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台湾文化协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台湾文化协会 台湾文化协会简称“台湾文协”。日据时期最早的进步文化团体。1921年10月17日成立于台北。由林献堂、蒋渭水、吴海水、林丽明等发起,由林献堂任总理,杨吉臣为协理,蒋渭水为专务理事,此外,还有理事王敏川、林幼春、蔡培火、连温卿、陈逢源、吴海水、林丽明、赖和、谢春木等41人。会员除文化人外,还有工人、农民及其他社会各阶层人士,共1300余人。协会以唤起民众,反对日本殖民主义为目的,发行《台湾民报》和丛书,举办各种演讲会,领导各地青年、妇女的爱国民主运动和开展农村减租减息及反抗超经济剥削。1927年1月,协会领导层发生分裂,林献堂等退出协会,由左翼知识分子王敏川、连温卿等领导协会,创办《大众时报》,继续开展工人、农民、学生运动,给日本统治者以有力的打击。由于政治倾向“左倾”,到1931年6月,多数领导人员被捕,协会停止活动。 ☚ 南社 白话文研究会 ☛ 台湾文化协会日据时期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启蒙文化团体。由台北大安医院开业医师蒋渭水与林献堂、吴海水、林丽明等协议筹组,于1921年10月17日在台北成立。成立大会在台北静修女子学校召开。出席会员300人。会上审议通过了章程草案,推举林子瑾为主席,林献堂为总理,杨吉臣为协理,蒋渭水为专务理事。此外,还有理事林幼春、蔡培火、王敏川、陈逢源、蔡式谷、林呈禄、连温卿等41人,评议员44人。有会员1032人,主要为台湾医专、台北师范、高等农村等校学生,也有林献堂家乡台中一带居民。文协以提高文化,启发民智,唤醒台湾同胞的民族意识,摆脱日本殖民统治,改革社会为宗旨,又被称为台湾非武力抗日运动的三大主力之一(其他二主力为台湾议会设置运动、台湾青年杂志社)。成立后,发行会报、文化丛书和《台湾民报》,在各地遍设读报所,陈列各地包括祖国出版的报纸杂志,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夏季讲习会及通俗讲演会,组织文化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揭露日本殖民统治和台湾政治、经济、教育的不平等等事实,并同汉奸辜显荣等人组织的台湾公益会及其组织的旨在维护日本殖民统治的有力者大会,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文协影响下,台湾各地青年纷纷成立读书会等文化团体。故文协的活动常遭日本殖民当局的干涉和破坏。1926年10月17日,在文协召开的第六次年会上,因对修改文协章程持有不同意见内部出现分裂,领导层在原有分裂基础上分为三派。其右翼以林献堂、蔡培火为代表,认为台湾没有资本家和资本主义,应以民族运动来促进资本主义,主张用合法手段实现完全“地方自治”;其左翼以连温卿、王敏川等知识分子为代表,认为日本资本主义在台已有巩固地位,台湾不可能获得独立发展,台湾的解放运动应使民族运动与阶级斗争结合起来。还有一派以蒋渭水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张以当时实行农工政策的中国国民党为榜样,进行以农工阶级为基础的民族运动。1927年1月召开文协临时大会,林献堂、蒋渭水、蔡培火、林丽明等宣布退出文协,并于7月10日另组民众党,公开与左翼分道扬镳。10月17日左翼领导下的新文协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对旧文协进行组织整顿,选出以王敏川、连温卿、郑明禄等为首的领导机构,发表宣言和声明,规定台湾文化协会永远是农、工、小商人、小资产阶级的战斗团体,创刊《大名时报》,在台湾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积极领导工人、农民、学生运动。1929年11月3日,新文协在彰化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清算了以社会民主主义分子连温卿为代表的错误路线,并将其开除。1931年1月5日,在新文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上,选举王敏川为委员长,并决定接受台湾共产党的政治纲领。会后决定取消文协,另组台湾大众党。后因1931年6月和11月日本两次大搜捕,王敏川等领导干部相继被捕,台湾大名党也被迫停止活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