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古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意

 

韩 愈


 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
 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
 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夤缘。
 安得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根株连。


 看这首诗的诗题,颇有些朦胧,其实细味全诗,不过托“古意”以抒今感耳。这种立题法,在唐人诗作中并不少见,此其一例也。具体地说,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由华山玉井莲所触发的一种美好联想。
 诗人不只一次地到过华山。其《县斋有怀》诗“求官来东洛,犯雪过西华”句,《答张徹》诗“洛邑得休告,华山穷绝径”句,《华山题名》文所记“元和十一年八月,丞相奉诏平淮右,八日东过华阴,礼于岳庙,总等八人(诗人亦其中一人,时任行军司马太子右庶子兼御史中丞),实备将佐”事,又其友鲍溶《夏日华山别韩愈博士愈》诗“别地泰华阴,孤亭潼关口。夏日可畏时,望山易迟久”句等等,均系诗人不只一次经临或登临华山的明证。另据李肇《国史补》云,韩愈好奇,登华岳之巅,顾视其险绝,恐栗度不可下,发狂恸哭,甚至欲缒遗书以为诀,后经县令百计救援,这才得以安然下山。现在华山苍龙岭岭尽处之逸神岩仍赫然摩刻有“韩愈投书处”五字。至于这段记载可信程度怎样,那却无关紧要,反正华山给诗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则是毋庸置疑的。又据《华山记》云,韩愈登华山莲花峰,归谓僧曰:“峰顶有池,菡萏(即莲花)盛开可爱。”也许,这正是诗人在众多可以撷取的华山题材中,单单抓住“太华峰头玉井莲”这一颇富神话色彩的景事而入此诗的原因吧。
 首句“太华峰头玉井莲”挈提全篇,直接切入咏诵之端,不枝不蔓,这正是古体诗的常见起法。太华,即西岳华山,以其西临少华山,故称太华。玉井莲,据《华山记》云,“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又据古乐府《提搦歌》云:“华阴山头百丈井,下有泉水彻骨冷。”但这两条材料只说明华山峰顶有池、有井、有莲花,却并未言及玉井到底位于何峰。按玉井,在华山中峰即玉女峰,相传明星玉女曾居是峰,因有是称。那么,这和前引《华山记》所云不就矛盾了吗?不,这是写诗,又是“古意”,而不是写记游散文,没有必要那么言之凿凿。第二句“开花十丈藕如船”紧承首句后三字,借用神话传说极力铺写玉井莲之不同凡俗。据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引《真人关尹传》及元陶宗仪《说郛·繙古丛编》云,真人尹喜与老子游,各坐莲花之上,花径十丈,有及生灵香,逆风闻三十里。“藕如船”虽不见诸传闻,但因花大而联想到藕大,亦复贴情近理。以上前两句,既交代了玉井莲的所在,又勾勒了其外在品貌。三、四两句“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上承第二句的“藕”字,进一步从玉井莲的内质铺写其不同凡俗。这里也暗用一个神话传说。清人方世举注引《洞冥记》云,有一种瓜叫龙肝瓜,“生于冰谷,仙人瑕丘仲采食之,千岁不渴。瓜上恒如霜雪,刮尝如蜜滓。”莲生玉井,玉井又在“太华峰头”,且深有百丈,其水自冷;而水冷,莲下之藕岂能不冷,藕原本洁白,其冷霜雪喻之,又何其贴切!又藕性甘甜,况系仙品,谓其“甘如蜜”,并不过分。至若“一片入口沉疴痊”,则正从仙人瑕丘仲采食龙肝瓜千年不渴事而来,不过,想象更为丰圆。沉疴,即长久、严重而又难治的病。这样的病,吃一片玉井之藕即可痊愈,其品格与功效自非一般药物所能比,也自非莲藕中之凡株俗种所可企及者。清人王元启谓,“通篇从此一句生情”,诚为深中肯綮之论。以上前四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为玉井莲传神写照,并为后四句抒情做好铺垫。
 五、六两句“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寅缘”,直抒诗人必欲得之而又不能得之的遗憾心情。上句先一扬,用“不惮远”即不怕远来坐实“欲求之”的真诚和殷切;下句又一抑,但恨青壁千仞,无路可登。青壁,像墙一样直立的山岩称壁,即悬崖峭壁之谓也,以其呈青苍色,故称青壁。宋人魏怀忠注本录韩醇(亦宋人)注引《选琴赋》云“丹崖险,青壁万寻。”夤缘,本指登高爬山时借以攀援的葛藤之类,这里用如动词,就是攀登的意思。这两句抑扬跌宕之间显出诗人思致。其实,“太华峰头。并非不能上去,亦非诗人未曾上去,前引李肇 《国史补》和《华山记》可证。诗人说“青壁无路难夤缘”,盖激诡之辞。因为诗旨不在记游,而是借端抒感,原不必节外生枝,写如何艰于攀登。艺术的真实不沾沾于生活的真实,此亦一例也。结尾两句 “安得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根株连”,点明诗旨,表达了诗人渴望玉井莲能够广植人间亦即渴望美好事物能够广布人间的思想感情。上句化用杜甫《凤凰台》诗“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句句意,唯不露痕迹耳。即然“青壁无路难夤缘”,善于联想的诗人自然要想到“安得长梯”,前后联系何其妥溜! 下句和 “七泽”,即司马相如 《子虚赋》所云古楚国之云、梦等泽,后世没为陆地,其境相当于今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洞庭湖周围一带地区。因莲生沼泽池塘,故以“下种七泽” 以代遍植人间。值得玩味的是,不但 “下种七泽”,还要 “根株连”。也就是说,在让玉井莲广植人间的同时,还要让它们根深叶茂,欣欣向荣,互相关连。同一句诗而有加倍进层的艺术效果,正见诗人善于造句。
 这首诗的诗意大体已如前析,但此诗既以 “古意”为题,是否还另有寄寓呢? 回答应该是旨定的。前引宋人韩醇评曰:“观公诗意有兴寄,其曰 ‘古意’,旨深远矣。”又清人蒋抱玄评曰:“虽非登山纪事,亦有感慨而发,不是绝对古意。”此二说不为无见,问题是究竟寓有何意。清人方世举注谓此诗盖为唐宪宗信仙采药而作,并引 《新唐书》所载元和十三年曾诏天下求方士事: “李道古因皇甫镈荐山人柳泌,言天台多灵草,上信之,以泌权知台州刺史。十四年泌至天台,采药岁余,无所得而惧,举家逃入山中。”方注还说: “此诗托言太华,以比天台; 托言莲藕,以比灵草;深入天台,故曰 ‘不惮远’;卒无所得,故曰“难寅缘”也。其曰 ‘我’者,经传指君之义例也。”方注此说,无论从注释的角度来看,还是从鉴赏的角度来看,恐怕都有穿凿附会之嫌。倒是清人王元君 “盖欲人君膏泽下流”说,还有真见地。因为就诗人的政治态度、思想倾向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说,谓此诗寓有此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诗人是关心人民疾苦的,他在 《赴江陵途中寄赠王十二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诗中就说: “上陈人疾苦,无令绝其喉。”但是,在 “我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 ( 《归彭城》) 的情况下,也就只好托古意以讽君王了。可惜由于没有可资稽考的本事材料,就不宜指说太实。仇兆鳌 《杜诗详注》注及杜甫 《凤凰台》诗时说: “解杜者,诗中本无寓意,而必欲傅会时事,失于穿凿;诗中本有寓意,而必欲抹杀微词,谓之矫枉。”此话颇得析诗三昧,正可作为赏析此诗时的借鉴。
 清人朱彝尊谓此诗 “总以诞事诞语结构”,这话毫无贬意,正切中了此诗艺术构思的特点。华山是道教圣地之一,留下了许多虽云虚诞却又非常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诗人从众多的这种神话故事中撷取玉井莲这一具有永久性魅力的美丽传闻作为讽诵之端,然后展开联想的翅膀,把其他与诗旨有关的神话故事,也一并融会到诗句之中,从而艺术地表现了诗人希望美好事物广布人间的奇思幻想。这种奇思幻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虽然不能实现,但它像作为此诗咏诵之端的神话故事本身一样,也具有永久性的艺术魅力。此诗虽系古体,但结构严谨,如坂上走丸,一层紧接一层,一句紧接一句,思致妙如泉涌。诗的后半有起伏,有跌宕,如“我欲”句之与 “青壁”句,“青壁”句之与“安得”两句,起伏跌宕之中显出顿挫之致。诗人的风格原以奇崛著称,这首诗也有奇思幻想,并且融入了几个神故事,偶而还化用人他人的诗句,但行文并不晦涩,更无刻意求险之讥。全诗散句单行,笔力始终不懈。或谓诗人“七古结处多不精妙,盖用笔过于刚健”,此诗怕非若是,其结处不惟精妙,而且取境开阔,颇有情思。

