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司马光《赤壁之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司马光《赤壁之战》司马光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乃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本篇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六十五卷。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当时,在曹操、孙权、刘备三个军阀集团中,曹操的势力最大,他占据了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即中原地区,统一了北方;还控制着东汉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号称八十万的兵力(周瑜分析为二十三、四万,一般认为四十万左右)。而孙权、刘备的兵力,合计还不足五万。由于双方力量悬殊,孙、刘面临被消灭的危险,于是他们便联合迎战。《赤壁之战》叙述的就是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冬天,孙权联合刘备,大败曹操于赤壁的著名战役。
这次战役的有关材料,原来散见于《三国志》的《吴主传》、《鲁肃传》、《周瑜传》、《蜀先主传》和《诸葛亮传》等篇传注之中。司马光汇总这些材料,经过编排、润色,将《赤壁之战》写得非常生动。 全文可分三大段。 第一段(开头至“与其群下谋之”),叙写孙、刘双方互派使者,共议联合抗曹之事。 第一层,写鲁肃为孙权见刘备的经过。鲁肃是东吴一位很有才于的谋士。刘表死后,他立刻认识到荆州是孙、曹双方必争之地,而荆州的得失又影响着东吴的安危。因此,文章开头就写出鲁肃为孙权分析刘表卒后的荆州形势,刘备的才能,以及联刘抗曹的必要性,并主动请求让他以吊丧之名前往荆州,以联刘占荆,抢在曹操之前。鲁肃这番话,既表现了他对孙权的耿耿忠心,又反映了他具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权即遣肃行”,表明孙权赞同鲁肃的主张,同时又引出下文鲁肃见刘备的记叙。在鲁肃驰往荆州途中,“闻操已向荆州”、“备南走”,故鲁肃至当阳长坂,会见了刘备。他首先“宣权旨”、“致殷勤之意”,从感情上打动刘备;后述南投吴巨不如东投孙权,详陈利弊得失,晓之以理。“备甚悦”、“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这是鲁肃会见刘备的结果,它奠定了孙刘联盟的基础。而孙、刘联盟又正是赢得赤壁之战胜利的关键所在。因此,这一层是情节的开端。 第二层,写诸葛亮为刘备见孙权的经过。“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诸葛亮对刘备讲的这番话,反映了刘备集团处境的危急,同时更说明“联孙抗曹”是刘备目前必须采取的唯一决策。诸葛亮深知此点,利用鲁肃见刘备的机会,主动提出亲往柴桑会见孙权的计划。他见到孙权后,由于深悉孙权的性格和心思,故首先分析形势,摆出孙权面临的两种选择:一是“早与之绝”,坚决抵抗;一是“北面而事之”,不战而降。然后又尖锐地指出孙对曹“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的危险性,从而打破孙对曹的幻想,以“激将法”使孙权作出“早与之绝”的选择。这就为劝说孙权联刘抗曹打开了通道。接着,诸葛亮又分析了曹、刘、孙三方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尤其是详细陈述了曹操的不利条件:一是曹军“远来疲敝”,战斗力大为削减;二是“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是“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缺乏群众基础。然后指出孙、刘合作具备胜曹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从而消除了孙权的疑虑,加强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和信心。最后,诸葛亮又以孙、刘、曹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结局,来促使孙权当机立断。“权大悦”三字与上文“备甚悦”形成对照,表明了诸葛亮说孙的成功。