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形异音异义字产生原因
现将同形异音异义字产生的几个主要原因分述如下:
(一) 由假借形成
假借是汉语的造词法则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为了反映某一新概念,当时没有专用字,不得不借用既有的字形以表新的意义或词性,借用后又不为新概念造字形 (久借不还),沿用至今。孙诒让说: “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无假借一例,则逐字而为之字,而字有不可胜造之数,此必穷之数,故依声而托以事焉。视之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则必其声也; 闻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是假借可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 (《与王子壮论假借书》) 假借是借形以寓音义,它传达了原字形所没有的语音语义新信息,实际上是造词而不造形。
字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引申义和本义有联系,而假借义实际上是另外的一个词或几个词共用一形,虽同形而意义无联系。这种由假借形成的同形异音异义字是约定俗成的。《说文·衣部》: “衰,艸雨衣。” “衰” 的本义是 “簑衣”,名词,读(suō梭)。假借作形容词,有衰弱义,读 (shuāi摔)。《素问·上古天真论》: “阳明脉衰”。《说文·眉部》: “省,视也”。本义是仔细看,动词,读 (xǐng醒),假借作行政区域单位,名词,读 (shěng眚)。汉语中的虚词亦多由假借而来,例如 “曾” 的本义是蒸饭器,是甑的初文,名词,读 (zèng)。假借作副词,读 (zēng增),有竟然义。张仲景 《伤寒论·自序》: “曾不留神医药。”又读 (céng层),有曾经义。张景岳 《类经·序》: “竹头木屑,曾利兵家。”
同形异音异义字的假借与古今字的假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属于造字的假借,但同形异音字共用一形,借形以寓音义,造词而不造形; 而古今字的假借,借用后是要另造新字的。例如 《说文·贝部》: “贲,饰也。” 本义是装饰,读 (bì必)。假借为覆败义,作偾,读 (fèn奋); 又假借为 “大”义,作坟(), 读 (fén焚); 又假借为愤怒义, 作 “愤”, 读 (fèn奋)。
同形异音字的假借与通假字有本质的区别。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属于用字的假借,没有两个 (或多个) 音同音近的字形就不可能构成通假。且通假字的假借义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获得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它就恢复了本来面目。而同形异音字的假借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其假借不是临时获得的,它长期共存于一形内,属于造词的假借。
(二) 由于文字的兼并与消亡
几个来源不同的意义迥别的字可共用一形,这又有如下几种情况:
1. 自古就有 《说文·谷部》: “㐁, 舌貌。 ……读如三年导服之导。一曰竹上皮,读若沾。一曰读若誓,弼字从此。”段玉裁注: “《士虞礼》注曰: ‘古文禅或为导。’ ……不云读若导,而云 ‘三年导服之导’ 者,三年导服之 ‘导’,古音盖读如澹,故今文变为禫字, 是其音不同凡导同也。” (《说文解字注》) 按㐁,《广韵 ·韵》: “他念切。”上古音属透母侵部。 澹, 《广韵 ·敢韵》: “徒敢切。”上古音属定母谈部。禫,《广韵·感韵》: “徒感切。”上古音属定母侵部。沾,《广韵·盐韵》: “张廉切。”上古音属端母谈部。誓,《广韵·祭韵》: “时制切。”上古音属禅母月部。 “㐁”字计有四个不同的音义。 《说文·言部》: “, 恚也。从言, 真声。 贾侍中说: ‘, 笑。’ 一曰读若振。”按 “”字,《广韵·真韵》: “昌真切。”上古音属穿母真部。振,《广韵 ·震韵》 “章刃切。”上古音属照母文部。 “”字计有两项不同的音义。
