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叶卡特琳娜二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叶卡特琳娜二世1729—1796Catherine Ⅱ俄国女皇(1762—1796)。生于奥得河畔的什切青市,原名索非亚·奥古斯都,德意志陆军元帅克里斯蒂安·奥古斯都之女。1744年到俄国,次年同俄国皇位继承人彼得·费多罗维奇(即后来的彼得三世)结婚。1762年发动宫廷政变,废彼得三世,登上沙皇宝座。在位期间,通过行政改革,建立高度集中的沙皇专制制度和贵族官僚的国家机器;把大量土地和八十万农奴分别赏赐给贵族,颁布各种维护贵族特权的法令;同时,为照顾新兴资产阶级利益,鼓励发展工商业,给城市以有限的自治权;镇压普加乔夫领导的俄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两次对土耳其战争(1768—1774,1787—1791),伙同普鲁士和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1772,1793,1795),灭亡波兰,吞并克里米亚,夺取黑海出海口,扩大版图六十三万平方公里。还唆使普、奥出兵干涉法国大革命,同英国缔结反法兰西共和国协定。并准备派六万俄军前往镇压法国革命,因其突然中风死亡而使之未能成行。 叶卡特琳娜二世 俄国女皇(1762~1796)。为德意志公爵之女。1745年与彼得三世结婚。1762年参与宫廷政变,废彼得三世自立。执政期间,代表贵族利益,加强专制统治。曾颁布农民必须绝对服从地主的诏令,并将农奴赏赐给贵族,前后达80万人之多。残酷镇压普加乔夫起义。她照顾新兴资产阶级利益,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对外两次对土耳其作战,兼并了克里木,控制了黑海出海口。与普、奥三次瓜分波兰。为争夺欧洲霸权奠定了基础。她的统治使农奴制在俄国达到了顶点,是贵族统治的“黄金时代”。 叶卡特琳娜二世 叶卡特琳娜二世1729-1796俄国女皇,生于斯德丁。原名索菲娅·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冯·昂哈尔特·策布斯特,德国亲王的女儿。15岁时访问俄国,与16岁的卡尔·乌尔里希结婚,1745年从路德教转为信奉俄国正教,改名为叶卡特琳娜·阿列克谢耶芙娜。卡尔·乌尔里希1761年继位后,她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1762年6月在御林军支持下废黜卡尔·乌尔里希。7月9日在圣彼得堡喀山大教堂宣布登基,亲自执掌朝政。1764年伊万四世身亡,保住了她的皇位。她聪明绝伦,雄心勃勃,精力充沛,擅长外交,决心使俄国繁荣昌盛,给人以贤明君主的形象。她主张普及教育,发展俄罗斯民族文化,出版《教育》杂志,开始对法律制度进行改革。1762年剥夺教会财产,充实国库。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政策,与普鲁士、法国、奥地利保持友谊。她利用了许多有影响的大臣、情夫,在位的34年拥有绝对权利。1766年解决波兰问题,1768年发动对士耳其的战争。原有“解放”奴隶的想法,但并没有废除农奴制。她横征暴敛,为日益增加的经济、军事、文化开支提供大量资金。1774年击败士耳其,1783年兼并克罗地亚,她深感法国大革命的威胁,对外采取有步骤的武装扩张政策,镇压波兰民族主义骚动,与奥、普三次瓜分波兰(1772,1773,1794),1793年吞并西乌克兰大部分领土。在她统治时期,向西方和南方扩张20万平方英里的疆域。 ☚ 维多利亚女王 韦伊夫人 ☛ 叶卡特琳娜二世 叶卡特琳娜二世1729-1796Yiekatelinna ershi,АлексеевнаЕкатерина Ⅱ俄国女皇(1762-1796年在位)。生于奥德河畔的什切青市,德意志公爵之女。奉俄女皇叶丽萨维塔的旨意,1744年前往俄国,1745年与后来的彼得三世成婚。在叶丽萨维塔宫中度过18个春秋,寄人篱下,且目睹宫廷中争权夺利黑幕,养成虚伪狡诈和凶狠残暴的性格。1762年6月发动宫廷政变,废彼得三世自立。依靠贵族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赐给6月政变中有功的贵族巨款和农奴。在位的34年里,赏赐贵族80万农奴及伏尔加河流域和黑海北岸的大片肥沃土地。没收教会和修道院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再不断把这些土地和土地上的农民赏给贵族。为巩固贵族统治,进行一系列改革。1763年颁布敕令,把枢密院划分为6个委员会,自己直接主持陆军、海军、外交委员会,设总检察官监督和处理枢密院政务,权力日益集于沙皇。1775年颁布《全俄帝国各省管理体制》的敕令,取消旧有三级(省州县)体制, 代之以两级 (省县)体制; 全国按人口划分为50省, 省下置县; 取消少数民数地区自治权, 强制俄罗斯化。1785年颁布御赐贵族特权诏书,确认贵族对土地和农奴的垄断权, 及免丁税、免兵役等特权。为照顾新兴资产阶级利益,鼓励发展工商业, 同年又颁布御赐城市特权诏书, 赋予城市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标榜 “开明君主专制”, 早在1767年设立新法典编纂委员会,吸收贵族、商人和农民代表参加。利用委员会,大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三权分立, 曾博得西欧一些进步思想家的青睐。1773年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应邀访俄。但当狄德罗真诚建议她废除农奴制时, 遭到拒绝。她残酷镇压普加乔夫起义,迫害进步知识分子。1790年俄国先进思想家拉吉舍夫著书揭露农奴制和专制制度,被判死刑(后改流放)。女皇的统治结束了彼得一世之后的混乱局面, 使俄国进入鼎盛时期。其政绩博得贵族的赞赏,被授予“大帝”称号。对外,三次参与瓜分和灭亡波兰, 在1768-1774年和1787-1791年两次俄土战争中最终打败土耳其,取得黑海出海口。吞并立陶宛、白俄罗斯、西乌克兰、北高加索等地, 积极参加欧洲君王国反对法国大革命的活动。1796年11月因突然中风死于沙皇村 (今普希金城)。 ☚ 彼得一世 赫尔岑 ☛ 叶卡特琳娜二世1729—1796Алсксеевна Екатерина Ⅱ又译“喀德邻二世”。俄国女皇。原为彼得三世王妃,1762年废彼得三世自立。对内扩大贵族特权,强迫农民绝对服从地主,镇压普加乔夫起义;对外加紧侵略扩张,两次对土耳其进行战争,三次参与瓜分波兰,吞并大量土地。 叶卡特琳娜二世 叶卡特琳娜二世1729—1796旧译喀德邻二世。俄国女沙皇 (1762—1796)。北德意志一公爵之女,生于奥德河畔什切青市。原名索菲亚·奥古斯特。1745年与彼得三世结婚后,改用此名。1762年6月,依靠近卫军发动宫廷政变,废丈夫自立。对内强化沙皇专制,扩大贵族特权,赏赐贵族的农奴达80万,号称“贵族的女皇”; 扩大农奴制,镇压普加乔夫起义,又佯装“开明君主”,欺骗世人。对外两次发动对土耳其战争 (1768—1774,1787—1791),三次参与瓜分波兰 (1772,1793,1795),把俄国领土扩张到今拉脱维亚南部经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直至克里米亚的广大地区。她曾说: “假如我能活到200岁,欧洲全都会落到俄罗斯统治之下”,“在我将土耳其人从欧洲撵走之前,把中国盛气凌人的气焰搞垮之前,同印度建立贸易关系之前,我是死不瞑目的”。 ☚ 普加乔夫起义 库图佐夫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