这些都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远见和活动能力。这一层反映了孙刘联盟顺利地向前发展了一大步,是情节的发展。 第二段(“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至“助画方略”),叙写东吴主战者与主和者的斗争,以及孙权决计出兵抗曹。 先叙鲁肃反对迎降。正当孙权接受诸葛亮的建议,“与其臣下谋之”的时候,曹操写信威胁孙权:“奉辞伐罪”、“今治水军八十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此时,以长史张昭为代表的主和者们主张降曹。情节发展处于一个转折点上,这是关系孙、刘能否联合抗曹的严重关头。鲁肃当此关头再次说孙,他首先否定主和者的主张;然后设想降曹后他与孙权的不同遭遇,指出降曹将对孙权个人带来极大危险:“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这一反问,一语中的,发人深省,促使孙权否定降曹之议,坚定抗曹决心。 次叙周瑜反对求和迎降,详陈曹军弱点,鼓励孙权出兵。周瑜是东吴智勇双全的名将。鲁肃在关键时刻“劝权召瑜还”,足见其对周瑜的信任和钦佩。周瑜见孙权后,首先指出“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抗曹就是“为汉家除残去秽”,这就为抗曹正了名,从理论上批驳了主和者“今日拒之,事更不顺”的论调。然后又分析了曹操的四个弱点,指出其不顾“用兵之患”,必定失败。最后,周瑜自请领兵出征,并且“保为将军破之。”周瑜这一席话,鼓足了孙权的勇气,使之大为激动,下定抗曹决心:“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情节发展达到高潮,孙、刘合作进入决定阶段。 末写周瑜夜见孙权,作出抗曹出兵的部署。周瑜白天对孙权的分析,虽使孙权下定了抗曹的决心,但未能作出发兵的部署。于是,周瑜当天夜里复见孙权,再驳了主和者的论调,并进一步分析了曹军的情况:数量上没有八十万,只有二十多万;质量上是“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随后,又向孙权提出胜曹的保证。至此,孙权疑虑全消,立即作好出兵的具体部署。赤壁之战的准备阶段已告结束,孙、刘联合抗曹亦见诸行动。 第三段(“进,与操遇于赤壁”至文末),叙写孙、刘合兵在赤壁破曹的实况。这一段是赤壁之战本身的过程,亦是情节的结局。 “进,与操遇于赤壁”,寥寥七字,承上启下,既表明孙、刘联合进军,又交代了战役发生的地点,并引起下文对战况的描叙。 战幕刚一拉开,曹军“众已有疾疫”,初战不利,“引次江北”。这印证了诸葛亮和周瑜对曹军的分析,亦说明张昭等人的主和议论是荒谬的。 接着写黄盖献计诈降,火烧曹军战船,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辉煌胜利。然后写孙、刘联军乘胜追击,曹操败走华容道。文中描写的曹操惨败之状,与他下书时的骄横跋扈,恰成鲜明对比,形象而深刻地昭示了“骄兵必败”的真理。曹军“死者太半”、“引军北还”,写赤壁之战的结局,预示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综上所述,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在交战前夕,曹操显然占有优势,孙、刘一方处于劣势。但由于孙、刘能够采纳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人的正确策略和方针,联合抗曹,终于从劣势转化为优势,取得了胜利。而曹操悍然发动战争,不顾兵家之忌,终于由优势转为失败。这个战例充分说明:在战争中,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着优势和劣势的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只要主观指导正确,能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就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是赤壁之战提供的宝贵经验,亦是本文的主题思想。 《赤壁之战》是一篇颇富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着重写人物对话,并借此来叙述故事情节,体现人物个性,是全文最突出的特点。本文的人物对话约占全文的大半。孙、刘、曹三个军事集团的情况,几乎全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介绍。文中诸葛亮、周瑜、鲁肃、孙权四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言谈风貌、气质身份,亦凭藉其对话来表现。有详有略、有主有次地叙述事件发展过程,亦是本文的特点。作者详写战略决策,略写具体战况;详写孙权一方,略写刘备一方和曹操一方,均体现了本文的作意。情节完整,结构谨严,层次清晰,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简洁生动,也是本文的重要特色。 司马光《赤壁之战》司马光《赤壁之战》
