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龙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貨幣類 > 金銀幣部 > 銀幣 > 龍洋
龍洋  lóngyáng

亦稱“龍圓”。清末民初中國各省自鑄背面主題花紋爲龍圖的銀幣。俗謂外國銀圓爲“洋”,故名。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廣東造幣廠最早以機器鑄造。大小輕重倣“鷹洋”,正面中間漢文與滿文作“光緒元寳”,四周環以“廣東省造”、“庫平七錢二分”字樣;錢背環以英文省名、重量,中央爲蟠龍紋。其後北洋、江南、湖北、安徽、吉林等造幣局紛紛倣造,成色、重量、形制略有參差,流通範圍亦有地域局限。宣統年間所鑄“龍洋”的正面改爲“宣統元寳”或“大清銀幣”字樣。《清續文獻通考·錢幣考》:“朝廷鑄龍圓,以濟民用,法良意美。”參見本類“銀圓”、“廣東光緒銀幣”。

银币

银币

银钞 银货 银钱
银制圆形货币的通称:洋(洋元;洋钱;洋蚨;洋泉;洋钿;洋银;大洋;光洋;白洋;硬洋;银洋;钢洋;鹰洋;响洋;龙洋) 龙圆 龙元银元 银圆 银边 银大头
可以当时交付的银子或银元:现银(现银子)
角分银币:小洋
旧时广东、广西等地区通行的本位货币:毫洋
旧时广东、广西等地区使用的一角、二角、五角的银币:毫子
旧时通用的一角和两角的小银币:角子
清末以来银辅币的俗称:银角(银角子)
外国银元:番银 番蚨 番佛 番饼 花边钱
中国旧时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秤量货币:银两 银钞
清代通行的一种标准银两:纹银 宝纹 足纹 马蹄银
(银制的货币:银币)

☚ 金属货币   利润 ☛
龙洋

龙洋

中国清末各省用机器所铸银元的通称。清光绪十四年至十六年(公元1888年~1890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用机器铸造银元,大小轻重皆仿墨西哥鹰洋。初时每枚重库平七钱三分,比当时的鹰洋重一分,俗称“七三番板”。正面有汉文和满文“光绪元宝”四字,周围的省名和币重标用英文;背面是蟠龙纹,周围有“广东省造”和“库平七钱三分”字样,为中国最早的正式新银元。后改为七钱二分,俗称“七二番板”。样币正面原用英文,背面用中文,清户部审核时将中文移在正面。后各省造币局纷纷仿铸,但成色重量略有参差,流通范围多限于本省。清末宣统年间(公元1909年~1911年)所铸龙洋的正面改为“宣统元宝”或“大清银币”。

☚ 吉林厂平银币   开国纪念币 ☛
龙洋

龙洋

❶清末各省所铸银元的俗称。因铸有蟠龙纹, 故名。
❷对流入中国的日本银元的俗称。币面印有龙纹。明治四年(1871)大阪市立造币厂开铸。成色900‰,定名为圆。1897年日本改行金本位后, 始大量流入中国。在福建、湖南、江西以及东北地区流通。参见“大清银币”、“光绪元宝”。

☚ 七三番板   机制钱 ☛
龙洋

龙洋

中国清末各省用机器所铸银元的总称。光绪十四年至十五年(1888~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用机器铸造银元。大小轻重皆仿墨西哥鹰洋。但初时每枚重7钱3分,比鹰洋重1分。原想以此抵制鹰洋,但因其重于鹰洋,终被鹰洋所驱逐。后改为重7钱2分。正面有汉文和满文“光绪元宝”字样,四周环以“广东省造”和“库平七钱二分”字样。背面四周环以英文省名和重量,中央有蟠龙纹,故称龙洋。后各省造币局纷纷仿造,成色重量略有参差,流通范围多限于本省。宣统年间(1909—1911年)所铸龙洋的正面改为“宣统元宝”或“大清银币”。

☚ 墨银   袁世凯银元 ☛

龙洋long yang

dragon dollar (a silver dollar with the emblem of a coiled dragon,minted towards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