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同翅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同翅目Homoptera。包括蝉、叶蝉、飞虱、木虱、蚜虫、蚧等。昆虫纲、有翅亚纲、渐变态类。世界已知3.28万余种,中国已知千种以上。
胸喙亚目 喙似起于前足基节之间,跗节1或2节,触角长而线状,无端芒,若干种类无触角,翅脉常退化。雌虫一般无产卵器,不能把卵产在植物组织内,全是不善活动的种类。这个亚目是个广泛的人为类群,目前可分为4个总科: 木虱总科 体长仅3毫米左右,形似小蝉,比较活泼,触角9~10节,一般10节,端节有2细毛,喙分3节,跗节2节,翅脉退化。雌虫除保留有3对产卵瓣外,生殖节背腹板成鸟喙状。后足腿节膨大,能跳跃。常见种有为害桑树的桑木虱可使幼叶卷缩,甚至枯落:为害梨和苹果树叶的梨木虱等(见梨木虱)。 粉虱总科 体长仅1~2毫米。身体和翅上被有白蜡粉,单眼2个,位于复眼的上方,触角7节,喙3节,跗节2节,翅脉甚退化。若虫4龄,第一龄活泼、可以爬行,第二至四龄固定于植物上不活动,很像介壳虫,4龄若虫后期不取食,近似于“蛹”,称“伪蛹”。可进行产雄或产雌的孤雌生殖,经交配的雌虫所产未受精卵孵化为雄虫,受精卵孵化为雌虫,而未经交配的雌虫,所产的卵均孵化为雌虫。重要害虫有烟粉虱、黑刺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等,其中温室白粉虱在保护地及其附近的蔬菜和花卉等植物上为害甚重。 蚜总科 体长1~7毫米,大都2毫米左右。触角3~6节,喙4或5节,跗节2节,第一节甚小,有时跗节仅1节甚至退化。有翅型具翅2对,翅脉退化,有翅痣。腹部第五或六背片常有一对腹管,一般缺产卵器(图2)。若虫4~5龄。 图2 蚜虫
蚜虫的年生活史复杂,有多态现象,如无翅或有翅、胎生雌蚜和有翅雄蚜等,两性生殖和孤雌胎生交替进行,称异态交替。许多种类有寄主转换的习性。通常在正常的适宜条件下,蚜虫以孤雌胎生雌蚜(繁殖型)繁殖,雌蚜不经交配就可产生若虫,而在群体拥挤或在生活条件恶化时发生有翅型,进行迁移。此外,还可发生特殊形态的越夏型或小型蚜度过炎夏或不良的生活环境,以及发生越冬型度过寒冬。大多数种类在秋末生长季节即将结束时,发生雌性蚜和雄性蚜,交配后,雌蚜在越冬寄主上产受精卵越冬; 少数种类在春末树木枝条即将老化时发生雌雄性蚜,交配后,受精卵越夏。蚜虫有强大的繁殖力,孤雌胎生蚜大约每4~10天就可完成一代,有些种类每年最多可发生二三十代以上。蚜虫可从肛门排出大量蜜露(即粪便),招引多种蚂蚁取食;蚁则为蚜虫驱逐天敌,帮助蚜虫从一植株转移到另一植株,甚至冬季把蚜虫或蚜卵搬到蚁巢内保护越冬。蚂蚁常以触角触动蚜虫,可促使蚜虫多排蜜露并吸食更多植物汁液,延迟发生有翅蚜,增强其繁殖力:而且一定种类的蚜虫常和一定种类蚂蚁相伴随,是一种典型的互补共生现象。常见种有棉蚜、麦长管蚜、高粱蚜、大豆蚜、豆蚜、桃蚜、萝卜蚜、甘蓝蚜是农作物重要害虫,葡萄根瘤蚜和苹果绵蚜是国际植物检疫害虫。受害作物嫩叶常卷缩,生长停滞或茎叶变色,造成产量损失。许多种类能传带植物病毒,造成更大损失。如桃蚜可传带马铃薯卷叶病毒和甜菜花叶病等100余种病毒。 蚧总科 体长0.5~10毫米,是同翅目中最奇特类群,雌蚧多数营固定生活,均无翅,触角,眼和足,除少数种类外,亦已消失;头胸部完全愈合,通常被有蜡粉及介壳,雄蚧只有一对前翅,后翅退化为舌状平衡棒。触角或缺或丝状,多达11节,喙1~3节,足跗节一节,仅有一爪,也有退化的。蚧虫第一龄幼虫活泼,在选择适宜的寄主植物后,即将喙刺入寄主植物组织中定居,蜕皮后,失去足和触角,失去活动能力。雌虫能分泌蜡质等形成介壳,用以保护自己,幼期3龄;雄虫4龄,后二龄为“预蛹”及“伪蛹”期。卵常产于腹部后腔形成的卵袋中,幼虫孵化后从母体中爬出。蚧虫种类繁多,常见者如康氏粉蚧、桑盾蚧、松干蚧、吹绵蚧和棉珠蚧均为农林重要害虫。此外,中国及东南亚特产的紫胶虫生活在榕属、黄檀属、合欢属等植物上,体外分泌物为紫胶,是重要的军事及工业原料。