古代名诗《古意》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古意

 题解
 诗题为古意,表明这是一首拟古诗。这首诗通过描写广大边疆战士英勇献身精神,也表现出广大军民渴望和平的厌战情绪。
 
原文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雪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释
 ①事长征:长期远戍边塞。幽燕客:长期客居幽燕一带的人。 ②马蹄下:指战场。轻七尺:轻视生命。 ③莫敢前:无人敢前来拼搏。猬毛:刺猬的刺。磔:张开。 ④黄云:空中满布大风卷起的沙尘。陇底:陇坻,陇山一带。泛指边地。黄云、白雪:概指边地多变而恶劣的气候,以突出战场的艰苦。报恩:报国恩。 ⑤辽东四句:反映边地广大军民厌战、渴望和平情绪。小妇:少妇。解:善,晓。出塞声:描写征人生活的乐曲。
 赏读
 开头六句塑造了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形象。这个“男儿”从小在幽燕游历,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带人。剽悍的幽燕民风,使诗中男儿自小就具有豪侠气概,他敢于同伙伴们在马蹄下打赌,把七尺身躯看轻,一上战场就勇猛杀敌,使敌人不敢上前。这六句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男儿的英雄气概。男儿长得什么样呢!“须如猬毛磔”写出须又短、又多、又硬的特征,显出他勇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须髯怒张的神态。接着两句写出了这位男儿的一丝思乡情绪,但因为未报答君恩,所以也就坚决不回去。后面四句写听到辽东少妇的羌笛声,全军将士泪如雨下。后两句出现的声音,与前十句的人物、布景、色彩融为一体。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使视死如归的硬汉们也“泪如雨”,自然包括首句的男儿在内了。这是烘云托月的写法,含蓄精炼,功力深厚,情韵并茂。
 这首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不义战争的否定态度。
 


历代诗词精品之《古意》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古意

 

