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飞行的卫勤保障
不同任务的飞行有其特点,除按照飞行卫勤保障实施外,还应根据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高空、平流层飞行卫勤保障 海拔7 000~12 000m高度飞行称高空飞行;海拔12,000~40,000m的高度飞行称平流层飞行。在高空、平流层飞行时,飞行人员面临着大气压、氧分压和气温降低等不良因素,可能产生缺氧、减压、空间近视和高空目眩等症,导致工作能力下降,甚至威胁飞行安全。高空空气稀薄,飞机的空气动力性能和发动机性能受到影响,容易造成失速螺旋和空中停车。飞行员穿戴的各种防护、救生装备增多,加重了体力负荷。航空军医要向飞行人员讲解高空、平流层飞行的特点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使其懂得高空缺氧、减压、空间近视和高空目眩等发生的机理、症状和预防方法,消除紧张心理。对首次进行高空、平流层飞行或间断飞行时间较长恢复高空飞行的人员,先作低压仓高空试验,或在教练机上进行高空检查飞行,评定其高空耐力,提高其高空适应性;对飞行人员首次进入平流层飞行前,进行加压呼吸锻炼,使之掌握加压呼吸的要领;指导飞行人员选择、调配和使用氧气面罩(供氧盔)和高空代偿服; 检查飞行前24小时和飞行日的食谱是否与高空飞行任务相适应,尤其要禁止产气多、含纤维素高和不易消化的饮食,以免发生高空腹部胀气。
低空、超低空飞行卫勤保障 低空飞行是指距地面或水面100~1 000m的飞行;超低空飞行是指距地面或水面5~100m的飞行,特点是,飞机距离地面的高度低,相对速度大,可允许的操纵误差范围减少,对特殊情况判断处理的允许时间也缩短。这就要求飞行员要分配更多的精力去注意保持飞机的状态和飞行数据,使他处于持续的紧张状态。低空飞行时观察范围受限,扫视地面的角速度增大,观察地面目标的时间短,以及气流不稳等,使飞行人员精力消耗大,容易产生头晕、眼花和加快出现疲劳。航空军医要对飞行员进行低空、超低空飞行对人体的影响和救生特点的教育,消除紧张的心理状态。检查其视觉功能,有影响视觉功能的病症者,免除低空、超低空飞行任务;密切观察飞行员的精神状态和体力情况,对精神过度紧张或者出现疲劳、怠倦、注意力不集中、动作反应迟缓等现象者,及时采取措施。
有加速度影响的飞行卫勤保障 有加速度影响的飞行是指飞机运动的速度或方向发生急剧改变,或两者同时改变而使人体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的大动作量飞行。这多出现在特技课目和空战的飞行中。加速度飞行负荷量大,飞行员操纵飞机比较费力,同时会发生身体牵拉感觉;骨胳肌紧张度增加,四肢和头部运动受限;内脏发生压缩、牵伸和移位,呼吸困难,血液重新分配,中枢神经系统和视觉功能障碍(正加速度出现“灰视”或“黑视”,负加速度出现“红视”),甚至发生空中晕厥; 加速度作用于前庭器官,还可引起晕机反应。航空军医要向飞行人员讲解加速度对人体的影响和提高加速度耐力的方法。及时查明与消除引起飞行人员加速度耐力不良的因素;对飞行中发生晕厥或反复出现黑视的飞行人员,及时进行检查与治疗。要认真记载发生黑视、晕厥与晕机反应的情况。对间断飞行时间较长或伤病痊愈后恢复飞行的人员,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带飞检查和合理安排飞行强度的建议。协同有关部门开展体育锻炼、增强飞行人员的加速度耐力,必要时进行离心机锻炼。指导飞行人员选择、调配和正确使用抗荷装具。
复杂气象飞行卫勤保障 复杂气象飞行是指云中、云上(云量8~10)或有限能见度等条件下的飞行。复杂气象飞行的基本特点是: 飞行人员通常看不到天地线和地标,必须凭借航行仪表来判断飞机的空间状态和位置,由于云、雨、雾、霾等因素的影响,能见度差,对外界物体的形状、数量、色彩、距离及飞机的空间状态等进行判断发生困难。复杂气象条件下飞行,气流较不稳定,飞机颠簸较大,操纵飞机更需细致精确,这就会使肌肉的静力负荷及情绪紧张的程度增加; 前庭本体器官因视觉的控制能力降低,在受到各种加速度影响后,可向大脑发送大量的错误信息。由于以上各种原因,使飞行人员容易发生错觉和空晕。几乎所有飞行人员都可能发生飞行错觉。航空军医要对飞行人员进行有关的卫生教育,尤其使之了解错觉和空晕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克服的方法。一旦发生错觉要坚信仪表,不单凭主观感觉操纵飞机,要保持镇定,不紧张、不恐慌,合理分配注意力。要提醒飞行人员平时加强仪表飞行的基本功训练及飞行错觉的体验训练,使之对错觉的认识和处置措施得以强化。对个别发生严重错觉或经常发生同一性质错觉者,查明原因,提出预防和处理措施,并将发生过程详细记载于健康登记本内。对航空仪表、操纵系统、灯光、按钮等设备在构造或位置上存在的缺陷进行研究,并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意见。