2.逐代兼并 几个字合并为一字,其他的字形都消亡了,只保留一个字形,而这个过程是缓慢发生的。
(1) “暴”字,其来源有三: 一作曓,《说文·日部》: “曓,晞也。”这是曝晒的 “曝”本字,古读 (pù瀑)。一作曓。《说文·夲部》: “曓,疾有所趣也。”这是急暴之 “暴”本字。读(bào报)。一作虣。《书·仲虺之诰》: “覆昏暴。”《释文》: “暴,蒲报反,字或作虣。”这是残暴的暴,也读 (bào报)。段玉裁说: “ ‘曓’ 与 ‘夲部’ ‘曓’义别,凡暴疾、暴虐、暴虎等,皆‘夲部’ 字也,而今隶一之。” (《说文· 日部》 “曓”字下注) 今“曓”、“曓”、“虣”等字皆废,只保留 “暴”字。
(2) “和”字, 它有五个形义来源。 《金文编》有
、
。 夏渌释为“军门曰和” 的 “和”字,他又说: “‘和’ 还兼代了 ‘和平’ 的 ‘’, 《玉篇》: ‘, 平也。’ 兼代了和谐的 ‘龢’, 调和五味的 ‘盉’, 铃子的 ‘’, 《诗·小雅·蓼萧》: ‘和鸾雍雍。’《广韵》: ‘, 鸾铃也, 通作和。’”其实, “和”的声符也是讹变的, 金文作 “
”, 从口, 木声。 唱和的 “和”读 (hè贺), 其他都读 (hé禾)。
(3) “石”字,其来源有二。《说文·厂部》: “石,山石也。”《说文·禾部》: “䄷, 百二十斤也。”桂馥注: “今省作 ‘石’, 读为 ‘担’。案《后汉书》注云: ‘今江淮人谓一石为一担,音丁滥反。’ 然则以石为担, 由来旧矣。” (《说文义证》) “䄷”字读(dàn担), 又读 (shí实)。 “䄷” 字后世不通行, 而把 “䄷”读“担”的音换读在“石”字上。古以 “石”为重量字,《国语·周语下》: “重不过石。”韦昭注: “百二十斤为石。”沈括《良方·自序》: “如酒之于人,有饮之逾石而不乱者。”今以 “石” 为容量字,十斗为石,读 (dàn担),一百市斤为担 (重量单位),山石的石读 (shí实)。 “石”字兼并了 “䄷”字。
3.现代简化 现代简化字中有些字是把不同来源的字合并成一字的。读用简化字翻印的古医籍时就必须注意及此。
(1)二字合一的。术 (zhú竹),中药名,有白术、苍术之分。《说文·行部》: “術,邑中道也。”術 (shù述) 简化为术。“术”与 “術”没有什么关系。又如 《说文 · 口部》: “听,笑貌。”听读 (yǐn引)。《说文·耳部》: “聽,聆也。”本义是听着,读 (tīng汀)。聽简化为听,“听”与 “聽”本来是音义不同的两个字。
(2) 三字合一的。《说文·弓部》: “彊,弓有力也。”本义是强弓,读 (qiáng墙)。《说文·力部》: “勥,迫也。”本义是强迫,读 (qiǎng抢)。《说文·虫部》: “强,蚚也。”本义是米中虫,读 (qiáng墙)。“勥”字早废,今把 “彊” 当做 “强” 的异体字来处理,“強”作强。强与彊、勥毫不相干。
(3) 四字合一的。《说文·宀部》: “寍,安也。”读 (níng拧)。《说文·丂部》: “寧。願词也。”段玉裁注: “今字假寧为寍,寧行而寍废矣。”《说文·用部》: “甯,所愿也。” 以上意义皆读 (nìng佞)。《说文·宁部》: “宁,辨积物也。”段玉裁注:“宁与贮盖古今字。”宁读 (zhù注)。今寍、寧、甯合并于宁。
(三) 字义的分化