刘商


 连晓寝衣冷,开帷霜露凝。风吹昨夜泪,一片枕前冰。

 
 诗实写闺怨。构思上有所翻新,显得不落窠臼。
 诗中几乎没有说到怨情,只是一个劲地在写冬夜气候的寒冷。“连晓”即通夜,一夜到晓。“寝衣冷”换言之即被窝睡不热。这个细节不光交待出冬夜的严寒,而且暗点了女主人公的幽独处境,所谓“翡翠衾寒谁与共?”只不过不明言后一层意思,便显得不经意罢了。“开帷霜露凝”写室外景象,是一派严霜。句中说“凝”,是偏义于“霜”兼及“露”,则有“白露为霜”的含义。这进一步证实了气温之低。这样的夜晚,独处的人儿将是很难熬的呢,读者不难推想。
 大概女主人公恹恹起床后,先查看了一下户外,不由更添寒噤。于是回身理床,才发现枕畔亮晃晃着了一层薄冰。诗人用其内心独白的语气解道:“风吹昨夜泪,一片枕前冰。”原来如此,可见天气是多么寒冷啊。这里几乎是不经意地点出“昨夜泪”,似乎女主人公的注意力已全部集中在讶怪气候寒冷上,已快淡忘了昨夜的苦恼,至少在悲怨的情绪上有所减轻。诗中不写下泪当时,而写泪干之后,这种避重就轻的写法,反而取得了“语不涉已,若不堪忧”的奇效。大抵显意识中的悲哀好写,却往往因流于表面现象而难于打动读者的心,潜意识中的悲哀不易写,写出则耐人寻味,乃至能产生攫住人心的力量。沉重的内容,轻松的形式,无意有意之间,产生了欲盖弥彰的感觉。“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新凉好个秋!”(辛弃疾)此诗中女主人公说寒风吹泪居然成冰的两句,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代爱情诗词《》古意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古意

 

 玉颜憔悴几经秋,薄命无言只泪流。
 手把定情金合子,九原相见尚低头。


 这首七绝的表层诗意是描写一薄命女子愧对亡夫的难言之隐痛,反映出古代佳人的不幸遭际; 其深层诗意则是作者借佳人以自喻,抒发其屈节仕清,愧对故国之遗恨。诗写得缠绵悲凉,宛转含蓄;哀感顽艳,寓意深刻。
 诗开头“玉颜憔悴几经秋”,描写的是一个面容憔悴不堪的女子形象。“玉颜”形容女子貌美,本该面色佳好,但此女子却多年来“玉颜憔悴”,则一定有其内心的悲哀,此乃以形写心。那么,她有何内心痛苦呢?诗云:“薄命无言只泪流”。“薄命”的具体内容作者并不明言,而是暗用了一个典故,亦即诗题所谓“古意”——“无言只泪流”:据《左传·庄公十四年》载,春秋楚文王灭息国,抢了息侯夫人妫归楚。息妫被迫嫁给文王,并生二子,但息夫人始终沉默无言,悄悄流泪,楚文王问其原因,息夫人回答:“吾一夫人而事二人,纵弗死,其又奚言? ”由此可知,“一夫人而事二人”乃是诗中女子亦即息夫人“薄命”之所在。按封建礼教,一女不事二夫。但她既没有以死殉节的勇气,又为忍辱苟活而惭愧,所以只能“无言”“泪流”而已。她的内心极其矛盾而痛楚。其“失足”乃是被迫的,对前夫仍然万分怀念,作者采用的“手把定情金合子”的细节,就细致地表现了她对息侯的一片深情。这“金合(同“盒”)子”是当初二人的“定情”之物,寄寓着他们生死相依的爱情,是他们昔日山盟海誓、永远相爱的见证。但是事过境迁,她却背叛了从一而终的誓言,又归属他人,虽然是被迫的,但她没有成为“烈女”,怎能不惭愧呢? 尽管前夫已亡,但其羞愧永远无法消除,即使“九原相见尚低头”。“九原”,原为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礼记·檀弓下》云:“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后泛指墓地。“九原相见”亦即死后相见。“尚低头”,形象地写出女子一旦与亡夫相见后那种无地自容的情态。末句采用的夸饰手法,亦隐含对“失节”的息夫人的谴责之意。她的再嫁尽管是被迫的,但毕竟是软弱偷生的表现,因此她今生甚至来世亦不能为其“罪过”而释然。这是一个多么可悲、可怜又令人同情的女子啊!
 但是,如果我们以为此诗真的是为古代佳人的不幸婚姻而悲叹,则要辜负了诗人的苦心。诗人临死前曾说:“吾诗虽不足以传远,而是中之寄托良苦,后世读吾诗而知吾心,则吾不死矣。”(见陈廷敬《吴梅村先生墓表》)读此诗亦当知其心。明亡后诗人迫于当局压力,亦由于自身的软弱,而于清顺治九年(1652)“白头风雪上长安”(《临清大雪》),赴京授秘书院侍讲,十三年(1656)又迁国子监祭酒,后不久即乞归。他终生为自己屈节仕清而悔恨。正如赵翼《瓯北诗话》所评:“梅村出处之际,固不无可议;然其顾惜身名,自惭自悔,究是本心不昧”。其许多诗句,如“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 (《过淮阴有感》),“误尽平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自叹》),“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竟一钱不值何须说”(《贺新郎》),都是一字一泪,发自内心的“自惭自悔”之言。此诗同样是真诚的“自惭自悔”之言,只是表现得不那么直露,而是借咏叹古代佳人抒写自己的真情,诗意蕴藉,使人须思而得之。那息夫人一女事二夫的悲哀与羞愧正与作者之一臣仕二朝的隐痛、悔恨相通,那女子怀念前夫的感情亦与作者思念故国的感情相仿。此诗体现了吴伟业诗“指事类情,宛转如意”(《瓯北诗话》)的特点。