夜间飞行卫勤保障 从天黑到天亮之间的飞行称夜间飞行。从日没到天黑称黄昏飞行。从天亮到日出期间称拂晓飞行。其性质也属夜间飞行。夜间飞行的特点是视力下降。如白昼视力为1.0以上,而夜间视力在明夜条件下约为0.5,在暗夜条件下则低于0.1,深径觉及其他视觉也受影响,夜间难以看清目标和判断距离,难识别物体颜色和空间定向,夜间飞行基本依靠仪表,初进入夜间飞行的人员因生活作息时间的改变会感到不适应,影响睡眠和食欲,引起头昏,头胀、疲乏等感觉。航空军医要对飞行员进行暗适应检查。正常暗适应时间通常在60秒以内,如时间延长,不符合体格标准者,则应暂时免除夜间飞行任务,并查明原因进行矫治。进行夜间飞行的生理卫生教育,使飞行人员了解夜间飞行对人体的影响,提高夜间视觉的方法,预防错觉发生与克服的措施。在进入夜间飞行前的2~3周,每日供应飞行人员维生素A10 000~15 000国际单位。外场休息室使用红色灯光照明,避免亮光直接照射飞行人员的眼睛; 座舱照明要符合卫生要求。协助体育干部组织飞行人员在黄昏或月夜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使之产生适应性。协同有关部门合理安排作息制度。除了飞行前一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之外,飞行前还要有2~3小时的睡眠。
海上飞行卫勤保障 海上飞行特点是地(物)标少,判断位置不易;海,天颜色相近,海天线难以分辨,背景物少,判断高度和距离困难,容易误高为低,误远为近;缺乏导航标志和备降场,飞行人员往往精神紧张,容易发生疲劳和错觉。航空军医要对飞行人员进行海上飞行的生理卫生教育,使之了解海上飞行的特点,消除紧张心理状态,掌握预防错觉的方法;制定海上飞行的救护方案,从组织上、物质上、技术上做好海上飞行的救护准备,与有关单位密切协同,划分救护区,进行水上救护演练。协同有关部门检查海上救生装备,对飞行人员的游泳和使用海上救生装备的训练进行卫生指导。
高原飞行卫勤保障 高原飞行是指飞行人员进驻海拔较高以至可能引起高山反应的机场执行任务而言。我国境内高原较多,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等。特点是:机场地势高,场面气压和氧分压较低,初到高原的飞行人员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山反应,特别是乘飞机进入时,其反应远比地面逐步进入者为重。据调查,初到青藏高原的飞行人员,往往产生一系列反应。如头痛、失眠、多梦、关节酸痛、烦渴、鼻干、鼻衄、气促、腹胀、食欲减退、血压上升、脉搏加快等。高原空气稀薄,飞机的空气动力性能降低,起飞,着陆所需速度增大,滑跑距离延长;高原风多,风速较大,风的分布不均匀,乱流强烈,天气变化较快,驾驶、领航、通讯均较困难,往往使飞行人员心理紧张,精神负荷大。进驻高原机场前,要对飞行人员实施体检,发现身体不适合去高原者,则免除任务;向飞行人员讲解高原生活和飞行对人体的影响,使其懂得克服高山反应和预防高原多发病的知识。在向高原转场时,采取阶梯适应的方法进入以减轻不良反应。由海拔1 000m以下机场向4 000m以上机场转场时,一般分四个阶梯适应(见附表)。如原驻海拔2 500~3 500 m高原机场向4 000m以上高原机场转场时,只需在第三阶梯适应7~10日后,可转入第四阶梯。在中途场站停留期间,航空军医要注意观察了解飞行人员的身体反应,指导飞行人员开展适度的体育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并加强日常生活的卫生监督,积极提高他们对高原的适应能力。
向高原机场转场时的适应阶梯
阶 梯 | 海拔高度(m) | 适应日数 |
第一阶梯 第二阶梯 第三阶梯 第四阶梯 | 1 500~2 500 2 500~3 500 3 500~4 000 4 000以上 | 3~5 7~10 7~10 -- |
在海拔3 000m以上的机场执行任务期间,每天宜有午睡,昼夜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 要循序渐进地开展体育锻炼;适当控制飞行强度,注意观察飞行人员的身体情况,发现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措施;对飞行人员每月进行一次体检,重点检查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加强饮食卫生监督与指导,选择易消化、产气少和维生素含量多的食品;做好高原适应不全症的防治工作,特别要注意预防感冒、高山肺炎和肺水肿;在雪山上空飞行时配戴滤光镜,预防雪盲。高原的外场救护,在救护车和卫生飞机上除装备必要的药品器材外,还配备足够的氧气。