王筠说: “字音随义而分,故有一字而数音数义者。” (《说文释例》卷十一)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的概念不断产生,因而也就促进了字义的发展变化。字义的发展变化与语音密切相关。字义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引申,字义引申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也可能是相互对立的。一个字的引申义往往有好几个,甚至十几个。有的是从本义或假借义引申 (近引申),呈辐射状; 有的是从引申义再引申 (远引申),呈直链状; 有的是向对立面转化——反向引申。探求字义的发展变化,与人的心理活动 (联想)有关,引申是联想的一种表现形式。利用引申对原有字形析音别义,因而孳生出许多同形异音异义字来。同形异音异义字的引申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相似引申 相似引申主要从甲、乙两事物的外部特征(包括形状、动作、颜色等) 与内部特征 (包括神情、性质、作用等)或人与物有某些相似之处进行类比而引申,使某字孳生出新的音义。类比时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如下例。
(1)冠。《说文·冖部》: “冠,絭也,弁冕之总名也。”其本义是帽子的总名,读 (guān官)。古代男子二十岁束发戴帽举行冠礼,故引申为二十岁的特称。《旧唐书·孙思邈传》: “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读 (guàn贯)。帽子是戴在头上的,又引申为位居首位。砚坚 《东垣老人传》: “户冠两路。”读(guàn贯)。
(2) 扁。《说文·册部》: “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本义是匾额,读 (biǎn)。由薄的匾可引申为人体组织或物质的扁薄,《内经》有扁骨之说,中药有扁豆之名。由薄的匾又可引申为船体的轻小,读 (piān偏)。《史记 ·货殖传》: “(范蠡) 乃乘扁舟浮于江湖。”《索隐》: “扁音偏。”
(3) 横。《说文 ·木部》: “横,阑木也。”本义是遮门的横木,读 (héng横)。由于横木是不顺的,故可引申为纵横交错——紊乱。《素问 ·生气通天论》: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辟为痔。” 由物理的不顺,又可引申为人的不顺情理——横逆,读 (hèng)。《灵枢·师传》: “目下裹大,其胆乃横。” 又可引申为意外。张仲景 《伤寒论·自序》: “伤横夭之莫救。”
2.相关引申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总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也相应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相关引申是从客观存在着普遍联系这个原理进行联想的,如人与自然、行为和对象、原因和结果、本质与现象、局部与整体等。兹举例如下:
(1) 相。《说文·目部》: “相,省视也。”本义是仔细看,读( xià ng象)。由仔细看可引申为审察。《素问 ·五藏生成篇》:“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仔细看是由此及彼的,可引申为互相、两相,读 (xiāng乡)。《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 由互相可引申为相助君主的人——宰相,读 (xiàng象)。《素问 ·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由互相之义可引申为共同,读( xiāng乡)。汪廷珍 《温病条辨》叙: “吴子以为然,遂相与评骘而授之梓。”
(2) 行。《尔雅 ·释宫》: “行,道也。”本义是道路,读(h áng杭)。由于道路是可供人行走的,引申有走路义,读(xíng刑)。《灵枢·论勇》: “有人于此,并行并立。” 由人的行走可引申为天体的运动。《荀子·天论》: “天行有常。” 由多人排列行走,可引申为行列,读 (háng杭)。《甲乙》卷九第一: “泻头上五行,行五。” 由端端正正地行走,又可引申为品行,读(xìng性)。戴良 《丹溪翁传》: “而孝友之行,实本乎天质。”