《古意》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古意》

 五言律诗。崔致远著。诗作以“狐能化美女,狸亦作书生”为比,说明了“欲辨真与伪,愿磨心镜看”的道理,借以嘲讽某些人的伪善面目。

李颀《古意》(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李颀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古意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颀
←上一篇: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下一篇:琴歌 →
诗词简介:这是一首描写男儿从军边疆的诗。前六句塑造一个英勇无畏的豪侠男儿 形象。首二句点出出征边疆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带的人。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古意》
    .[唐].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 《 ɡǔ yì 》 
    《 古 意 》 
    .[ tánɡ ]. lǐ qí.
    .[ 唐 ]. 李 颀.
    nán ér shì chánɡ zhēnɡ , shǎo xiǎo yōu yàn kè 。 
    男 儿 事 长 征 , 少 小 幽 燕 客 。 
    dǔ shènɡ mǎ tí xià , yóu lái qīnɡ qī chǐ 。 
    赌 胜 马 蹄 下 , 由 来 轻 七 尺 。 
    shā rén mò ɡǎn qián , xū rú wèi máo zhé 。 
    杀 人 莫 敢 前 , 须 如 猬 毛 磔 。 
    huánɡ yún lǒnɡ dǐ bái yún fēi , wèi dé bào ēn bù nénɡ ɡuī 。 
    黄 云 陇 底 白 云 飞 , 未 得 报 恩 不 能 归 。 
    liáo dōnɡ xiǎo fù nián shí wǔ , ɡuàn dàn pí pá jiě ɡē wǔ 。 
    辽 东 小 妇 年 十 五 , 惯 弹 琵 琶 解 歌 舞 。 
    jīn wéi qiānɡ dí chū sāi shēnɡ , shǐ wǒ sān jūn lèi rú yǔ 。 
    今 为 羌 笛 出 塞 声 , 使 我 三 军 泪 如 雨 。 
     
  •  
    《古意》
    .[唐].李頎.
    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
    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
    殺人莫敢前,須如猬毛磔。
    黃云隴底白云飛,未得報恩不能歸。
    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解歌舞。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逐句翻译】

    男儿事长征②,大丈夫从军去远征,
     
    少小幽燕客③。年幼时就是幽燕人。
     
    赌胜马蹄下,常在马蹄下赌输赢,
     
    由来轻七尺④。由来看轻这七尺身。
     
    杀人莫敢前,杀敌时敌人莫敢前,
     
    须如猬毛磔⑤。须发如猬毛四边伸。
     
    黄云陇底白云飞⑥,陇底风卷黄云故园白云飞,
     
    未得报恩不得归。没有报答国恩坚决不能归。
     
    辽东少妇年十五⑦,辽水东的少妇芳龄刚十五,
     
    惯弹琵琶能歌舞⑧。她熟练弹琵琶能歌又善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⑨,今日弹奏犹如羌笛出塞声,
     
    使我三军泪如雨。使我军队听罢个个泪如雨。
  • ①古意:表明这是一首拟古诗。
     
    ②长征:指军人远行征戍。③幽燕:今河北 和辽宁东南部分地区。古代多慷慨悲歌之士。
     
    ④七尺:人身长约相当古尺七尺,故以 “七尺”代身躯。
     
    ⑤猬毛磔:言刺猬身上的硬刺张开。《晋书·桓温列传》:“少与沛国刘 惔善,惔尝称之曰:“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
     
    ⑥黄云:塞上风沙被卷入云,使云色 发黄,故称。陇底:陇山之下。陇山,即六盘山南段的别称。又名“陇坻”“陇坂”,在今 陕西陇县至甘肃平凉一带,山势险峻,为陕甘要隘。
     
    ⑦辽东:郡名,属幽州。辖有今辽 宁东南部辽河以东地区。
     
    ⑧琵琶:见上一首注释。
     
    ⑨羌笛:乐器名,原出古羌族。其制 长二尺四寸,《说文》以为三孔,马融《长笛赋》以为四孔。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诗是一首拟古诗,写一位勇士的侠骨柔情。首先以“事 长征”、“幽燕客”数语,简笔勾勒出一位有志男儿的形象。这位勇士以国 事为己任,长年征战在幽燕边庭。他勇猛异常:在战马奔驰之际较量胜 负,从来没有把自己的性命当作一回事;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杀得敌人胆 战心惊。他长得也极其粗犷:胡须像刺猬的刺一样,又短又硬,显示出边 塞男儿的勇猛气概。从事迹到外貌,一个豪迈勇敢、视死如归的勇士形象 逐渐生动起来。

    这时,作者宕开笔去。因为勇猛的形象已经描述得很充分,再写下去 这个人就没有层次感了。“黄云陇底白云飞”,笔锋突然一转,变得飘逸起 来。山坡下,北风卷起沙尘滚滚而来,天际白云飞动。笔墨从战场上腾挪 开去,却并不唐突,因为大漠开阔苍凉的景色是对英雄的极好衬托。“黄 云陇底”,是所见之景;“白云飞”,是缥缈之思。神思摇曳之际,笔触倏然 深入征人细腻而多情的内心世界。“未得报恩不得归”仍是承上,表明边 塞男儿的精忠报国之心。但“未得”、“不得归”数字,已隐隐透出几许无奈 之情。笔锋到此又是一宕,叹归之情戛然而止,说到歌舞娱军的辽东小妇 那儿。本来是为了缓解战事间的紧张与疲惫,可是一曲羌笛出塞曲引起 的思乡之情,令三军将士为之落泪。诗人以飘逸之景蓦然宕开笔触,从外 到内展开壮士的侠骨柔情:他忠心报国,在战场上杀身成仁,绝不退缩,同 时他的内心又充满柔情,赤诚的报国之心,深沉的思乡之情,凡此种种,百 炼钢化为绕指柔。

    我们不妨将这首诗和《诗经·小雅》的《采薇》篇对看,可以发现两者 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既有如《采薇》“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的报国之志、征战之荣;亦有“曰归曰归,岁亦阳止”、“忧心孔 疚,我行不来”的思归之念,就连篇末也同样采取了以乐景写哀的衬托手 法。《采薇》结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以乐景 写哀,此诗结句亦是壮士在一片歌舞娱情中感伤落泪。“我心伤悲,莫知 我哀”,应是千古以来征人的心声吧。
     
     
     
