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 古代铸铁技术
春秋时期已出现铸铁,早期铸铁件用陶范铸造,属高碳低硅白口铁,性脆硬、易断裂。战国前期发明韧性铸铁,通过脱碳和石墨化处理,制造出脱碳不完全的白心和黑心韧性铸铁。战国中期以后,铸铁器逐步取代铜、木、石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这又促成铁范、铁芯的发明,有的范能一次铸两件器物。秦汉时期铸铁技术大发展,汉武帝实行铁官营,全国设49处铁官,促进铸铁技术的推广。汉代炼铁炉膛容积达40—50立方米,使用人力、风力、畜力鼓风;铁范应用更普遍,除用来直接铸造各种生产工具和构件外,还用来制造成形铸铁板,再通过脱碳处理得到钢制板材,用以锻打成形器件。用铁范铸造,已能造出3—5毫米薄壁铸件。能制出较纯的铁碳合金。铸铁热处理技术已有合理的规范,韧性铸铁件质量较好,特别是西汉后期已出现球状石墨的高强度铸铁。公元10世纪已能铸造出重达50吨特大型铸铁件,如河北沧州铁狮子。五代以后,铁的建筑物增加,如湖北当阳的北宋铁塔。唐宋时期南方各地冶铁生产发达,以质地良好著称,广东佛山成为著名的冶铸中心,产品远销东南亚。铸铁技术不仅对封建社会前期生产力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对钢铁冶炼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