初,鲁肃闻刘表卒1,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2,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3。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4,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5,与操有隙6,寄寓于表7,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8。若备与彼协心9,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10,宜别图之,以济大事11。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12,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13,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14,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15。”权即遣肃行。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注释】 1鲁肃:字子敬,孙权的谋臣、大将,力主联刘抗曹。刘表:字景升,汉末任荆州牧。荆州本古代九州之一,汉时的荆州领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林、长沙、武陵、章陵八郡,即今湖南、湖北一带,治所在襄阳(今襄樊市)。 2国:指吴国。 3资:基础、条件。 4二子不协,不协:不和。指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争位。 5枭(xiao销)雄:勇健而杰出的人物。枭:一种凶猛的鸟。 6与操有隙:同曹操有仇恨。刘备参与谋害过曹操,曹操曾一再打败刘备,所以说“有隙”。7寄寓于表:时刘备驻札在刘表的荆州新野。 8恶(wu悟):讨厌,憎恨,这里有嫉妒或畏忌的意思。 9彼:指荆州方面的人。 10离违:不齐心。 11济:成功。 12吊:吊唁。 13用事者:掌权的人。14克谐(xie斜):克:能够。谐:和谐,引申为顺利成功。 15恐为曹所先:担心曹操先占了荆州。 16夏口:今武汉市。 17兼道:加倍赶路。 18比至南郡:比:及,等到。南郡:今湖北江陵县境。19径:直接。 20当阳:今湖北当阳县。长坂:长坂坡,在当阳县东北百余里。 21豫州:指刘备,因他作过豫州刺史。 22苍梧:郡名,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市。有旧:有老交情。 23孙讨虏:指孙权,曹操曾以汉献帝名义封孙权为讨虏将军。 24江表:称长江以南一带地方,指东吴。表:外。古代我国政治中心多在长江以北,故称江南为江表。 25六郡:吴郡、会稽郡、丹阳郡、庐陵、新都郡、豫章郡;在今江苏、浙江、江西一带。 26腹心:即心腹,喻亲信的人。 27长(zhang掌)史:官名。 28鄂县:今湖北鄂城县。樊口:鄂城县西北五里许。 29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30柴桑:旧县名,在今江西九江市西南。 31汉南:汉水以南。 32芟(shan删):割除。夷:平定。 33吴、越:孙权占据的江东是春秋时吴国、越国的地方,即今江、浙地区。中国:指曹操所占据的中原地区。抗衡:对抗。 34按兵束甲:收拾武器铠甲,即解除武装。 35苟:假使。 36田横:秦末人,曾自立为齐王。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他带领五百人逃入海岛。刘邦叫他入朝作官,他走到洛阳附近就自杀了。那五百人得知后也同时自杀。 37胄(zhou):后代。38江夏:郡名,旧城在今湖北省黄岗县西北。