(3) 雨。《说文·雨部》: “雨,水从云下也。”本义是雨水,读 (yǔ禹)。甲文 “雨” 字像下雨之形,下雨包括雨水和降下两项内容,雨是从云层落下的,引申为降下义,读 (yù玉)。《诗·小雅·采薇》: “雨雪霏霏。”
3.反向引申 反向引申又叫反训。一切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可向其反面转化。反训是古代哲学“相反相成”这一原理在训诂学中的具体应用,是对字义本身具有对立统一现象的反映。“臭”字在古汉语中具有香、臭对立义。《说文·犬部》: “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犬有边嗅边走的特性,“臭” 的本义是用鼻子闻气味,是 “嗅” 的本字,读( xiù秀)。由于鼻子嗅到的气味很复杂,有香气,也有臭气,所以引申则有香气、臭气义。《易 ·系辞上》: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孔颖达疏: “臭,香气馥如兰也。” “臭”为香气,读 (xiù秀)。《灵枢 ·脉度》: “肺气通于鼻,肺和则能知臭、香矣。”“臭”为臭气,读 (chòu)。《金匮要略·卷八·杂疗方》: “尸蹶,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而死也。”此 “蹶”字是僵仆的意思,读 (jué抉)。《文选·宋玉风赋》: “蹶石伐木,梢杀林莽。”此 “蹶”字是掀动的意思,读 (guì贵)。《诗·大雅·板》: “天之方蹶。”毛 《传》: “蹶,动也。”僵仆与掀动意正相对,这是反向引申的结果。《说文·旦部》: “朝,旦也。” “朝”的本义是早晨,读 (zhāo招)。古代人早晨有君臣父子相会之礼。由早晨相会的意义可引申为君见臣 (上见下) 的朝会,读(cháo潮)。《礼记·曲礼上》: “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引申为汇聚,如 “肺朝百脉。” 又可引申为诸侯或臣见君 (下见上)的朝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 (扁鹊) 入朝见曰: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
词性的分化不只与假借有关,也可由引申产生。例如“衣”的本义是胞衣,读 (yī依),名词。引申为人的衣服,名词。《素问·脉要精微论》: “衣被不敛。” 由人的衣服是遮盖人身的,可引申为覆盖,动词,读 (yì弋)。《素问·刺热》: “必寒衣之。” “令” 的本义是发布命令,有役使他人执行义,可引申为使、让,读 (líng铃),使动词。《难经·四十四难》: “肺主声,故令耳闻声。” “乐” 的本义是乐器,名词,读 (yuè越)。乐器发声悠扬悦耳,令人喜爱,引申为喜好,动词,读 (yào耀)。《素问·上古天真论》: “乐其俗。”
(四) 语音流变和古音保留
王筠说:“声音递变,字以孳焉。” (《说文释例》卷一) 文字是记录语言记音表义的符号,语音流变必然产生文字孳乳。古汉语多单音节词,字与词是统一体,常用增加音读的方法来派生词义,区别词性,因而孳乳出大量的同形异音异义字来。语音变化与字义变化密切相关,字的读音不同,字义迥别,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形异音异义字的语音流变主要表现为声、韵、调的变化,其变化与古今语音流变规律相一致。
同形异音异义字声母的变化多与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有关。古声类可分为喉、牙、舌、齿、唇五大类。
1.发音方法的转变 这是指发音部位相同的各声纽之间的相互流转,叫做同类相转。