     
  •  
     这也是一首边塞题材的诗,诗的主题明显有两个层次,一是歌颂少年的英勇,二是抒写少年的乡愁。前三联,写少年战士英勇果敢的品质。“长征”一词暗示着与家乡的远距离分隔。“少小”寓示战事频繁,军士不足,所以征未成年男子入伍。“幽燕”在唐代即指条件艰苦的边塞。第一联所提供的事件和环境本是铺写伤感之情的序幕,但是此诗并没有直接那样写。第二联是一转折,在苦寒之境中,这些少年却有着令人敬畏的豪气和勇猛的品质。在战马边一掷千金,竟然能胜出,对金钱和生命全不看重。第三联是说他们在战场上的勇猛无敌,这两句的意思是,少年杀起敌人来的英武之气,使敌人不敢靠前,他就像刺猬一样全身长满了可怕的刺,锋利无比。将战士的不可见的勇敢比喻成可见的锋芒,这是一个妙喻。第四联是全诗的转折,也是第一层主题向第二层主题的转折,它有两层意思,一是点明少年在边关骑马飞驰,征战关外,其动力其实是对朝廷恩荫的报答! 而不是被动的! 其二是少年有思乡之情! 最后两联描写的是第二层主题。第五联写边塞之地擅长歌舞的歌女之笛声恰恰成了少年思乡的契机。歌女与歌声本是为了取乐,但结果使战士乡情大发,悲不能禁。
     
    诗题所谓“古意”,是指拟古乐府主题而写的,它与乐府古题《少年行》、《从军行》、《游侠篇》、《轻薄篇》在主题上都有相关联的地方。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少年形象”,它是古乐府诗中一类著名的角色,他们少年勇猛、轻生重义、一诺千金、杀人报仇、赌博宿妓、轻薄放荡,是诗人们崇拜和歌颂的对象,是古典时期人们浪漫理想的寄托。所以这个文学史背景是更好地理解此诗的前提。但是,传统的乐府诗所写到的少年除了他们的潇洒和英勇之外,他们并没有什么忧愁,因为绝大多数少年游侠都活动在京城都会和州郡县乡之间,诗歌从不写他们悲观的一面。因而,可见此诗的好处在于,它将少年置身于艰苦的边塞环境中,一方面可以考验他们轻生重义的“少年品质”,另一方面又别出心裁,将笔触引向他们的内心世界,将他们的乡愁表达出来,这样既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少年内心的复杂情感,也可以证明边塞的苦寒之深!
     
  •  这是一首描写男儿从军边疆的诗。前六句塑造一个英勇无畏的豪侠男儿 形象。首二句点出出征边疆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带的人。此二句 总领下面四句,为其张本,极写男儿的勇猛剽悍:他常与伙伴赌输赢,看轻七尺之躯;他 勇敢杀敌使敌人害怕,胡须如刺猬的针毛又短又密又硬。“须如猬毛磔”,刻画其形象 简洁、鲜明而富有神气,显出了大丈夫金刚怒目、勇猛无畏的气概。前六句到此一顿, 下句忽然宕开云:“黄云陇底白云飞”,此言男儿持刀驻马陇上,只见塞上沙原,狂风卷 沙入云,云色一片昏黄;而回首一望故乡,只见白云纷飞。“黄云”与“白云”对举,暗含 思念心切。下一句急收云:“未得报恩不得归”,此言国恩未报,怎么能回去呢! “未得” 跟“不得”互映,见其报国之心坚也。此句又一顿,下面来个出乎意外,一个年仅十五的 “辽东小妇”突现眼前,她“惯弹琵琶”,能歌善舞,只见她“羌笛”横吹,一支“出塞”的曲 调,悠扬婉转,哀怨悲凉,勾起三军将士思乡的缕缕绵绵情思,无不泪如雨下。这凌空 飞来的四句尤为奇特,结尾不言男儿落泪,而说“三军泪如雨”,此用烘云托月之法,精 炼而含蓄,足见其笔力之深厚也。全诗忽而奔腾,忽而顿挫,脉络贯通,收放自如,有尺 幅千里之势,乃诗人之绝调也。
     



李白《古意》(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李白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古意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南陵别儿童入京 下一篇:北风行 →
诗词简介:
盛唐时期,李白由于得不到皇上和高官的赏识,空叹才华无处施展;而妇女不得宠,日日独守空闺,二者内心皆是孤苦寂寞的,,相似之处颇多,所以李白借怨妇来表达自己的失意情怀。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古意》
    .[唐].李白.
    君为女萝草,妾作兔丝花。
    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
    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
    女萝发馨香,兔丝断人肠。
    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
    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 《 ɡǔ yì 》 
    《 古 意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jūn wéi nǚ luó cǎo , qiè zuò tù sī huā 。 
    君 为 女 萝 草 , 妾 作 兔 丝 花 。 
    qīnɡ tiáo bú zì yǐn , wéi zhú chūn fēnɡ xié 。 
    轻 条 不 自 引 , 为 逐 春 风 斜 。 
    bǎi zhànɡ tuō yuǎn sōnɡ , chán mián chénɡ yì jiā 。 
    百 丈 托 远 松 , 缠 绵 成 一 家 。 
    shuí yán huì miàn yì , ɡè zài qīnɡ shān yá 。 
    谁 言 会 面 易 , 各 在 青 山 崖 。 
    nǚ luó fā xīn xiānɡ , tù sī duàn rén chánɡ 。 
    女 萝 发 馨 香 , 兔 丝 断 人 肠 。 
    zhī zhī xiānɡ jiū jié , yè yè jìnɡ piāo yánɡ 。 
    枝 枝 相 纠 结 , 叶 叶 竞 飘 扬 。 
    shēnɡ zǐ bù zhī ɡēn , yīn shuí ɡònɡ fēn fānɡ 。 
    生 子 不 知 根 , 因 谁 共 芬 芳 。 
    zhōnɡ cháo shuānɡ fěi cuì , shànɡ sù zǐ yuān yānɡ 。 
    中 巢 双 翡 翠 , 上 宿 紫 鸳 鸯 。 
    ruò shí èr cǎo xīn , hǎi cháo yì kě liànɡ 。 
    若 识 二 草 心 , 海 潮 亦 可 量 。 
     