刘琦曾为江夏太守。39疲敝:疲劳。 40强弩(nu努):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鲁缟(gao稿):鲁国出产的一种白色丝织品。 41蹶(jue厥):挫败。42协规同力:共同规划,一起努力。 43鼎足之形:喻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的形势。 44机:关键。 45遗(wei谓):送。 46奉辞伐罪:奉汉献帝之命令,来征伐有罪的人。 47旌麾南指:大军南向。旌麾(jing hui精挥):军旗,这里指军队。 48束手:捆住手,这里表示投降。 49治:训练。 50方:正要。会猎:会合打一次猎。意即要和东吴决战。 51挟(xie协):挟持 52奄(yan掩)有:完全占有。 53蒙冲:蒙着牛皮用来冲锋的战船。斗舰:一种大型的战船。54更(geng耕)衣:入厕的婉辞。 55宇下:屋檐下。 56乡党:乡里。古时以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后代用来指称乡里。57下曹从事:诸曹从事中地位最低下者。曹:古代官府分科办事的单位。58犊车:牛车。从:使跟随。 59士林:士大夫。 60累官:积累资历逐步升官。州郡:汉沿古制,设州统率郡县。 61廓(kuo扩)开:扩大开阔,意谓阐发。 62周瑜:字公瑾,孙权的主将,和鲁肃同为东吴主战派代表人物。番(po婆)阳:即鄱阳,今江西波阳县。 63烈:功业。 64残、秽:这里泛指曹操。 65关西:函谷关以西。 66争衡:争高低。 67藁(gao稿):禾杆类饲料。 68禽:通“擒”。69徒忌二袁、吕布:徒忌:只不过惧怕。二袁:袁绍、袁术兄弟。袁绍原割据河北,袁术原割据江淮地区,都被曹操打败。吕布:字奉先,曾割据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下邳(pi坯,今江苏省邳县),兵败,被曹操擒杀。70恐慑(she设):恐惧。 71甚无谓也:很没有道理。 72校(jiao较):核对。 73极:至多,充其量。 74狐疑:疑心。,犹豫不决。 75子布:张昭的字。元表:依胡三省注,应为文表,秦松的字。76挟持私虑:藏着私心。 77赞:辅助。 78卒(cu醋):同“猝”,仓促。 79程公:程普,字德谋,原孙坚部下,在诸将中也最年长,所以孙权尊称他为程公。 80邂逅(xie hou谢后):意外地碰到。就:靠近。孟德:曹操的字。 81左右督:左军都督,右军都督。统兵的长官,左正右副。 82逆:迎击。 83赞军校尉:官名,负责协助策划作战,类似参谋长。 84逻吏:巡逻人员。水次:江边。 85委署:离开职守。副:符合。 86单舸(ge各):独船。 87别:另外。过:到那儿去。 88赤壁:山名,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位处长江南岸,是三国时孙、刘联合打败曹操的地方。 89引:领兵。次:驻扎。 90荻:草名,与芦苇相似,生水边。 91走舸:快船。 92最著(zhuo酌)前:放在最前面。 93营落:营垒。 94烟炎张天:炎:同“焰”。张天:遮满天空。 95雷:同“擂”。 96大坏:大败。 97华容道:通华容的道路。华容:旧城在今湖北监利县西北。 98羸:瘦弱。 99蹈藉:践踏。 100太半:大半。 101操乃留征南将军三句:征南、横野、折冲都是将军的名号。曹仁、徐晃、乐进都是曹操部下的名将。 【今译】 起初,鲁肃听说刘表死了,对孙权说:“荆州和我国相邻接,那里地势险要,有着广阔的肥沃土地,人民生活殷实富足,要是占据了它,那是成为帝王的资本啊。现在刘表刚死,两个儿子有矛盾,军队的将领,有向着刘琦的,有向着刘琮的。刘备是当代英雄,同曹操有矛盾,寄居在荆州,刘表忌妒他的才能而不予重用。如果刘备和他们齐心协力,上下团结,就应当支持他们,和他们结盟交好;如果刘备和他们不同心,就要见机行事,以成就大事业。我请求奉命前去向刘表的两个儿子吊唁,并慰问荆州军中的将领和劝说刘备安抚好刘表的部下,同心协力,一起对付曹操,刘备一定会高兴地顺从尊命。如果事情顺利,天下大事就可定了。现在不赶快去,恐怕要被曹操抢了先。”孙权立即派遣鲁肃前往荆州。 鲁肃到了夏口,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军,便日夜兼程前进,赶到江陵,刘琮已经投降了曹操,刘备正向南逃跑,鲁肃一直赶去,与刘备在当阳县的长坂相会。鲁肃传达了孙权的意思,谈论了天下的形势,转达了孙权的问候与关切。并问刘备道:“刘豫州现在想往哪里去?”刘备说:“我和苍梧太守吴巨是老朋友,打算去投奔他。”鲁肃说:“孙讨虏将军聪明仁慈,尊敬贤才,江南的有识之士都归附他,已据有六个郡,兵精粮足,满可以成大事。现在为您打算,不如派一个亲信到江东去结盟,共同成就大事。