(1) 唇音相转。符定一说: “横口合唇,重唇也; 踧 (cù)口开唇推气,轻唇也。” (《联绵字典·凡例》) 轻唇、重唇之分就是发音方法不同。一般认为上古没有轻唇音,重唇音分化为轻、重唇音是中古的事。到九世纪以后,轻唇音非、敷、奉、微三母又合流为一个轻唇音 (f)。今读b、p、m声母的字,古属重唇音。
1)轻唇、重唇音对纽相转。
方 (fāng芳) 四方。(páng旁) 方皇 (傍偟)。
繁 (fán凡) 多,复杂。(pó婆) 姓。
2)重唇音旁纽相转。
便 (pián骈)适宜,巧言。(biàn卞) 便利。
扁 (biǎn匾) 物体宽平而薄。(piān偏) 扁舟。
(2) 舌音相转。古无舌头音 (d、t、上古音属端透定) 舌上音 (zh、ch、sh,来源于知彻澄) 之分。王力先生说: “舌头音端透定泥分化为舌上音知彻澄娘。分化的条件是韵头 (i) (iu)或主要元音 (i) 还有少数是韵头或主要元音 (e)。” (《汉语语音史》第594页) 韵头即介音,介音有通音作用。古无娘母,娘母归泥,意即今念er (舌上音) 的字,上古音读为n (舌头音) 声母。舌头音分化为舌上音也是发音方法的不同,舌头音或舌上音亦可旁纽相转。
1) 舌头音分化为舌上音。
单 (dān丹) 独。(shàn善) 姓。
(chán婵) 单于 (匈奴主称号)。
屯 (tún豚) 驻扎。(zhūn谆) 困难。
儿 (ér而) 小孩子。(ní尼) 姓,儿寻 (人名)。
2) 旁纽相转。
❶舌上音 (舌尖后音) 旁纽相转。
重 (chóng虫) 重复。(zhòng众) 重量。
盛 (chéng成) 容纳。(shèng圣)兴旺。
乘 (chéng成) 骑坐。(shèng圣)史书、四马拉的车。
❷舌头音 (舌尖中音) 旁纽相转。
调 (tiáo条) 配合均匀。(diào吊) 调查。
峒 (tóng同) 崆峒,山名。(dòng洞) 山洞,石洞。
(3) 齿音相转。
1) 齿头音 (舌尖前音) 旁纽相转。
藏 (cáng) 收藏。(zàng葬)宝藏。
伺 (sì似) 侦察。(cì刺) 照料,侍奉。
曾 (zēng增)怎么,简直。(céng层) 曾经。
2)正齿音 (舌面前音) 旁纽相转。
强 (qiáng墙)强壮。(jiàng匠)项强。
骑 (qí齐) 骑马。(jì计) 骑兵。
校 (jiào叫) 查对。(xiào效) 学校。
(4) 牙音 (舌根音) 旁纽相转。
亢 (kàng抗) 高,二十八宿之一。
(gāng肛)古代指咽喉。
溃 (kuì匮) 大水冲破。(huì惠) 溃破。
合 (hé禾) 闭。
(gě舸) 古一升的十分之一 (容量单位)。
(5) 喉音分化。
噫 (yī衣) 叹声。(ài艾) 饱食气。
艾 (yì义) 治理。(ài爱) 药名。
於 (yū淤) 姓。(yú余) 同于,介词。
(wū呜) 於乎 (呜呼),叹词。
2.发音部位的改变 这是指发音部位相邻近的声类之间的转变,又叫邻类相转。喉与牙、舌与齿为邻类。
(1)舌齿相转。舌音与齿音的分化合流与介音、元音有关。朱维德氏说: “知组、章组和庄组合流而成的zh、ch、sh则排斥i和ü,其后的i韵头失落,ü韵头变为u。”朱氏的韵头与介音是同一概念。上古知、庄、章三系分立,中古三系两分 (由知、庄、章合并为庄章)。到了现代,除少数字归z、c、s外,一律合并为zh、ch、sh。李行杰说: “中古知组二等字并入庄组显然受韵母的影响。中古二等韵没有前高元音作介音,而主要元音又是开口度较大的低元音, 中古知组声母宋代已经变成舌叶音tʃ,在跟低元音拼合时, 很容易变成舌尖后音tş。”tş即zh。 上古汉语没有声母j、q、x,j、q、x由精系齐撮字和见系齐撮字或照(章) 系字转变而来。舌齿相转的如下例:
厦 (shà煞) 高楼。(xià夏) 厦门市 (地名)。
鞘 (shāo梢) 拴在鞭子上的细皮。
(qiào) 髓鞘,腱鞘。
忪 (sōng松)惺忪。(zhōng中)怔忪 (同怔忡)。
(2) 喉牙相转。
哕 (yuě) 呕吐。(huì秽) 鸟鸣声。
莞 (guǎn馆)东莞县,在广东。
(guān冠) 席子草。(wǎn惋) 微笑。
