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名画《千里江山图》赏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名画《千里江山图》赏析

千里江山图

北宋·王希孟作

绢本大青绿设色

纵五一.五厘米

横一一九一.五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此图无作者款印,后纸隔水黄绫上蔡京题跋:“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悉知此图作者为宋徽宗时宣和画院学生王希孟。

作品以概括的手法、精细的笔致、绚丽的色彩,描绘了祖国千里山河壮丽雄伟、灿烂辉煌的景象,向被目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作。

全卷大致分为六段景色,每段以水面、游船、沙渚、桥梁相衔接或呼应。开卷首段,高山之巅直插云际,峰峦冈阜延伸而下,与辽阔的水面相接,平坡、山谷村舍数座,人迹罕见,整个环境深幽宁静。接着便是细浪起伏的江水,水天之际远山一抹,更显出江面的辽阔无垠。第二段以山景为主,绝壁山路盘曲九旋,通向深处院落,谷间瀑布逐级溅泻,回归大江,高远中具深远之景,引人入胜。临江水阁、亭榭和水面渔舟、画舫上,均有活动人群。一座大桥横跨江面,这座巨大的木构梁柱式亭桥,下有三十二跨,中间建十字形的两层楼阁,宛如长虹,十分壮观。据考,它与宋代有名的利往桥、垂虹亭的文字记载相近,是北宋时代创建的形制,在宋代木桥无存的今天,为研究古代桥梁提供了极珍贵的形象资料。第三段从大桥开始,临江山峦逐渐从险峻转向平缓,并出现许多港湾,渔舟、货船停泊其间,沿岸绿田阡陌,村舍林立,显现出热闹的生活场景。隔江展现出第四段景色,山势从平坦又转向高峻,行人稀少,环境寂静。但水面仍游荡着各种舟船,零星的房舍楼阁内也有人栖居。中间还有一座横跨山溪的拦水坝,上面建造了水磨房,下面水轮在转动,显然是山村居民的生产设施。这些场景为寥廓的山色增添了生活气息。跨过曲折的水湾,便是第五段,以坦荡的平远景色为主,江面澄澈如镜,水上轻舟荡漾,渔人岸边撒网,士子亭阁赏景。绿树遍植,修竹丛生,近峦秀丽,远山逶迤,一派郁茂繁华的江南水乡风光。最后一段以平远的近景和险峻的中景作结。

全卷着重抒写千里江山雄浑壮阔的气势,主景是起伏连绵的雄伟山势和水天一色的浩淼江河,融南北方特色于一体,使壮奇与秀丽相结合,概括地表现了祖国山河之美。在注重气势同时,也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自然界变幻无穷的状态,巉岩邃谷,飞瀑鸣泉,茂林修竹,碧波烟霭,气象万千,绚丽多姿。在自然环境中,还安排了丰富的生活景致,如水村野市、楼阁亭榭、渔船游艇、长桥磨房等,以及众多的人物活动,如捕鱼、驶船、幽居、观景等,使画面更显得真实自然,富于生活气息。这种可居可游的山水境界,形象地体现了北宋时代山水画的创作宗旨和审美观点。

千里江山图

全卷繁浩的场景,经画家精心布置,既安排得严密紧凑,又疏落有致。每一段落既各具特色,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浑然一体。其间高远、深远、平远景色交替安排、相互穿插,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作品在艺术形式方面,既继承了青绿山水传统,又有新的发展变化。全图主调是浓重鲜艳的青绿重色,同时也以赭色来渲染山脚、天色,从而更衬出青绿的鲜亮,产生光彩夺目的强烈效果。人物多用粉白、玉色,物体多用粉、黄色,在青绿重色的映衬下,使这些细小事物的形象也很突出。笔墨方面,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勾勒法,用笔十分精细,浩瀚的河水均用细线一一勾出波纹,树上的花叶,翱翔的飞鸟,也用墨、色细致地点出形状、动态,细小如豆的人物,虽无法勾出五官、衣纹,但情态的传达恰到好处。至于屋宇、桥梁、舟船等,也精细地画出了不同结构,为历史提供了翔实的形象资料。

希孟天生俊才,惜去世太早,作品存世仅此一件。


名画《千里江山图》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名画《千里江山图》赏析

千里江山图

南宋·江参作

绢本水墨

纵四六.三厘米

横五四六.五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本无款印,元代大鉴赏家柯九思定为江参所作,画末题有“江参字贯道千里江山图真迹,臣柯九思鉴定”。其他款印为历代鉴赏收藏家(包括清乾隆帝等)所加。这幅长卷中画林木葱茏,群峰重复,溪壑空远,从始至终有一曲折的蛇形小道贯穿其中,图中山、水、桥、亭、村落、栈道、人物皆围绕这条山道而布置。故虽景物众多,连绵无尽,然皆循循可寻。江参的画以江南董源、巨然的画法为基底,同时也注意吸收北方的范宽、李成、郭熙诸家画风,宋《画继》记其“笔墨学董源,而豪放过之”。江参是用硬笔勾勒石骨,硬度有所增,但他画得湿润,用长短披麻皴,山顶也多矾头。林路萦回,溪桥渔浦,洲渚幽壑,烟云掩映,苍苍莽莽,一片江南景色,皆董、巨之画风。其景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意,亦和北方郭熙的主张相符。然综而论之,还是出于董、巨一派为多。董、巨一派绘画在北、南宋的地位并不十分显赫。董源是南唐人,其画仅在当时的建业(今南京)有影响,北方则出现了荆浩、关仝、李成、范宽等大山水画家,南北画风明显有别。北宋统一了全国,建都于北方,文化中心亦移至北方,而且董源画来自南方真景和南方人的精神气质,所以,北宋时北方画风特盛,董源画风一时尚无人问津。

千里江山图

北宋后期,米芾在江南做官,家亦移至镇江。他看惯了南方的山水,忽然发现了董源画的妙处,于是大加宣扬。董源画的地位虽然仍旧不高,但在江南已引起一部分人的注意。江参就是江南人,而且曾经在镇江等地游居过,从记载和现存遗迹来看,江参是继米芾之后继承董、巨画风而有成就的唯一画家。米芾的画虽然受过董、巨的启发,但后来完全变成自家面貌,基本上和董、巨无关了。米友仁是继承米芾的。北宋时期,除了从南唐过来的巨然外,实际上认真继承董源的,只有江参一家了。江参的画在当时的文人中影响也颇大,吴则礼诗云:“即今海内丹青妙,只有南徐江贯道。”(《北湖集》卷二)赞扬他的人十分多,以至南宋高宗也要见他,江参到了临安就死了。身后“一时好事者访求遗墨,几与隋珠赵璧争价”(《华阳集》卷三十三)。北宋的画皆出于荆、关、李、范一派,南宋的画又皆出于李唐一派,两宋期间,江参的画乃是独出的一家,风格迥异,所以最为可贵,也特有意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