而您想投奔吴巨,吴巨是个凡庸之人,又在边远地区,不久就会被人吞并,怎能依靠呢?”刘备听了很高兴。鲁肃又对诸葛亮说:“我,是子瑜的朋友啊。”于是和诸葛亮交了朋友。子瑜,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避乱来到江东,在孙权部下做长史。刘备采纳鲁肃的意见,就进驻到鄂县的樊口。 曹操将要从江陵顺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形势危急了,请求派我到孙将军那里去求救。”于是诸葛亮和鲁肃一起去见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孙权,对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在汉南集合队伍,和曹操共争天下。如今曹操平定了北方,接着攻破了荆州,声威震动四方。英雄没有用武之地,所以豫州逃到这里。希望将军量力行事。若果江东的军队能够抵抗曹操,不如早和他断绝关系;如若不能,何不放下武器,向他称臣!现在将军表面上顺从曹操,心里却犹豫不决,事已危急而不果断,大祸不久就会到来!”孙权反问:“如果照您所言,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他呢?”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壮士,还能坚持气节不投降;何况刘豫州是皇室的后裔,盖世英雄,众人敬仰他,就象水流大海一样。如若事情不成功,这是天意,怎能屈处曹操之下呢!”孙权发怒说:“我不能拿全吴的地盘,十万之众,受别人控制。我的计划定了。不是刘豫州再没有可以抵挡曹操的人;但刘豫州刚刚失败,怎能担当这样重大的任务呢?”诸葛亮说:“刘豫州的部队虽然在长坂战败,收集起来的士兵以及关羽所部的水军还有万人,刘琦所部江夏的战士也不下一万人。曹操的军队,从很远的地方来,一路疲乏,所说追赶刘豫州,轻骑一天一夜走三百多里,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强弩到了最后,就是很薄的绸子也穿不透”。所以《兵法》禁忌这一点,写道:‘远行军去争利,先头部队的将领一定会受挫折’。何况北方的士兵,不习惯于水上作战;再说荆州的良众依附曹操,是逼于武力而内心不服。如今将军果真能够命猛将率领数万人马,和刘豫州齐心协力,一定能打败曹操的军队。曹军失败,必定退回北方;这样,刘豫州和将军的势力就强大起来,鼎足的形势就形成了。成败就决定在今天这一着!”孙权非常高兴,就和他的部下商量这件事。 这时,曹操给孙权的一封信上写道:“近来我奉皇帝之命讨伐有罪之人,大军南下,刘琮束手被擒。现在集合水军八十万人,即将会同将军在吴地打猎。”孙权把这封信当众宣布,大家都震惊失色。长史张昭等说:“曹操象虎狼一样的凶猛,控制着皇帝来征服四方,动不动就亮出朝廷的招牌;现在抗拒他,事情更不好办。况且将军可以阻挡曹操的,是长江天险;今天曹操得了荆州,占据了长江一带险要地方,得到了刘表训练的水军与大小兵船一千多只,曹操把这些战船沿江排列,加上他还有步兵,水上、陆地一起前进,这长江之险已同我们一样,而实力的悬殊又不可相提并论。我们以为上策不如迎降曹操。”只有鲁肃一言不发。孙权起身上厕所,鲁肃跟到房檐下。孙权了解鲁肃的思想,握着他的手问:“你有什么话要说?”鲁肃说:“刚才我考虑众人的议论,完全是引将军走死胡同,不能和他们图谋大事。今天鲁肃我可以投降曹操,将军却不可以。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我向曹操投降,曹操会让我回到地方上去,凭个人的名誉地位,仍然能做个县级的小官,坐着牛车,后边跟着官吏、随从,同一些读书人交朋友,做官做得好了,也许还能做州郡一级的官。将军投降曹操,能落得个什么样的结果呢?请将军及早拿定抗曹的主意,不要听信众人的意见。”孙权叹息着说:“众人所持的意见,使我很失望,现在你的深谋远虑,正合我的心意。” 当时周瑜被派在鄱阳,鲁肃劝孙权把周瑜叫回来。周瑜到后,对孙权说:“曹操名义上虽是汉朝的丞相,实际是汉朝的败类。将军凭着个人的才能,加上父亲、哥哥的业绩,占有江南一带数千里之地,兵马精锐,粮食充足,英雄豪杰又都愿意替国家出力,您应当承当起平定天下的重任,为汉朝铲除坏人,消除祸害。更何况如今是曹操自己来送死,怎么能投降他呢!请让我为您谋划一下吧:如今北方局面还没有完全安定,马超、韩遂还割据在关西,是曹操背后的大患;何况曹操丢掉了平日所熟悉的鞍马,凭着不熟练的船只水兵,来和江南惯于水战的军队交锋;目前正值严冬,马没有草料;北方的军队路远迢迢来到江南水乡,水土不服,一定疾疫丛生。这几方面都是用兵的不利条件,而曹操却一味地蛮干。将军活捉曹操,当在今日。我请求调拨几万人马,进驻夏口,一定为将军消灭敌人!”