  • 《古意》
    .[唐].李白.
    君為女蘿草,妾作兔絲花。
    輕條不自引,為逐春風斜。
    百丈托遠松,纏綿成一家。
    誰言會面易,各在青山崖。
    女蘿發馨香,兔絲斷人腸。
    枝枝相糾結,葉葉競飄揚。
    生子不知根,因誰共芬芳。
    中巢雙翡翠,上宿紫鴛鴦。
    若識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新婚夫妇,夫君就像是女萝草,妻妾就如菟丝花。
    女子有了心上人,就好像轻柔的枝条,只有在春风里才会摇曳生姿。
    新婚以后,妻妾希望依附夫君,让彼此关系缠绵缱倦、永结同心。
    谁说见一面很容易,我们各自在青色山崖的两边。
    君在外春风得意、如鱼得水,而妻妾却在家里忧心匆匆、痛断肝肠。
    妻妾在家除了相夫教子外,别无旁务,因而想入非非。
    我的归宿在哪里?夫君该不会在外面与别的女子“共芬芳”、做“鸳鸯”吧?
    夫君啊!假如为妾的有二心的话,那么海水也可以用斗来量了。
     
  • ①女萝:一种靠依附他物生长的地衣类植物。古人常以此比喻新婚夫妇。
    ②菟丝:一种利用爬藤状构造攀附在其他植物上的寄生植物。古人常以此比喻新婚夫妇。
    ③引:避开,退却。
    ④托:寄托,依靠。
    ⑤竞:争逐,比赛。
    ⑥上宿:指睡觉。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李太白是浪漫主义豪放派诗人,很多作品均狂放不羁,如“飞流直下三千尺”、“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很少有细腻描写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作品,这是恰恰是李白为数不多的一首怨妇诗。

    “君为女萝草,妾作冤丝花”。古人常以“菟丝”、“女萝”比喻新婚夫妇,优美贴切,因而传诵千古 。冤丝花为曼生植物,柔弱,茎细长略带黄色,常常缠绕在其他植物之上;女萝草为地衣类植物,有很多细枝。诗人以“菟丝花”比作妻妾,又以“女萝草”比喻夫君,意谓新婚以后,妻妾希望依附夫君,相濡以沫的心情。即所谓“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这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夫君在外如鱼得水,而做妻妾的却在家时时担忧夫君是否会变心的那种焦急与无奈之情。

    “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中“枝枝相纠结”也有亲情的意思,比如兄弟间,也叫纠结,因为血缘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分开。但通常指不情愿的联系。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这句诗中表现了一个妻妾的哀怨情怀。过去,男主外、女主内,妻妾在家除了相夫教子外,别无旁务,因而想入非非。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一个妻子对自己归宿的迷茫以及对自己夫君在外面与别的女子“共芬芳”、做“鸳鸯”的担忧之情。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这一句是妻妾向夫君表明态度,表明自己永不变心的坚定心意,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海枯石烂不变心”。这一句对妻妾态度的描写更与前面夫君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塑造了一个独守空房,思念丈夫的思妇形象。
     

  • 这是一首怨妇诗。李太白乃浪漫主义豪放派诗人。很多作品均狂放不羁,如“飞流直下三千尺”、“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细腻的描写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作品不是太多。
     
     “君为女萝草,妾作冤丝花”。古人常以“菟丝”、“女萝”比喻新婚夫妇,优美贴切,因而传诵千古 。冤丝花为曼生植物,柔弱,茎细长略带黄色,常常缠绕在其他植物之上;女萝草为地衣类植物,有很多细枝。诗人以“菟丝花”比作妻妾,又以「女萝草」比喻夫君,意谓新婚以后,妻妾希望依附夫君,让彼此关系缠绵缱倦、永结同心。即所谓“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大意可能是说,夫君在外春风得意、如鱼得水,而妻妾却在家里忧心匆匆、痛断肝肠。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我只想用一个字来理解——怨。过去,男主外、女主内。妻妾在家除了相夫教子外,别无旁务,因而想入非非。我的归宿在哪里?夫君该不会在外面与别的女子“共芬芳”、做“鸳鸯”吧?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妻妾向夫君表明态度:夫君啊!假如为妾的有二心的话,那么海水也可以用斗来量了。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海枯石烂不变心”吧!
     
     



古代爱情诗词《》古意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古意

 

