶状细长,花色淡绿,其味幽香清远,其质挺劲朴实。兰的形质之美深受人们称赞,并常常借以比喻坚贞高洁的情操,抒发超尘脱俗的志向。著名诗人屈原曾写下“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的咏兰名句。 兰是传统中国画的重要题材之一,画家们常借兰抒情,状物言志,尤其在文人画家笔下,她成为孤傲清高的象征,与梅、竹、菊并称为“四君子”。据记载,以兰为题的绘画创作,最早可追溯到北宋中期,苏轼曾画过一幅《竹兰苍崖图》。至南宋末年,遂出现赵孟坚、郑思肖两大家,被后人尊为画兰宗师。 郑思肖的墨兰,紧密结合身世之感,因此具有深沉的思想情感和鲜明的时代气息。他生于南宋末年,曾任太学士,宋亡后隐居苏州寺庙,终身不仕,晚年生活清贫。他经历了宗邦沦覆之变,对宋室深怀眷恋之情,取字“所南”,日常坐必南向,逢年过节,必至郊外朝南方哭拜。满腔悲愤,寄于诗画,所作墨兰,亦高雅脱俗,寓“故国之思”。《墨兰图》卷是他唯一的存世珍迹,也是反映他创作思想和艺术造诣的代表作。 此图用水墨绘兰一株,不着地,不画根,构思寓有深意。据记载,宋亡后,郑思肖所作兰花,常露根,不培土,人问其故,他回答:“土为番人夺,忍著耶?”此幅无根兰即其语言反映。画面几片兰叶,两朵花蕊,布局简洁疏展。所撇兰叶,运笔流畅婉转,简逸中具粗细顿挫变化,恰当表达了兰叶挺拔又富韧性的刚柔相兼之质。短茎小蕊的兰花,借助舒展之姿和浓重水墨,不仅传达出清幽的色香,而且洋溢着不凋的活力,与叶相映成辉。画家着意通过笔势和墨气来体现兰的刚劲清雅之质,既继承发展了北宋以来的文人水墨写意画,也是对墨兰形象的新创,故前人评述:赵孟坚绘兰之姿,郑思肖传兰之质。 本幅自题的四句诗,是将兰花拟人化,以第一人称,表述兰花只向羲皇俯首,询问画家因何来此仙乡,欣然在作画之前开放,散出的幽香满天浮动。诗借兰花自述,表露兰花高洁清幽之质,并衬托出画家超凡脱俗的志趣。这种以诗配画的手法,缘物抒情深化了题意,也是郑思肖常用的。 所钤“求则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万古”印一方,反映了画家的为人和品格。据《梧溪集》载,有一县官曾向郑思肖求画不得,怒以“赋役”相威逼,郑凛然答曰:“头可得,兰不可得。”而他认为意气投合的人,不请亦主动作画相赠。此印即为其耿直不阿性格的自况。 墨兰图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