孙权说:“曹操想纂夺汉朝皇位的野心由来已久,只是怕着袁绍、袁术、吕布、刘表和我罢了;如今那几个实力派都被他消灭,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和曹操势不两立,你说应该出击,正合我的心意。这是老天派你帮助我的啊!”于是拔出刀来砍了面前的书案说:“谁要再说投降的话,就同这个书案一样下场!”于是散会。 当天晚上,周瑜又去找孙权说:“大家只看到曹操信上说有水军陆军八十万,就都恐慌起来,而不辨其真伪,就出现一片投降论调,真是无稽之谈,现据实考察,他所率中原兵不过十五六万人,而且已经长期疲困,所得荆州军最多也只七八万罢了,而且军心动摇不定。带着疲困的人马,驾驭疑心的士兵,人数虽多,并没有什么可怕,我有五万精兵,就足够抵挡他们的。请将军放心!”孙权拍着周瑜的背说:“公瑾,你的话很合我的心意。子布、元表那些人,自己顾念老婆孩子,专为自己打算,使我很失望;只有你和子敬的看法和我相同。这是上天派你二人来帮助我啊!五万精兵一时难以调集,已挑选了三万人,船只、粮草、武器都已齐备。你和子敬、程公先出发;我当继续调遣兵马,备好充足的物资,做你的后援。您能够对付得了的就和他决战,万一碰到不利,就回到我这儿来,我会跟他决一胜负。”于是委任周瑜为左都督、程普为右都督,带领部队和刘备合力迎击曹操;让鲁肃做赞军校尉,协助制定作战方案。 刘备驻扎在樊口,天天派遣巡逻兵在江边等待观望孙权的军队。巡逻兵望见了周瑜的船只,驰马报告刘备,刘备派人慰劳周瑜。周瑜说:“有军务在身,不能随便离开职守,倘能委屈您的尊严到我这儿来相会,那真符合我的愿望。刘备就乘了一只大船去见周瑜说:“现在抗拒曹操,实为上策。战士有多少?”周瑜说:“三万人。”刘备说:“可惜少了点。”周瑜说:“这就足够用了,刘豫州只看我击垮曹操。”刘备想要招呼鲁肃等一起谈话。周瑜说:“有军命在身,不可擅离职守;如想会子敬,不妨另定时间去看他。”刘备深感惭愧但又极为高兴。 孙、刘联军向前进发,在赤壁和曹军接触。 这时曹操的部队已发生疾疫。刚一交战,曹军失利,只好把部队撤到长江北岸。周瑜等驻扎在长江南岸。周瑜的部将黄盖献策说:“现在敌众我寡,很难作持久战。曹军正把战船靠拢起来,船头船尾联在一起,可用火攻使他们败走。”于是就用十条冲锋用的战船,满装枯荻干柴,里面浇上油,用惟幕裹好,上面插着旗帜,把一些轻快的小船系在后面。黄盖先送给曹操一封信,里面假称投降。这时东南风正急,黄盖带着十只战船走在最前面,在江中扬起帆。其余的船依次进发。曹军官兵都出营站着观望,指着船说:“黄盖投降来了。”黄盖的船距离曹军二里多远,同时点燃起火来,风猛火烈,船行如飞箭,北方的战船很快被烧尽,火势延伸到岸上的营落。一会儿,火焰冲天,曹军人马烧死和溺死的很多。周瑜等率领精锐部队紧跟在后面,鼓声雷震,曹军大败。曹操带领军队从华容道步行,地面泥泞,道路不通,又刮着大风,让所有疲弱的士兵背草铺在烂泥地上,骑兵才能通过。老弱士兵被人马践踏,陷在泥里,死了很多。刘备、周瑜水陆两路同时进兵,追逐曹操到了南郡。这时败逃的曹军加上饥饿和疾疫,死了一大半。曹操就留下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卫江陵,折冲将军乐进驻守襄阳,自己领兵退回北方。 【总案】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次著名战役。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都对这次战役作了深刻的研究和总结,提出了“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等科学论断。曹操破荆州,克江陵,号称八十万人马下江南,声威显赫。孙权在大军压境,内部谋臣恐惧的严重时刻,毅然与新败于长坂的刘备结成联盟,和曹兵决战于赤壁。孙、刘方面没有被曹军一时的强大所吓倒,他们分析了曹军局部的劣势和被动方面,同时也认识到自身局部的优势和主动方面,做到知已知彼,胸有成竹。利用曹操方面的骄傲轻敌思想以及连锁战船的错误,发起火攻,顿时“樯橹灰飞烟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战,是一次矛盾错综、头绪纷繁的战役。作者的记叙有条不紊,重点突出,着力于孙、刘两方面如何联合,详于战前的结盟经过、战略决策的叙述,特别突出了诸葛亮、周瑜、鲁肃这三个人物对敌我形势所作的分析,而略于战争实况的描写,有力地突出了以弱胜强这一主题。整个战役写得曲折生动,有声有色,写战争的同时又穿插政治斗争,渲染气氛,或加进看来与战争无关实则有关的情节场面。全篇的精彩描述,不仅再现了这场战争的情景及各种人物神态,而且给了后来不少文艺创作以有益的启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