 妾自梦香闺,忘郎在远道。
 不惯别离情,回身向空抱。


 《古意》是南朝乐府旧题,多写闺思。有的拟作无具体对象,有的则确有所指,如南齐诗人鲍令晖就有《古意赠今人》之作,抒写“北寒妾已知,南心君不见”的幽怨。本诗不仅是闺思之作,而且确有所忆之人。
 诗作于乾隆十七年(1752)。这一年,诗人于归隐多年之后,又曾短期复官陕西,只身远方赴任,深悔宦途误人,便假托思妇的口吻,抒写对亲属的怀想。同期,诗人还作有写给爱妾的《寄聪娘》诗,叹息自己不该“生把黄金买别离。”本诗中“郎”即诗人已无疑问,“妾”则很可能便是那位名叫“聪娘”的少妇。
 诗为古绝,总共才二十个字,但却写得细腻生动,余味无穷,将闺中少妇的孤眠闲愁,勾画得真切入微。
 四句诗,集中描写一个细节:思妇于睡梦之中,浑然忘却早已与郎君分手,仍习惯性地回过身来,伸臂欲将情郎抱入怀中。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思妇既能于梦中得见郎君,足见其昼夜思念之精诚;然而,尽管能于睡梦中“忘郎在远道”,却只能于实际中“回身向空抱”。这一生活细节,寻常夫妇都有体验,一经诗人道出,顿觉宛在目前;但对思妇的心绪,诗人却并未直接披露,只是将多种情致,蕴含于细节刻画之中。少妇梦中回身抱郎,醒来但见一片虚空,她内心该有几多感慨,不能不引发读者的思索。也许,她醒来会辗转反侧,通宵不寐;也许,她醒来会茫然若失,黯然垂泪;也许,她会自笑回身空抱的失态;也许,她会追忆夫妇同眠的欢快……这种种情怀,尽可由读者悬想臆测;诗人虽未着一字,却已经尽得风流。
 诗是最精炼的文学形式,最讲求言外之意,小诗更应戛然而止,以叩开读者心扉。从这点看,本诗确系耐人寻味的佳作。其语言明快婉丽,颇具江南民歌韵味。实际上,本诗正是对民歌的自觉模拟,与南朝乐府民歌有明显的承传关系。诗作的精巧构思,直接渊源于《读曲歌》中的一首歌词:“思欢不得来,抱被空中语。月没星不亮,持底明侬绪? ”不过,《读曲歌》是对情郎未来赴约的怅恨,立意抱被权当抱郎;袁枚所作则是思念郎君的幽怨,立意是欲抱郎君而不可得。二诗都在“抱”字上作文章,特别切合闺阁深宵的情境。
 突破礼教樊篱,直写夫妇间缠绵恩爱之情,是袁枚诗作的一大特色。他主张:“且夫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情所最先,莫如男女。”(《答蕺园论诗书》)本诗正是实践其创作主张的产物,也确有挚情蕴于诗中,故读来真切动人。

古诗《古意》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古意

 


 美人揽明月,盈手似瑶华。
 欲赠离居者,徘徊秋汉斜。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秋天的夜晚,月光皎洁如水,诗人心中的美人仰望星空,思念离别远去的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这位美人欲将眼前的明月比作瑶华,寄赠给对方,可是秋汉西斜,月光即将隐去,自己的心愿看来已经难以实现,于是忧从中来,思绪万千。诗中有一种难言的悲哀徐徐渗透出来,感人至深。
 诗人在本诗中运用了主观臆化手段来表达心迹,构想和比喻都非常美妙。明月常常是诗人寄托相思之情的对象,鲍照的 “千里与君同”五字,便是明月之所以能沟通离别之人相思之情的原因。后来苏东坡又发挥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而李白则似乎更富有大胆奇特的想象力,他曾吟唱道: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具有一种飞动的美。而本诗不仅能触发人们联想起这些前代诗人创造的优美诗境,而且又增添了新的异彩。诗中美人把皎洁的月色,臆想成洁白如玉的花朵,并要把它作为凝结自己浓情的礼物,送给她想念的人,这样的构想、比喻,在总体上既不同于苏轼,也不同于李白,与屈骚也有区别。诗人在这里非常自然地将屈骚把瑶华赠与离居者的构想,与李白诗中飞动的神思和谐地融合起来,从而生发出一种完全崭新的意境。而最后一句通过转折反跌,则起到了深化诗意的作用,突出地表现了离居之可悲。全诗的情感在此达到高潮,但并非喷薄而出,而是在鲜明的意象之中徐徐渗透出来,久久地回荡在人们的心灵之中。以明月寄情终究是虚幻的,而虚幻一旦与现实的冰块碰撞,便会产生出强烈的悲剧效果。全诗虽只短短二十字,但却是动人心魄的,万语千言皆在那无字的缝隙间绵绵流出。
 然而,这首诗似乎还不能仅仅从诗面上去理解。诗题 “古意”,旨在发挥古人之意。这类题目常常属于比兴体。屈大均是一个坚定顽强的爱国遗民,他处处以屈原为榜样。曾说: “予为三闾之子姓,学其人,又学其文。以大均为名者,思光大其能兼风雅之辞与争光日月之志也。” ( 《自字泠君说》 ) 屈骚的比兴、象征手法对大均诗影响甚深,而诗集中也大量表现爱国主题。本诗正与屈原一样,也以美人自喻。而将瑶华赠予离居者的构想则明显取自 《大司命》 ,故此 “离居者”似不能一般而论。《大司命》或以为是为楚顷襄王而作,表达屈原爱国的愿望和对顷襄王的慨叹。大均作这首诗时,明朝已亡,而复明斗争不绝,大均身与其事,故此 “离居者”当与明室有关,或是指抗清同志,或即径指失鼎的明室。诗中对“离居者”的思念,寄托了诗人对明王朝的怀念。且诗中的 “汉”和 “明”在明末清初的诗歌中常用来双关汉人统治和明王朝,在本诗中很难说没有双关意。眼前“明”月、秋“汉”西斜,复明斗争的前途是暗淡的,诗人不能不为此忧伤悲叹,诗人在诗中正发挥了古贤屈原的爱国之意。因此,若将这首诗作深一层解,也有迹可循,而且将更加耐人寻味。

