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同文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同文馆宋邓忠臣室名。著有《同文馆唱和诗》。同文,文字相同。《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汉书·艺文志》:“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阙。”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學校部 > 專科學校 > 同文館 同文館 tóngwénguǎn 亦稱“京師同文館”。清洋務派培養譯員之外語學校。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因通譯乏人奏請設立。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六月十一日在北京成立,初設英文館,學生十人,皆八旗幼童,聘英人包爾騰任英文教習,徐樹琳任漢文教習。次年增設法文館、俄文館。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十二月,恭親王奕訢等奏請設天文算學館,招取三十歲以内滿漢五品官以下及舉人、貢生等。同治七年(公元1888年)聘李善蘭爲算學總教習,次年又聘美籍教士丁韙良爲總教習總管校務。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增設德文館。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擬訂《八年課程計劃》。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添設醫學、生理學科。同文館學制八年,前五年相當于中學課程,後三年爲大專課程,學生一百二十人,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併入京師大學堂。參閱清·嚴復《原强》、《清史稿·選舉志二》。 同文馆清末设立的教育机构。咸丰十年(1861)十二月,钦定设立总理衙门与同文馆,但到同治元年(1862)八月才正式开馆,该馆为培养翻译人员的“洋务学堂”。先后开设英文、法文、俄文、德文、日文、天文,算学等班。初仅挑选十三四岁以下之八旗子弟入学,后兼收年岁较长之满汉科举出身人员。教师多为外国人。由总税务司英人赫德推荐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总管教务近三十年。同文馆设管理大臣,下设提调各二人,负责安排学生课程,督察学生纪律。同文馆学生,初定十名,最多不超过二十四名。同治四年(1865)变通章程,改为每馆十名。到光绪十三年(1887)增加到一百二十名,直到结束时,名额未变。学生来源及入学资格,初设英、法、俄各馆时,是由八旗满、蒙、汉各旗、保送资质聪慧,曾学清文,年在十五岁上下之闲散人员,由总理衙门考察录取,依次传补。及增设算学馆,改由京内外各衙门保送年在三十以内之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检讨及五品以下由进士出身之官员,或举人、贡士等未仕人员,由总理衙门陆续考取入学。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京开办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原设的各门学科都归属大学堂内,只留下外国语言文字一科,1902年则全部并入京师大学堂。 同文馆官署名。❶宋朝置。为四方馆之一。神宗熙宁年间创立,掌接待高丽使者。元丰改制后属鸿胪寺。南宋改属礼部,并作为国子监发解试的考场之一。参见“同文馆试”。 同文馆清末第1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1861年1月由奕 同文馆 114 同文馆亦称“京师同文馆”。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也是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同治元年(1861)设立于北京,隶属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初办时专习外文,设英、法、俄3班,限招13—14岁以下八旗子弟。后陆续增加天文、算学、化学、格致、医学、德文、日文等班,招收满汉科举出身人员。多请外籍教师任教。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充总教习近30年。中国数学家李善兰曾任算学总教习。该馆设有印刷所,组织教师译过数、理、化、医学、历史、语文等方面的书籍。主要译籍有: 《万国公法》、《格物测算》(丁韪良译),《法国律例》、《化学指南》(毕利干译),《新加坡律例》(汪凤藻译),《公法会通》,(联芳、庆常译),《算学课艺》 (席淦、贵荣译),《各国史略》(杨枢、长秀译),《天学发轫》(骆三畏译),《全体通考》(德贞译)等。对传播西学和培养人才起过一定作用。同文馆创立不久,各地纷纷仿效,上海的广方言馆、广州的广州同文馆、福州的船政学堂先后建立。光绪二十七年(1902) 并入京师大学堂。 ☚ 译学馆 京师同文馆 ☛ 同文馆 同文馆Tongwenguan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学堂。清政府于1862年(同治元年)首先在北京创办。体制仿原俄罗斯文馆例,目的是培养办洋务的人才。最初分设英、法、俄、德四馆,只设外语课,后增开天文、算学、化学、格致、医学各馆。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又增开东文(日文)馆。各馆学制初定3年,后改为8年、5年两种。学生来源开始只收14岁以下的八旗子弟,后扩大范围,允许15岁上下的闲散人员及各衙门保送的官员、有功名的未仕人员报考。该馆隶属于总理衙门,管理大臣从总理衙门大臣中特简,下设提调、帮提调若干人作为主管人员。教学工作由总教习、教习负责。除汉文外,其他课程的教习多数是外国人。自1869年起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担任总教习,掌管教务近30年。附设机构有印书处、实验室、博物馆和天文台。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除了京师同文馆外,清政府还在1863年、1864年分别于上海和广州开办了类似的学馆。 ☚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江南制造总局 ☛ 同文馆 同文馆官署名。宋代置。掌接待高丽使臣。属鸿胪寺。《宋史·职官志五》:“同文馆及管勾所,掌高丽使命。” ☚ 通西军民总管府 同文寺 ☛ 同文馆清末培养译员的学校和翻译出版机构之一。1862年(清同治元年)成立于北京。先后开设英文、法文、俄文、德文、算学和东方等馆,译印国际公法、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等方面的书籍。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同文馆即“京师同文馆”。 同文馆又称京师同文馆。近代最早设立的外国语言学校。清同治元年(1862)由恭亲王奕訢创设于北京。初只招收十三、四岁以下的八旗子弟,后奏准凡30岁以内的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检讨及五品以下由进士出身的官员经考试录取,均可入馆学习;初只延聘一名英籍教师,年薪1000两,汉文教师1人,年薪96两,后又陆续聘请法、俄、德籍教师。学制分5年、8年两种。在馆学生除学汉文、英文、法文、俄文、德文外,兼学天文算学等课程。译书也是该馆的一项重要活动。光绪二十八年(1902)初,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同文馆(1)官署名。宋熙宁间置同文馆及同文馆提点所,元丰改制后属鸿胪寺,其职任为接待高丽使节。南宋时并归礼部。(2)官学名。又称京师同文馆。清末设置,学习外国文化、科学。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十月与总理衙门同时批准设立,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正式在京师开办。初设时专修外文,后来陆续设置自然科学学馆。元年先设英文馆,二年(公元1863年)设法文馆、俄文馆,十年(公元1871年)设德文馆。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又增设东文(日文)馆。同治五年起添设算学馆(包括天文),后又增化学、格致、医学三馆。各馆学习年限,初定三年,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改为八年,前馆五年,近似中学,后馆三年近似专科。主管官员有管理大臣,由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中特派,员额不固定,初为一人,后有设二人的。下设提调二人,帮提调二人,由总理衙门章京资深者选充,掌安排课程及督察学生勤惰。各馆分别设总教习一人,洋教习视学生多寡而定,通洋学之汉教习及汉文教习三人,分别由各省保举及在京招考任用。学生初定十名,最多不超过二十四名。招收年十五岁以下的八旗子弟入学。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添设自然科学课程,改由京内外各衙门保送三十岁以内的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检讨及五品以下由进士出身的官员或举人、贡士等未仕者,由总理衙门陆续考取入学。到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增加到一百二十名,此后未变动。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开设京师大学堂,同文馆所设各种科学均改由大学堂讲授,同文馆恢复初制,只讲授外国语言文字。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同文馆学生逃散。次年十二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后因大学堂房舍不敷应用,而在北河沿一带买房,改名译学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