以上是有规则的变化,还有不规则的变化,即发音部位不相邻近的变化 (隔类变化),例如牙音与齿音。
枸 (gōu)枸橘 (枳)。(gǒu苟)枸杞。
(jǔ矩) 枳枸、枸橼。
降 (hóng洪) 和谐。(jiàng匠)下降。
(xiáng祥) 投降。
蹶 (jué厥)僵仆。(guì贵) 动。
龟 (guī规) 乌龟。(qiū秋)龟兹 (古国名)。
(jūn君) 龟裂 (皲裂)。
上述诸字的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但声母g、h是牙音 (舌根音),j、q、x是齿音 (舌面前音),牙音与齿音的流转是隔类变化。牙音与齿音的分化与介音的作用有关。李思敬说: “古代的舌根声母 (k) (k‘) ( x),到现代汉语中一分为二,变成舌根音 (k) (k‘) ( x) 与舌面音 (ttɕ) (ttɕ‘) (ɕ) 两套声母, 是因为变成舌面音的那些音节是细音音节。细音音节有介音 (i) (y),这两个介音是前高元音,就把舌根音弱化成舌面音了。在这里,介音 (i) (y) 是音变的条件。” (《音韵》第103页) 由舌根转移到舌面是发音部位向前移。在现代汉语里,上古见组字在开、合两呼前读牙音g、k、h [即 (k) (k‘) ( x)],在齐、撮两呼前读齿音j、 q、 x [即(tɕ) (tɕ‘) (ɕ)]。
韵母的流变与主元音和元音发音部位的变化及介音的通音作用有关。
元音音近可转,例如:
恶 (ě) 恶心。(è) 坏。(wù务) 讨厌。
(wū乌) 何。e→u是元音后化。
在复韵母中,主元音相同或音近可转,例如:
度 (dù杜) 法度。(duó夺) 推测。
数 (shǔ黍) 计数。(shù庶)数字。
(shuò朔) 频数。
敦 (dūn惇) 敦厚。(duì对) 古代食器。
其主元音都是u,相同可转。
咽 (yān烟) 咽喉。(yàn厌) 吞食。
(yè液) 声音阻塞。
其主元音是a、e,a→e是元音前高化。
介音有通音作用,它不仅可使邻纽发生通转,也可使邻韵发生通转。例如: u介音。
芫 (yán严) 芫荽。(yuán元)芫花。
衰 (shuāi摔) 衰弱。(cuī崔) 等差。
有些同形异音异义字的语音流变是声韵皆变的,例如:
宿 (sù素) 过夜。(xiù秀) 星宿。
咯 (kǎ卡) 咯血。(gē疙) 咯咯 (象声词)。
乐 (lè勒) 快乐。(yào要) 喜好。
遗 (yí移) 遗失。(wèi慰) 赠送。
率 (shuài帅) 率领。(lǜ律) 标准。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一般认为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 (平上去入)。古代汉语发展到今天,平分阴阳,全浊上声变去声,入派三声。入声的消失是塞音韵尾-p、-t、-k的失落,古入声韵主要分布在今天普通话无韵尾的阴声韵 (a、o、e、i、u、ia、ua、ie、ue) 中。利用声调别义 (四声别义) 又是汉语语词派生的一种特殊方式。由于汉语不是拼音文字,没有必要为声调不同的语词另造新字,古代学者在运用书面语言时便利用四声 (平上去入) 为某些汉字析音别义,于是就产生许多同形异音异调异义字来。
同形异音字也可由古音的保留形成。中国人有“名从主人”(语出《穀梁传·襄公五年》) 的传统,一些地名、人名、官名、姓氏、药名往往保留古音,这不仅体现在古汉语中,而且也为现代汉语所承袭。王力先生说: “姓氏和地名往往保留古音,例如山东的费县 (费音秘),广东的番禺 (番音潘),都保存重唇音,姓洗的洗读如 ‘铣’,正合先秦古韵。上古人名的传统读法也保留着上古读音的痕迹。例如孟贲 (古勇士) 读如 ‘奔’,逢蒙(上古善射者) 的 ‘逢’ 读如 ‘蓬’,也保留了重唇音。” (《汉语史稿·上册·绪论》)古医籍中见到的地名、姓氏、药名如下例:
阿 (ē) 胶 (山东阿城镇所产),白术 (zhú烛),射 (yè页) 干,华 (huò) 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