古代爱情诗词《》古意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古意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古意》这首诗在《全唐诗》卷九十六题为《古意呈补阙乔知之》。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题作《独不见》,并引《乐府解题》曰:“《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
 此诗借用乐府古题,实为代言体的七律。全诗摹拟一位少妇口吻,抒发她对久戍未归的丈夫的怀念之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长期的征戍生活给征人和思妇所造成的痛苦。
 诗的首联“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先描写少妇居处的华美。卢家少妇,其名莫愁,为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诗中的人物,其诗曰:“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作者借此人物代指诗中的女主人公。郁金,是一种贵重的香料。海燕,即越燕,多在屋梁上筑巢。玳瑁,是一种海龟。龟甲呈黄褐相间的花纹,可作装饰品。这两句大意是说,思妇居住的堂屋,用郁金香和泥涂饰四壁,屋梁上装点着玳瑁,就在这根屋梁上有着两只海燕栖息。在此,作者用海燕双栖来反衬少妇独处的凄凉。
 颔联“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从时令写到久别征戍辽阳。九月乃是授衣之时,萧萧落叶催人捣衣。少妇闻寒砧之声,自然触动愁肠,促使她对远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的想念。最令她担忧的是边塞严冬的苦寒,假若没有棉衣,怎能抵御寒气的侵袭呢? “忆辽阳”,为通篇之主,并由“忆”字作转,引出颈联少妇对征夫的相思之情:“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丹凤城,指京城长安。戍守在辽阳白狼河北边的丈夫,不仅长久未归,甚而音信断绝。这自然使丹凤城南的思妇不只是惦念,还时时刻刻为之担心,是吉是凶,是存是亡,难以逆料。思念的痛苦,提心吊胆的煎熬,使她夜夜难以入睡。不眠之人,才能深感秋夜之长。一“断”字,显出少妇之可怜;一“长”字,写出处境之凄绝。
 尾联以含愁不得见,明月照流黄作结。流黄,是黄紫间色的绢,此指少妇闺中的帷帐。音书已断,秋夜正长,少妇含愁可见。而作者故用“谁谓”发问,深一层表现她的痛苦感情:谁使少妇含愁独处,不得与其丈夫相见,反而让明月偏照着她,更增添她的思念之苦呢?“更教”二字,用得有力,与“谁谓”、“独”字紧相呼应,更增一倍恼恨。
 全诗以海燕双栖起兴,承之以思妇的独处凄凉,再以“忆辽阳”之“忆”字为转,而以含愁不得见收合。其写法,已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的要求;且韵律和谐,颔联与颈联对仗工整。这些,都标志着律诗在沈佺期手中已进入完全成熟的阶段。

古诗《古意》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古意

 


 妾自梦香闺,忘郎在远道。
 不惯别离情,回身向空抱。


 袁枚是清朝的著名诗人,论诗主张抒写真性情,真感情,创性灵说,反对儒家的正统诗教,在当时有很大影响。他非常推崇情诗: “且夫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作。情所最先,莫如男女。” ( 《答蕺园论诗书》 ) 这首 “古意”就是他所写情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自诗经以来,思妇诗在我国诗歌史上就有悠久的传统。悠悠相思,魂系肠断。其中以梦中思念尤为感人。“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岑参《春梦》 )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张仲素 《秋闺怨》 ) 。“妻梦不离江水上,人传郎在凤凰山” (张潮 《江南行》)。这些都是写丈夫远行,会见无由,女子积思成梦,梦中寻夫的情景,表达了女子绵绵无尽的情意和相见无由的苦涩。
 袁枚这首 “古意”也是写梦境的。“妾自梦香闺”。但表现手法与前人不一样,所写的梦境不是苦涩的,而是甜蜜的。妾,是古代妇女的自称。“自”字,表明她是孤身一人。按常情说,丈夫远行,由昔日恩爱夫妻一下子变成了孑然一身,那别后的孤独境况该会使她辗转反侧,难以成眠吧,即是 “独宿空房泪如雨” (李白 《乌夜啼》 ) ,也不过分吧! 可是这些愁思苦颜在这个少妇身上都没有表现,她反而安然地在温馨的闺房中香甜地做起梦来了。梦见的既不是黯然伤魂的难分难舍,也不是对丈夫旅途艰辛的不尽牵念,而是昔日耳鬓厮磨,情意缱绻的甜蜜生活,以致于 “忘郎在远道”,把丈夫离家远行的事情忘得干干净净。前两句构思巧妙,出人意料。第三句 “不惯别离情”是对前二句的一个补充说明。“不惯”二字,表明少妇是与丈夫初次分别,离情相思的苦味她还没有品尝过,即使分手时心里曾荡起过惜别的涟漪,也很快平息了。这三句以叙述的笔调写出了闺中少妇不谙离情的天真和纯情。写少妇梦中之乐,正是为下面的梦醒之哀蓄势。
 第四句 “回身向空抱”。作者笔锋一转,顿起波澜。这是少妇睡意朦胧中的一个下意识动作。由于 “不惯别离情”,以为丈夫还在身旁,所以才有 “回身抱”的习惯性动作。这个亲昵的动作与少妇梦境中的柔情蜜意是互为因果,和谐一致的。但是实际上呢,郎去床空,“回身抱”只能是抱而成空,这与朦胧梦境中的情意又是多么地不协调! 抱空的结局作者没有写,只写了 “回身向空抱”的动作便戛然而止,像电影的定格镜头一样定了下来,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含蓄有力,余味无穷。
 诗题 “古意”,表明是一首拟古诗,是指学习古代南朝乐府诗意之作。这首短诗,的确具有民歌色彩,语言生动形象,情感大胆直率,它准确地摄取了生活的一组镜头,将梦中的恩爱和人去床空这一对矛盾浓缩在短短的二十个字内,运用相反相成的表现手法,真挚地表现了少妇的痴情和懊恼,寥寥几笔,言短情长,令人觉得情趣盎然。真正体现了袁枚“诗写性情,惟我所适”(《随园诗话》 ) 的艺术个性。
古意1120老实;厚道;憨厚。闽语。福建厦门〖〗、莆田〖〗、仙游〖 〗、永春〖〗。

《古意》gu yi

Old-time Thoughts→崔国辅(Cui Guofu)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0: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