炎热气候条件下飞行卫勤保障 炎热气候指当地气温超过30℃。由于高气温和太阳辐射的作用,会使飞行人员出现食欲不振,睡眠不足,体质下降,飞行耐力降低。外界温度升高,使出汗与肺蒸发增加,大量失水,如不及时补充,便会造成机体水分短缺,甚至会出现中暑或热痉挛。停放在机场上的飞机,由于受到强烈阳光照射,座舱温度明显升高,如果飞行员在座舱内待命时间过久,也会遭受热负荷的影响。航空军医应向飞行人员讲解高气温和太阳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以及预防中暑和日射病的方法。要对飞行人员的防暑降温实施卫生监督,检查飞行人员工作和休息场所空调设备的情况。一、二等战斗值班的飞行员要穿水冷或气冷式代偿服,抗负荷服或采取其它通风降温措施。保证充分的睡眠和休息时间。协同有关部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提高飞行员对炎热气候的适应能力。通常实行一日四餐制,供应充足的饮水和适量不产气的冷饮料,注意食品卫生,防止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根据实际情况,建议指挥员合理安排飞行强度,组织飞行人员分批进场,避免在中午组织飞行训练。飞行人员应戴滤光镜,发现有热虚脱和中暑的早期症状时,及时采取措施。
严寒气候条件下飞行卫勤保障 严寒气候指地面平均气温-5℃,飞行人员易失热过多,容易发生颤抖,手足发僵; 冻伤和上呼吸道感染。在雪地上空飞行容易发生雪盲;冰雪颜色单调,使飞行员定向和判断距离困难,容易发生迷航和错觉。严寒季节新鲜蔬菜较缺乏,饮食中维生素含量较低,可能成为维生素缺乏的潜在因素。航空军医应向飞行人员宣传严寒气候条件对人体的影响,以及预防冻伤、上呼吸道感染、雪盲等病症和保持工作能力的基本知识。协同有关部门组织飞行人员进行滑冰、滑雪、长跑等冬季体育锻炼,积极提高飞行员的耐寒能力。对飞行员防寒实施卫生监督,如检查着装保暖情况;在外场注意观察飞行人员裸露部分的皮肤色泽,督促他们作适当的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工作能力,防止冻伤;用火炉取暖时要严防一氧化碳中毒。保证外场飞行员吃到热菜热饭,喝到热饮料;补充供应维生素制剂,以弥补饮食中维生素不足。外场救护组应配备保温瓶、怀炉及供伤员保暖的被褥。救护药材要采取防冻措施,防止结冰与损坏变质。
远程飞行卫勤保障 远程飞行续航时间长。飞行人员受到长时间飞机发动机噪音、振动和气流颠簸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容易引起疲劳困倦和工作效率下降。航行可能飞越各种地带和气候区,遇到各种气象条件,或受到时差的作用,给飞行人员在精神上、体力上带来不良影响。航空军医应向飞行人员讲解远程飞行的特点,使之懂得飞行疲劳发生的原因和防止、消除的方法。对飞行后出现明显疲劳者,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措施。检查机上口粮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续航超过4小时,要安排机上进餐。督促飞行人员认真遵守远程飞行的用氧规定,非密闭座舱飞机在4 000m以上飞行时必须用氧,在3 000~4 000m高度持续飞行4小时以上亦须用氧。机上进餐时须降到4 000 m以下始可脱下面罩。
转场飞行卫勤保障 转场飞行是指飞行梯队按照预定转移计划由某机场起飞到另一机场的飞行。通常航程较远,可能跨越不同气候区,飞行人员对航线上的着陆机场的地形地物可能不熟悉,需背记较多的航行诸元,战时常突然转场,准备时间短促,转场过程牵涉到两个以上机场,如果配合衔接不好,卫勤保障工作就容易中断。转场前航空军医应向部队首长提出飞行人员的身体是否适合飞行的意见。根据中途和即将进驻机场的气候特点,疫情和地方病情况,对飞行人员提出卫生要求,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要在中途机场着陆,驻场部队的卫勤领导干部应亲临现场或指派航空军医了解他们在转场飞行中和着陆后的身体情况,做好停留期间与再次起飞的卫勤保障工作。先遣梯队的航空军医到达新进驻机场后,要尽早与场站卫生队(所)取得联系,互相介绍情况,共同制订医疗预防计划; 有时转场部队航空军医未能随队到达,场站卫生队应派代理航空军医。
专机飞行卫勤保障 专机飞行是指执行特殊任务的飞行。有时任务急迫,准备时间短促,而且要求高。专机飞行也具有转场飞行和远程飞行的特点。卫勤领导干部要亲自组织实施飞行卫勤保障工作,做到细致严密,万无一失。除按照转场飞行和远程飞行实施卫勤保障外,还要对飞行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品质进行更加严格的选择,并根据任务情况及专机预定航路上各地区(或国家) 的气候、疫情,对机组成员进行卫生防疫教育,并按规定进行预防接种和服药。检查机上食品、饮料和机仓各项卫生设备是否符合卫生要求。对机上药箱的药品器材进行必要的增补。协同有关部门检查候机室、餐厅和机场环境卫生;及时了解执行任务回来的机组成员之健康情况,必要时进行检疫和机舱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