白蜡虫雄虫分泌的白蜡熔点高,为矿物质白蜡所不及,医药上常用以生肌敛疮、止血定痛、治疗血性下痢,还可作工业原料。墨西哥南部特产洋红虫,其尸体可生产红色染料,以供饮食品、化妆品和医药工业品染色使用。 演化 现代同翅目与半翅目最为接近,过去曾被认为是半翅目的一个亚目。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口器适于刺吸,后翅缺臀域,腹部无尾须,马氏管数目少,腹神经节较集中。由于直翅类的缺翅目翅脉退化,有较少的马氏管并有较集中的神经节,所以有人认为它应该是半翅类的一个原始单元。根据解剖学和古生物学,啮虫目可能是半翅类和缺翅目的共同祖先,其化石最早出现于二叠纪。在同翅目中出现于石炭纪的原结蝉科,或许是最古老的同翅目化石,其他出现于二叠纪的同翅目昆虫的翅大都与二叠纪的啮虫目相近,同时也与更早的半翅目昆虫化石准蝽科的属相似。一般认为同翅目比半翅目古老,因为根据在澳大利亚发现的化石昆虫,在二叠纪以同翅目昆虫最多;在昆士兰的三叠纪化石中,同翅目的数量也仅次于鞘翅目,而最古老的半翅目化石则直到晚二叠纪、三叠纪才出现。 同翅目头喙亚目的二叠纪化石大都隶属于古革蝉科、结蝉科及革蝉科。现代的鞘喙蝉科(美洲和大洋洲产)或许是与这些科近似的活化石,可能是原始同翅目的祖先,由此辐射出一个大的演化分支为樗鸡总科,另一分支为界于二叠纪的北蝉科与蝉结蝉科之间的蝉总科,而叶蝉总科可能起源于二叠纪至三叠纪的革鞘蝉科及窄替蝉科。在胸喙亚目中木虱科可能起源于与古革蝉科接近的原木虱科。此外,现代型的昆虫构造表明,木虱与粉虱接近,蚜虫与蚧虫接近。已知的蚜虫化石大都出现于三叠纪,那时的径脉三叠蚜已具有特化的蚜虫脉序,表明蚜虫的祖先起源于更早的二叠纪或石炭纪。 同翅目Homoptera昆虫纲,有翅亚纲。体多光滑无毛,常具蜡腺。刺吸式口器,喙基部由头下后方或前足基节间伸出。有翅种类有单眼2~3个,无翅种类无单眼。触角刚毛状或丝状。翅膜质,前翅有时略加厚,静止时呈屋脊状。有些种类多型性或雌虫无翅。渐变态。全部陆生,植食性。刺吸植物幼嫩部分,使其变黄、卷缩、畸形至死亡,并能传播植物病毒。许多种类是农业的重要害虫,如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有些种类分泌胶、蜡,为资源昆虫。世界已知约3万余种,中国有1 500种以上,下设蝉、木虱、蚧、蚜、粉虱五个亚目,或下设头喙和胸喙两个亚目。 同翅目 同翅目tongchimuHomoptera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1个目。种类较多,全世界约有3万余种,我国约有120种。虫体小型或中型,形态变化较大。成虫除一部分介壳虫、蚜虫有无翅型外,一般均具有2对膜质翅,静止时斜着覆盖于背部刺吸式口器,专以吸取植物汁液为食。繁殖力极强,生殖方式有3种:孤雌生殖、有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与有性生殖交替进行。一般为卵生,也有卵胎生的。除雄性介壳虫外,多数为不完全变态。本目昆虫大部分为农业害虫,如稻叶蝉、棉叶蝉、蝉、稻飞虱、菜蚜、棉蚜等多种蚜虫。有的在刺伤和吸食植物汁液的同时,还能传播植物病害。蚧虫(介壳虫),除为害果树外,也为害桑、茶等经济林木;另一部分为经济昆虫,如雄性白蜡蚧(Ericerus pela)、紫胶蚧(Laccifer lacca)等,可分泌白蜡和紫胶等重要工业原料。五倍子蚜(Melaphis chinensis),夏季寄生在漆树科的盐肤木(Rhus chinensis)等树的叶轴或小叶下方,形成含有丹宁 (鞣酸) 的虫瘿,称为 “五倍子”。它的用途很多,在医药上可用作止汗、止血、磺胺增效剂,工业上可用以制革并为制造染料、墨水、防腐蚀涂剂的重要原料。 ☚ 臭虫 蚱蝉 ☛ 同翅目昆虫纲的一目。体型多较小,刺吸式口器,从头后方生出。前翅质地均匀,膜质或革质。如叶蝉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