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古观象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观象台 古观象台我国著名的古代天文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的南城墙上(元代司天台遗址)。现存的古观象台建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当时称观星台,崇祯年间,徐光启、李天经等先后制造了一批天文仪器,如:极限大仪、平悬浑仪、候时钟、万国经纬地球等。清代将它改称为观象台。观象台上初设有大型铜铸的浑天仪、简仪、浑象仪(天球仪)等,台下建筑中置圭表、漏壶等。这些仪器主要用来测定太阳、月亮和恒星的球面位置,从而测定季节、时间和记录特殊天象。浑天仪、简仪、圭表等七件仪器于1931年迁至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现存的八件:天体仪、地平经仪、象限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纬仪、黄道经纬仪、纪限仪、玑衡抚辰仪均为清代制造的,它们不仅加工精细,图案美丽,且有科学价值。曾对制订历法,预测天象起过一定的作用。古观象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使用年代久远、而且天文仪器多而又保存完整天文台,它所积累的科学资料、数据,为天文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它是现在世界上保存有天文仪器的最早的一座天文台。1982年,它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正阳门 皇史宬 ☛ 古观象台 古观象台位于东城区建国门立交桥西南,是中国的古代天文台。早在金、宋时期,朝廷就开始设立太史局、侯台,元初有司天台,明初时在南京建有观星台。 ☚ 社稷坛 北京城东南角楼 ☛ 古观象台 古观象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天文气象观测台。建于明正统二至十一年(1437—1446),先后称司天台、观星台,清改名观象台。其址原为元大都城东南角楼,后改建为高台砖砌建筑。明嘉靖年间曾大修。清康熙、乾隆朝两度拓宽台区。其布局为台上设置大型铜铸天文仪器,台下建有紫微殿、漏壶房、晷影堂,内置圭表、漏壶等仪器。明正统、崇祯年间和清康熙、乾隆年间均有增添。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古观象台遭德、法侵略军洗劫。运至德国的5件大型仪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被迫归还我国。观象台所存明铸造的浑天仪、简仪、浑象仪(天球仪)等7件于1931年迁往南京,现分藏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博物馆;留存的8件均为清代所建,其中天体仪、地平经仪、象限仪、地平经纬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纪限仪制造于康熙八年至五十四年(1669—1715),玑衡抚辰仪制于乾隆九年(1744),造型考究,雕刻精致。明、清及北洋政府时期,曾持续在此作天文、气象观测约500年,为世界古观象台连续观测历史的最高纪录。1956年辟为北京天文馆。1982年大规模改建维修,建成三层观测室和展览室,举办有关我国古代天文学等展览。 ☚ 辟雍 皇史宬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